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說課稿

高中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地位特點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隨筆的單元。透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學會思考社會、人生等與自己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單元第二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是一篇著名的隨筆。

  二、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論述類文字,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絡,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根據這些要求,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瞭解作者關於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

  能力目標:初步掌握閱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讀方法。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學會對生活現象進行哲學層次的思考。

  情感目標: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學會愛自己的父母。進而敬畏生命,學會回饋社會。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四、說教法學法

  1、引導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蒐集愛的格言、愛的故事、愛的歌曲。

  2、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裡蒐集父母之愛的小事。

  3、透過對課文的研讀、探究,瞭解作者的觀點,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形成自己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4、拓展課堂,結合《詩經》、《論語》中有關“孝論”的閱讀,開展“怎樣愛父母”的研究性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1、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2、在音樂的旋律在,講述汶川地震中的一個小故事。

  救援人員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廢墟里,搜尋到了一位母親。她已經停止呼吸,卻至死保持著一個姿勢:雙手撐地,雙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壓得變形,卻依然努力拱著。救援人員見她已死去,轉身離開,但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來到這位母親跟前,將手費力伸進女人的跪姿之中,驚喜地大叫:“有孩子,還活著!”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個月大,被包在小被子裡,在里氏8級的大地震中竟毫髮未損,酣睡如初。隨行的醫生髮現被子裡有部手機,螢幕上顯示一條已經寫好的簡訊:“親愛的寶貝,假如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這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一則只有19個字的簡訊,刺痛了全中國人的眼睛,震撼著我們的心靈。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則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愛”的理論。文章按兒童成長過程的各個階段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係,揭示了愛作為一種改變社會的力量的心理基礎。

  三、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理清結構,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填寫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徵表。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年齡段特徵

  剛出生階段

  8歲以下

  8~10歲

  少年時期

  成熟時期

  年齡段特徵

  剛出生階段無愛的意識

  8歲以下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有愛的意識: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我愛,因為我被人愛

  成熟時期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

  我們透過填寫表格發現,這篇文章條理清晰,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過程來敘述母愛和父愛在構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課文1-3段是分析成長過程,4-8段是針對情感物件,9-10段總結全文。課文層層深入地闡明瞭父母與孩子之間愛的性質以及發展變化。告訴我們,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從對以母親為中心的依附轉到對以父親為中心的依附,最終與他們分離,在自己心中擁有父親和母親這兩個世界,奠定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在理請了文章的結構後,我們就可以輕鬆地進入到“問題探究”的環節

  2、問題探究:[10頁] [11頁] [12頁] [13頁]這個環節我們可以採取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①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它們的區別在哪裡?尋找生活中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感情經歷。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這樣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成熟的愛,是能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在課文中找到作者的觀點並不難,難的是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認識自己情感成熟的過程,從理性層面審視自己的情感。)

  ②怎樣理解“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在內心剝離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關他們的精神世界。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設計這個問題還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成熟的人會融合父母給自己的愛,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懂得愛父母,懂得回報社會) 。

  ③作者認為:“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這個觀點你同意嗎?為什麼?

  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④文章指出“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也就是說父愛是有條件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聯絡實際,談談你的見解。

  這也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解題的角度同上一題。。

  四、課外拓展

  結合《詩經》《論語》閱讀,開展對“怎樣愛父母”研究性學習。

  一、《詩經》中的孝論

  《楚茨》:“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閔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論語》中的孝論

  《學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

  《學而篇》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如何對父母“行孝”,《詩經》《論語》中不乏真知灼見,教師可以利用網路蒐集這些資源,並把它們提供給學生。要求每4-5位學生組成一個研究性學習小組。並讓他們在“怎樣愛父母”這個話題中選擇合適的角度,在班級的範圍裡做調查,並對調查的資料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中學生該怎樣愛父母”,合作完成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