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學金屬化學性質說課稿(通用5篇)

高三化學金屬化學性質說課稿(通用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化學金屬化學性質說課稿(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三化學金屬化學性質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受學會理事會的委託,今天我在這裡進行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第一課時《鈉》的說課,旨在與大家共同探討 “問題導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應用方法。

  教學理念:新課程理念下我們倡導“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是學生自主性和能動性不斷髮展和提升的過程,“問題導學法”正是體現這一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之一,它突破傳統的以講授學科知識為主的封閉式教學模式,而是教師為學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本節課運用“問題導學法”教學,以“問題為中心”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達成教學目標。

  一、說教材

  《金屬的化學性質》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是系統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起始。透過本節的學習,既可以為前面兩章所學的實驗和理論知識補充感性認識的材料;又可以為在必修2中學習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化學反應與能量等理論知識打下重要的基礎。

  本節學到的鈉是一種典型的金屬元素,也是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種金屬元素,本節內容的學習對以後其他金屬元素的學習具有指導性作用,為後繼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方法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鈉的主要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認識鈉的還原性,描述鈉與水、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現象,書寫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鈉與水反應的實驗,初步學會了有序的實驗觀察方法;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訓練了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問題討論和實驗的過程,感受學習化學的興趣,樹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以及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鈉的原子結構特徵認識金屬鈉的化學性質。

  難點:金屬鈉與水反應的探究與分析。

  四、說教法

  (一)、問題導學法教學,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設計合理的,層層遞進的問題,透過問題來學習,在學習中生成問題,解決問題,以“問題為中心”是本節課教學設計的一大特點。

  (二)、實驗教學,突顯學科特點。分組實驗讓學生有機會親身感受化學反應的奇妙;實驗設計鍛鍊了學生創新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課,提出問題一

  多媒體播放影片剪輯《火光中的生死隔離》,當畫面靜止在“金屬鈉”三個字時,利用一句影片中的原話丟擲本節課第一個問題:火災中金屬鈉的出現為什麼會令消防人員感到可怕?同學們思考後回答:可能是因為現場消防水源不足吧!於是我補充了兩張現場的照片(手持高壓水槍的消防隊員和整齊待命的幾十輛消防車),也就是說現場並不存在這個問題,因此同學們繼續猜測,他們已經猜測到可能是由於鈉會與水反應,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們想象不到這十噸的金屬鈉遇水後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問題中可怕兩字的含義了。

  (二)、實驗模擬,回答問題二

  於是,我提出第二個問題:在火災現場,鈉遇水會有什麼危險?為了更形象的說明問題,我在實驗室模擬這樣一個實驗場景。(播放模擬實驗)此實驗反應非常劇烈,隨著學生“哇”的一聲驚歎,我想他們已經深刻理解了這十噸金屬鈉的出現對當時正準備用水來滅火的消防隊員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組實驗,探究問題三

  此時,學生的情緒逐漸高漲,興奮點已被調起。他們迫切的想知道“鈉遇水為什麼會爆炸?”這也是本節課的核心問題。接下來,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探究,大家首先從理論上提出推測。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同學們做出瞭如下推測:1、反應放熱。在有限的空間內積聚大量的熱,引起爆炸。2、產生氣體。有三種推測,有同學認為是氧氣,氧氣是助燃性氣體,加劇燃燒和爆炸;也有同學認為是氫氣,氫氣是可燃性氣體,達到其爆炸極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為可能是氧氣和氫氣的混合物。理論推測之後,並進入了實驗探究環節。由於本實驗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在實驗前我給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時我提醒大家要從一開始就仔細觀察每一步實驗現象,並認真做好記錄。實驗結束後,同學們總結了自己觀察到的實驗想象,由於此時學生們還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實驗觀察能力,大部分小組只觀察到鈉與水反應的現象,而忽視了取鈉和切鈉過程的觀察。於是我引導學生從一開始回憶整個實驗過程,並補充了取鈉和切鈉的演示實驗。最後我和學生們一起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了實驗小結:1、鈉儲存在哪裡;2、切開鈉表面後觀察到什麼現象?發生了什麼化學反應?;3、鈉與水反應有什麼現象,這些現象分別說明鈉的什麼性質?;4、透過本次實驗,你能總結出鈉的物理性質嗎?;5、大家對問題三的猜測是否正確?

  (四)、創新實驗,探究問題四

  透過親自實驗,證實同學們的兩個推測反應放熱和產生氣體都是正確的。此時,同學們異常興奮,自己的推測得到了證實,收穫了成功的喜悅。與此同時,他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鈉與水反應產生了什麼氣體?”因此,就順勢過渡到下一個探究環節。在設計實驗方案之前,有同學發言:老師,我認為在鈉與水的反應中,鈉的化合價升高,那麼必然有元素化合價降低,經過分析,只可能是氫元素由+1降到0價。因而我認為產生氣體只能是氫氣。他的話立刻引起了滿堂喝彩,學生能用剛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來,就是學生們用自己設計的實驗來驗證鈉與水反應產生的就是氫氣。以下就是學生設計的兩個方案圖。在對其進行評價後,我演示了自己的實驗方案,透過和課本實驗進行對照,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對課本實驗進行簡化和改進的必要性。實驗進行到這裡,讓同學們解釋鈉與水反應發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來的環節是學生們透過實驗驗證鈉與水反應產生氫氣外還生成了氫氧化鈉的結論。他們分別採用了石蕊試劑、PH試紙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繼續影片,引出問題五

  透過上述探究,學生的情緒漸漸平息下來。於是,我話鋒一轉說:現在老師還有一個訊息不得不告訴大家,在火災現場讓消防人員可怕的因素還不僅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還存在著一個可怕的隱患。課堂上一下炸開了鍋,看的出他們急切的想知道另一個隱患是什麼。(繼續播放影片)看完後,學生們馬上意識到現場高溫就是另一個隱患。自然過渡到下一個問題:鈉遇到高溫會有什麼樣的危險?演示改進實驗後,我做出解釋,鈉在酒精燈的溫度下就可以著火燃燒,更何況是現場的高溫下。在後面的學習中,我們會學習到鈉在空氣中燃燒的產物過氧化鈉遇到CO2和H2O會產生O2,加速燃燒。因此,滅火時不能用水和現場降溫是關鍵。此時,學生們迫切想知道消防人員是怎麼撲滅這場大火的。於是我順勢給出如下旁白:消防人員採用了含水較少的冷泡沫對大火實施覆蓋式撲救,並嚴格把守冷凍車間儲鈉的倉庫,經過近百名官兵三個多小時的慾火奮戰,終於熄滅了這場大火……

  (六)、究其本質,總結問題六

  在學習完鈉和氧氣、水的反應之後,學生已經認識到鈉是一種活潑的金屬,於是我順理成章的提出問題:鈉具有如此活潑的性質本質的原因是什麼?透過分析鈉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及鈉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的位置,我們得出結論:金屬鈉的化學性質活潑,是因為鈉原子反應中易失去一個電子,具有強還原性。

  (七)、知識歸納,說板書設計(略)

  以上是我對問題導學法在《鈉》一課教學活動中應用的一些想法和體會,不當之處,敬請大家多多指教。我想:“問題導學”的教學理念是新課程改革的春天裡吹來的又一縷春風,相信這種理念會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躍,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高三化學金屬化學性質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八單元金屬和金屬材料》的《課題二金屬的化學性質》我將從以下幾點來分析這節課

  一、 教材分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上一節介紹金屬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側重介紹金屬的化學性質,重點介紹金屬與氧氣的反應,以及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非常密切。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驗事實出發,採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親自感受金屬與氧氣以及鹽酸等反應的不同,加深學生對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用途關係的瞭解,認識到金屬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置換反應、金屬活動性的順序認識都採用探究的方式,透過實驗,層層引導,深入討論,並歸納得出結論。在活動與探究的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同時使他們獲得新知識。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透過實驗探究認識金屬活動性的順序

  2)難點: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二、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和本班學生的實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透過實驗探究金屬鎂.鋁、鋅.鐵.銅的化學性質,認識金屬化學活動性順序,記住常見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並能用它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2.過程與方法:進一步學習實驗探究,培養觀察.歸納能力.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對金屬的活動性的探究,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他們更加樂於探究物質的奧秘.

  三、教材處理與學法指導:

  教材處理:首我提出一個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新買的鋁壺用了一陣子表面會變黑?”引入新課。對於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教學,我採取了再次做鎂條、鋁箔、鐵絲、銅絲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以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認真的對比和分析,從中得出金屬與氧氣反應的一些規律性知識。讓學生們懂得大多數金屬都能與氧氣反應,但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義上反映金屬的活潑程度:如鎂、鋁比較活潑,鐵、銅次之,金最不活潑。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上,採用實驗—討論的教學模式,透過對實驗事實的分析,層層誘導,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置換反應的特點,並透過對某些金屬的活動性的比較,進而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透過練習,使學生能應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處理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最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設計“辨別戒指的真假”實驗方案並實施,回應本節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

  學法指導:

  1.我個人認為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討上,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2.置換反應的概念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透過歸納得出的,即透過對鎂、鋅、鐵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的分析,從反應物和生成物類別的角度歸納得出的。這樣的方法比較直觀,學生容易接受。置換反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主要是透過練習來感受的。我為此補充一些本地種植有關的聯絡實際的習題,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金屬活動性順序是透過實驗,並在置換反應概念和其他一些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進行:(1)從金屬與鹽酸或硫酸反應是否有氫氣生成,可以把金屬分為兩類,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強,不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弱。(2)從一種金屬能否把另一種金屬從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來,可以比較出這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能置換出來的,則這種金屬比另一種金屬活潑。(3)經過了很多類似實驗的探究過程,人們歸納和總結出了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4.為了讓學生感受金屬活動性順序在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應用,我根據經常使用硫酸銅溶液的實際,設計了“用鋁桶裝硫酸銅溶液這一案例”。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身旁。

  四、 課堂教學設計:

  本節課我設計了六個環節來完成我的教學:

  分別為一、複習激趣、

  二、創境-設疑、

  三、操作-體驗、

  四、討論-深化、

  五、小結-反思、

  六、實踐-應用。

  具體過程如下:

  (一)複習激趣

  首先,我用幻燈片展示一組漫畫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課。圖片中的各個金屬在爭奪金屬王國的皇冠,一方面複習上節課有關金屬材料的知識,另一方面做探究實驗的主要用品,從這一環節可以提出“以什麼樣的標準來確定誰是金屬王國的國王呢?”通過後面的一系列實驗探究得出他們的金屬活動性強弱。

  (二)創境-設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金戴銀”成為一種時尚。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件金銀手飾,他們最擔心買到假的金銀手飾。為此,本節課我採用“辨別戒指的真假?”這一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事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體現“化學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這一理念,讓學生帶著探究的疑問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三)、操作-體驗

  雖然學生已做過鎂條、鐵絲、銅絲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但這些實驗,是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中的,由於觀察的側重點不同,學生對與氧氣反應的條件可能注意不夠。因此本節課我安排學生再次做鎂條、鋁箔、鐵絲、銅絲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把它作為本課的第一個分組探究實驗。

  探究實驗一、鎂條、鐵絲、銅絲分別與氧氣反應。

  這樣做可以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反應條件、實驗現象等進行認真的對比和分析,為什麼鎂條在空氣中就能點燃,燃燒時發出耀眼的白光;鋁箔要加熱後,放入氧氣瓶中才出現強光;鐵絲光加熱放入氧氣瓶中無法燃燒,還必須要綁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濺的現象;銅絲加熱後,只是變黑,綁上火柴也無法燒。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得出這四種金屬的活潑性是Mg> Fe>Cu。 同時,也讓學生再次瞭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和方法。並得出可以根據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或者反應現象的劇烈程度判斷金屬的活潑性,然後出示兩道思考題讓學生討論。

  接下來,引導學生按照上面的步驟和方法繼續完成以下的三個探究實驗。在這些探究實驗中,結論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師要提醒學生控制相似的實驗條件,選用金屬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濃度要統一,反應時間也應該一致。

  探究實驗二、 A:鎂、鋅、鐵、銅與稀鹽酸的反應

  探究實驗三 B:鎂、鋅、鐵、銅與稀硫酸的反應

  (四) 討論-深化

  在這一環節中,要組織好小組間的討論。引導學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種金屬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的實驗現象及結論,練習書寫正確的化學方程式。

  總結出五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Mg> Zn>Fe>Cu。

  1、大多數金屬能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

  2、可根據金屬是否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或反應的劇烈程度判斷金屬的活動性強弱

  接下來讓學生觀察上述四個化學反應的特點,得出上述反應的共同點:

  1、反應物和產物都只有兩種

  2、反應物是單質和化合物,產物也是單質和化合物;

  引出置換反應的概念與特點和表示式

  3.接著讓學生繼續完成探究實驗四、

  在上冊書的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的課題一《質量守恆定律》的活動與探究的實驗中,我們曾經做過“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在這裡我們知道鐵釘是金屬,而硫酸銅溶液屬於金屬化合物溶液,那麼他們的實驗現象是鐵釘的表面附著一層紅色的物質,經過驗證紅色的物質是銅,這能說明鐵比銅活潑,它可以把銅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來,這也是比較金屬活動性的依據之一。那請各小組同學用下列實驗用品分別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來探究幾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我及時指導各小組的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主要實驗有:1、鋁絲浸入CuSO4溶液中; 2、鐵釘浸入Al2(SO4)3溶液; 3、鐵釘浸入CuSO4溶液中, 4、銅絲浸入硝酸銀溶液中,5、銅絲浸入硫酸鋁溶液中。

  要求學生分析為什麼鋁絲浸入硫酸銅溶液中有紅色物質析出,但銅絲浸入硫酸鋁溶液卻沒有什麼現象?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有紅色物質析出,浸入硫酸鋁溶液中就沒有紅色的東西出現了。分析以上反應的共同點,形成小組意見。

  結論:部分金屬能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可根據金屬能不能把另一種金屬從金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來,判斷金屬活動性的強弱。

  (五) 小結-反思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操作-體驗和討論-深化的基礎上,以小組彙報的形式對以上四組探究實驗進行小結。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歸納。板書如下:

  1、 置換反應

  特點: 單質+化合物 → 單質+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

  2、 金屬的化學性質;

  (1)大多數金屬能與O2反應;

  (2)大多數金屬能與稀HCl或稀H2SO4反應;

  (3)部分金屬能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3、 判斷常見金屬活動性強弱的方法;

  (1)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

  (2)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

  (3)金屬與能否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4、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有必要在這一環節對學生進行相關習題的訓練,除了教科書和相配套的練習冊上的習題外,我又補充了兩個案例。

  A案例、“酸菜鮮魚湯”是藤橋“召君飯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湯的鋁鍋很不耐用,鋁鍋沒用多久,鍋底就漏洞了。請你分析一下這是為什麼?

  B案例、同學們家裡大多種有芒果樹,每年芒果樹修枝後,都要噴灑濃度為0.2%的硫酸銅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鐵桶配好農藥後,第二天才噴藥,結果發現害蟲沒殺死,鐵桶壁上有紅色的東西沾在上面。為什麼按要求配好的農藥殺不死害蟲?鐵桶壁上的紅色物質是什麼?

  這兩個案例就發生在身邊,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真真確確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學”。

  反思: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好討論,這是有關金屬活動性順序探究活動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證。

  (六)、實踐-應用

  本環節主要是指導學生設計實驗鑑別金戒指、銀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回應解答課前學生的疑問。為避免學生設計實驗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場上的騙子一般用銅、鋅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屬鋁假冒銀戒指,主要是兩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時,教師要及時傾聽各小組的方案,及時糾正一些錯誤的設計,要特別注意當地一些民間的錯誤傳說,例如,當地有用戒指在石灰牆上劃線,根據線的深淺來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雞蛋白包裹戒指,看雞蛋白是否變黑來判定戒指的真假。這些方案都應該讓同學們自己嘗試一下。

  高三化學金屬化學性質說課稿3

  在《金屬的化學性質》一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兩個主要教學環節:

  一、 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二、金屬與酸的反應。

  透過教學,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首先,對學生原有知識、能力的認知不夠,對初中學生已接觸過的知識重複再現。例如:金屬與酸的反應。我設計了鹽酸與鎂、鋁、鐵、銅分組探究實驗,希望能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而這個知識點初中已經出現過,因此學生探究起來,好像不是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對初中知識的實驗驗證。

  化學源於生活,也應迴歸於生活。教學中我大膽創設情境,使學生大膽地想、充分的問、多方位的交流,教學活動中從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如:黃金飾品中的假貨常常魚目混珠,社會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黃銅冒充黃金,進行詐騙活動。因為單純從顏色、外形上看,黃銅(銅鋅合金)與黃金極為相似,所以很難區分,而我戴的戒指是真還是假的呢。請你學完本節課後設計方案鑑別我戴的黃金戒指的真假,要求寫出實驗方法、現象和結論。因此化學教學,要正確認識學生的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層次,採用適合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其次,對教學重難點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金屬活動性順序在初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對此知識只不過是知識的再現。因此我覺得教學的重難點把握是否正確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確,教學過程就失去了意義;若不明確,教學過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學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首先要明確教學活動的方向和結果,即所要達到的質量標準。因此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方向。

  二、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①語言功底:透過這次展示課我發現良好的語言功底對一名教師非常重要,教師的語言邏輯性要非常嚴密,推導流暢,過度自然。語言(普通話)要規範簡練,表達清晰,語氣抑揚頓挫,充滿熱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②板書的設計:好的板書有助於將教學內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於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體系、重點。

  ③多媒體的使用、學生實驗操作的引導: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課件主要是起著輔助教學的作用,同時注意儘量簡單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實驗之前,正確引導學生實驗,同時提醒學生實驗的安全以及實驗的要領、操作規範。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比較異同,非常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同時與成功的實驗進行比較,生成豐富的教學資源。

  三、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採用實驗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實驗、觀察、分析、的出結論的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作好探究性實驗。但在課後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學生的參與:由於本課我主要是透過學生實驗探究、主體作用明顯,有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學生只有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給他們以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充分經歷觀察、分析、推理、綜合等過程,全面地掌握規律的實質,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體現其學習的主體角色。在學生之間交流時,提醒學生學會傾聽。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在教學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讓化學知識迴歸於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有學習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黃銅當黃金,進行欺騙活動,你會不會上當受騙?你有多少種辦法區別黃金和黃銅?”這樣的問題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就連平時不願意學習的學生,也參與了討論。大家紛紛獻計獻策,設計的方案有①測密度②測導電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測導電性⑤用火燒(真金不怕烈火煉、是金子在哪都發光)⑥?⑦?B“酸菜鮮魚湯”是某家飯店的招菜,店老闆反應盛湯的的鋁鍋很不耐用,沒用多久鍋底就漏洞了。請你分析一下這主要是為什麼?

  四、對教學小結的反思

  我主要透過學生自我小結,培養自主生成知識的能力。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透過課堂小結,不僅能使所學知識得以歸納、總結、概括和昇華,而且能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深化記憶,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廣闊性和整體性。

  以上是我對《金屬的化學性質》的反思,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多多指導!謝謝!

  高三化學金屬化學性質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屬的化學性質是新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內容。全章以及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中的地位:本章開始學生初步、系統地接觸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和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之後。在本節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後,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後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茹下教學目標:

  A、認知目標: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和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並且能用金屬活動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體協作的能力。

  c、情感和價值態度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於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重點和難點:

  A、教學重點和難點透過實驗探究認識金屬活動性順序是本課題的重點。

  B、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對置換反應作出判斷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

  A、本章主張自主學習為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B、本課題是比較系統地認識一類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本節課學法指導的關鍵,對金屬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維,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對比觀察、描述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五、教學手段及評價方式:實物呈現,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教學;側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思路的綜合評價。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黃銅(銅鋅合金),與黃金的外觀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販用來冒充黃金牟取暴利,我們可用什麼辦法來鑑別它們呢?”引入,同學們能夠想到的多數是利用其物理性質,告訴同學們除物理性質以外還可以利用它們的化學性質,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列舉在生活中瞭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鏽,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麼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二)複習舊知:

  初中已經接觸到一些金屬,這裡複習金屬的物理性質,讓學生認識金屬的通性;複習和金屬相關的化學性質,並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後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係。

  (三)提出問題:

  在學習金屬跟氧氣的反應時,採取“回顧—引導—自學—討論—得出結論”的教學模式。鐵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麼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情況。

  (四)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探究鈉的相關性質。

  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後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考,去認識鈉的化學性質活潑,並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於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五)比較著做實驗,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

  從鈉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層次,讓兩位學生比較著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後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後的現象,讓學生自發思考為什麼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生,體會到緻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並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總結課堂:

  總結性的讓同學們先講講這節課我們所學的知識點,讓後教師歸納一下。在以佈置一些針對性的作業結束課堂。

  高三化學金屬化學性質說課稿5

  本說課的題目是“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 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本節課依據“探索性教學”

  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育思想,本著“問題式教學”、“自主參與、自主學習”、“建立科學思維模式”的教育教學設想設計的教學方案,現從四個方面闡述本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

  在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和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基礎上,本章學生開始初步、系統地接觸具體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元素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的基礎知識,也是學生今後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需要了解和應用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既可以為前面的實驗和理論知識補充感性認識的材料,又可為後面的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等理論知識打下重要的基礎。也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學習化學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節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後,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後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①瞭解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探索金屬的性質和金屬的原子結構的關係。

  ②初步學會從實驗的角度探索和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本領。③透過演示和學生探究實驗,複習鞏固基本實驗操作,學會觀察、記錄實驗現象,以及從分析現象中得出結論。

  (2)過程與方法目標:體驗透過實驗發現化學問題,揭示物質性質的過程與方法。透過思考和交流、實驗和觀察、探究實驗,學會與人合作,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勇於質疑、敢於創新的精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透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2、教學重、難點

  重點:鈉在不同條件下與氧氣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

  難點:鋁為何可以在空氣中穩定存在

  三、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分析

  1、初三已經學習過鐵、鎂、鋁等金屬的有關性質;

  2、曾經背過金屬活動順序表,知道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3、對於高中階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他們還沒有開始接觸,一般都不懂得從結構上去分析演繹。

  四、教法和學法

  1、 邊講邊實驗 這是化學教學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識的建構過程,充分體現了建構理念。具體如何去做呢?

  (1)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動手實驗相結合 這樣既可以進一步規範、鞏固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又能讓學生去實驗、去體驗,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做完全符合新課程的“學生主體”的理念,比如鈉的切割 、鈉與氧氣的反應實驗,教師在演示一些操作重點後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讓學生和鈉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學生對鈉的性質就會有一個更深的認識。

  (2)學生動手實驗與填寫實驗報告相結合 在學生做實驗之前,教師給出實驗報告,引發學生去思考、提出問題,激起學生動手實驗解決問題的動力,能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實驗的目的。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學生能有針對性地去觀察實驗現象,而不是囫圇吞棗,真正發揮實驗的作用。在學生實驗之後,學生能在完整試驗報告的過程中進一步反思自己的實驗過程,回顧試驗現象,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

  2、 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及時總結歸納 可以是老師提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認識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討論。如可以在鈉、鋁和氧氣反應學習完了以後,及時總結這些物質和氧氣反應時表現出來的還原性,從反應的難易程度總結還原性的強弱,從整體上把握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

  3、透過比較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如學生在學習鈉和氧氣反應的時候,透過反應條件、反應產物的比較,從而更深刻地認識鈉與氧氣反應的實質。又如做鋁和氧氣反應實驗的時候可以去比較,兩個實驗做法不同但是現象一樣,認識到鋁表面的氧化膜問題。

  五、教學過程

  1、引入課堂 透過幻燈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屬製品、金屬礦石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到金屬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絡緊密;透過展示歷史上一些比較出名的金屬物品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金屬在我國已有比較悠久的使用歷史;我還將讓學生自己去列舉在生活中瞭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鏽,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麼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本節課的興趣。

  2、 複習舊知 透過思考與交流,複習金屬的化學性質,並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後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係,為後面即將學習的鈉、鋁的性質打下基礎。

  3、 由此及彼,提出問題 鐵、鎂等金屬都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麼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讓學生去思考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可能情況以及為什麼。

  4、 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 探究鈉的相關性質。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後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思考,去感受鈉的活潑的化學性質,並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於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5、透過實驗的比較,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 從鈉與氧氣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讓學生比較著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與否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後的現象,後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生本質,體會到緻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並加工整理的能力。

  6、 課堂小結 由點到面,讓學生思考金屬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很多金屬可以和非金屬氧氣發生反應,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到這些反應共同的反應本質,這樣和前面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呼應;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金屬化學性質的差異性,金屬活動性的強弱在具體反應中的體現,進而從反應的難易程度認識到化學性質的遞變與原子結構的關係,並啟發學生思考除了這些共性之外金屬可能還有一些自己的特性,為下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增強課堂的完整性。

  7、作業 利用你的原有化學知識,結合本節課內容,圍繞金屬提出一些問題,選擇出你所感興趣的,去圖書館或查閱資料,進行研究、調查或實驗。

  六、個人的認識和思考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廣大教師

  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嘗試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

  讓廣大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學生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