基於建構主義的氧化還原反應的說課稿

基於建構主義的氧化還原反應的說課稿

  一、設計理念

  高中化學概念理論教學的教學設計應遵循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學生才是化學科學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基於這樣的觀點,我在設計中特別重視概念形成與發展的思維過程,即知識建構的動態遷移過程。分析教學內容的知識線索,確定教學的知識脈絡;分析學生的已有概念與科學概念間的差異,確定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脈絡;分析教材的活動線索和STS線索,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探究能力,確定教學過程的問題線索。在教與學的方式上敢於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採用問題引導互動啟發式教學,討論式合作學習、自主建構知識學習。與此同時突破教材侷限,挖掘深層教學資源,緊密聯絡生活實際,緊扣“生活走向化學,化學服務社會”的主題,認識到科學的最高價值在於應用。

  二、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氧化還原反應》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於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2、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節內容特點,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做如下設定:重點是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和本質;難點是從電子轉移的微觀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3、教學目標

  只有目標明確,才不會迷失方向。所以下面讓我們一起看一下本節課的目標分析,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化學教學課程標準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和技能目標:從化合價升降及電子轉移的觀點來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並進一步理解四種基本反應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透過觀察分析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運用對比類推的方法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進行對立統一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體驗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法分析

  本節課不僅要讓同學們掌握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和本質,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應用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分析化學反應,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學方法:問題引導互動啟發式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教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不斷進行設疑、析疑和解疑。

  教學程式:採用“生活引入-問題引導-實驗遷移-拋錨式建構-強化概念-拓展聯絡-結合應用”程式教學。

  設計意圖:以學生自己為主體,以已有經驗為起點,把學習過程和認知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使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階段從得失氧的角度知道了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而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常見元素化合價和原子結構的知識了,基本可以運用原子結構及元素化合價的基本理論分析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電子轉移的本質。

  2、學習方法指導:

  (1)實驗揭示本質,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利用實驗解決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素質教育真正的落實到課堂當中來。

  (2)教法引導學法: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特徵到本質、從未知到已知。讓學生懂得舉一反三,真正能夠做到知識的.遷移。

  (3)理論結合應用:培養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能力。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適當的分析生活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同時提高學生應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新課程倡導的是交流合作、主動探究的理念,這也是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一個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會學。也正因為這樣我把我這節課分成以下四個過程,即新課的匯入、概念的建構、關係的建構和拓展視野四個部分組成。

  本著貼近生活的原則,我從食鹽及氯化鈉的製取方法引入,再從化學方程式入手,問題引導,分析反應前後元素化合價變化,引導思考其變化的本質原因,進而從特徵和本質上形成完善的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第三部的建構關係是指建立氧化還原反應與四大基本反應型別之間的聯絡,最後再聯絡生活,結合應用,進入視野拓展的環節。

  問題引導:上面曾多次提到問題引導的方法,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的具有引導啟發性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七個,這七個問題形成問題串,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具體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新課的匯入,本節課的匯入我採用的是貼近生活的例項引入,問題啟發法。聯絡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的周邊生活出發,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引出本節課的關鍵物質NaCl,再趁熱打鐵,繼續追問實驗室製備方法得出鈉在氯氣中燃燒這個關鍵反應,並用實驗演示的方法驗證這個反應。

  第二部分是概念的建構,由化學方程式 2Na+Cl2=NaCl入手,從微觀角度分析反應實質,再進一步透過NaCl微觀形成動畫揭示反應過程中發生的微觀變化,標出化合價,分析化合價前後變化,從而初步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再透過原子結構基本理論知識啟發學生思考化合價發生變化的本質原因是什麼,繼而透過實驗演示揭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發生轉移。到這裡,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和本質已經得出,所以接著引導學生根據特徵和反應本質給這類反應命名,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特徵鞏固和對本質的理解。

  概念形成之後,第三部分就是建立氧化還原反應與四大基本反應型別的聯絡。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回憶初中所學四大基本反應型別,完成所列出的例題,用不同標準給所列反應分類。問題的選擇也有意設計了一定的障礙,那麼在啟發學生可以用化合價變化的標準給反應分類之後,我們可以總結出把反應分為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而且這樣的分類更加本質。根據反應的特徵引導學生完成能示意其聯絡的一張臉譜圖,概括其內在聯絡,透過這個設計吸引同學注意,不僅有助於激發學習激情,同時還深刻揭示了其內在的本質聯絡,而且便於同學理解記憶。

  之後進入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那就是氧化還原反應在生活中的應用。引入一組生活中涉及氧化還原反應應用的圖片,我們能清楚的觀察削皮之後的蘋果一段時間會變鏽色,綠茶久置也發生顏色變化,鋼鐵生鏽腐蝕。那麼這時候我們就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現實問題。由此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在生活中的主要應用:

  1、金屬防腐,食物防腐,及時解決圖片中的問題;

  2、實現物質的轉化,與課前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相呼應;

  3、化學能轉化為電能,與原電池的實驗演示再一次前後呼應;

  這一塊的設計意圖就是要前後呼應,聯絡生活,提高學生對化學服務於生活,促進社會發展的認識。

  化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學習化學並不僅僅是學會做題、學會考試,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學生能主動建構知識脈絡,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也是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當中急需注意和加大比例的內容。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在設計過程中注意知識的貫通和銜接,一氣呵成順理成章。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在微觀層面上對反應的分析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遷移。而本節課最突出的教學特點就是問題啟發、實驗遷移、主動建構、理論聯絡應用,體現化學的學科特點。

  六、板書設計

  最後讓我們來看一下我這節課的板書設計,透過簡單的文字和示意圖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內容。簡潔清晰、提綱挈領、一目瞭然。

  以上就是我對“氧化還原反應”這節教材內容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

  七、反思與體會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已有知識為基礎,以問題啟發為主線;體現“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徵的思想,彰顯學科特徵,理論結合實驗,化抽象概念為可視過程;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以上就是我本次說課的所有內容,希望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