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課題一《空氣》說課稿

九年級化學課題一《空氣》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年級化學課題一《空氣》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化學課題一《空氣》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初中化學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承接了小學對空氣知識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是人類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透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而且,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的。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並瞭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並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並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資訊,並從實驗資訊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發揚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

  3.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空氣的組成。

  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

  初中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透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等活動過程,師生雙方相互配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學習化學的快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本節課我利用學生分組準備實驗,分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在合作中獲得新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學生學會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安排了下面幾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 創設情景 匯入新課

  (1)、播放觸目驚心的大氣汙染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空氣汙染帶來的危害,深刻體會到了解空氣的成分以及進行汙染治理的必要性。

  ( 2)、出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實驗裝置的圖片。並以故事的形式介紹拉瓦錫是如何發現空氣成分的。

  設問:利用我們實驗室的儀器能做這個實驗嗎?

  第二個環節:設問答疑 提高興趣

  本環節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比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透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因此要做好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的練習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

  仿照拉瓦錫這個著名實驗的原理,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並設定下列問題組織學生搶答。

  (1)說出各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透過學生搶答,既鞏固舊知識,又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活動一:演示實驗

  在實驗過程中:要做到:

  1、引導學生規範的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知道哪些是不規範的操作。

  2、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後提出兩個問題: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麼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進行交流。

  第三個環節: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活動二: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注意:

  1、每個小組必須有一個動手能力和組織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便於小組實驗的展開。

  2、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老師要做好指導,不斷巡視,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

  3、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以免不當的操作給學生帶來傷害。

  實驗結束後分析實驗結果:

  實驗成功,出現了哪些現象並描述;

  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科學觀察、規範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

  討論與思考下列問題

  (1)該實驗裝置中,如果燒杯中的水足量,請問水會充滿整個集氣瓶嗎?為什麼?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2)根據拉瓦錫的研究結果,氧氣約佔1/5,如果實驗時集氣瓶中的水面小於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範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得出空氣的組成。

  第四個環節:歸納總結 得出結論

  九年級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可以開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現在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還不夠,學習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的嚴格要求。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組成。培養學生的規範表達能力。

  第五個環節:自主學習 提高認識

  活動一:讓學生閱讀課本上的有關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總結空氣中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和空氣中的汙染物與防治汙染的方法。

  活動二: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是:破除書本知識的桎梏,構築具有生活意義的課程內容。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播放酸雨危害的錄影片,介紹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成因及危害,焚燒秸稈、 露天燒烤等現象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不便,講述有關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的內容等,使學生深切的感受到環境汙染就在我們身邊,保護環境勢在必行。從而培養同學們的環保意識。

  利用班班通在中國環保總局網站上找到當天各大城市的空氣質量日報,讓學生分析各城市質量情況、分析原因並思考大氣汙染防治的具體措施。

  第六個環節:拓展延伸 鞏固提高

  (1)、利用家中現有的物品設計一個實驗來測一下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

  (2)、透過網路、電視、報刊等媒體調查有關室內(尤其是新裝修的房間)汙染的來源、危害及防治辦法。培養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

  四、說板書和作業設計

  板書設計: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綱要式的板書設計,直觀清晰的向學生呈現了本節課的知識點,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知識脈絡,構建起相應的知識體系。

  作業:課後題和從參考書中選取的習題。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次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學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撥尖和減負的目的。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採用教師引導,學生為主,師生協作,以實驗為基礎,以思維為重點的合作探究教學形式,著重了兩個體現、四個突出。

  1.兩個體現: (1)體現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教學理念 (2) 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2.四個突出: (1) 以實驗為基礎,引導科學發現 (2) 以思維為核心,開展問題探究 (3) 以學生為主體,促進知識內化 (4) 以小組為單位,構建研究氯圍

  九年級化學課題一《空氣》說課稿2

  一、說教材

  《空氣》是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教材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課題1。本課題是繼“什麼是化學”、“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實驗室常見知識”等基礎內容後,第一次學習和研究物質,包括物質的組成,物質的性質,物質的分類等常見的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

  空氣在小學科學已有接觸,避免重複。課題開篇安排了實驗2-1,一則可以學習實驗操作,培養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二則透過領會該實驗設計的意圖,以便加深體會二百多年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時的實驗思路。認識了空氣的組成後,教材結合空氣的例子,給出了純淨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由於學生還沒有學習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這裡只能給出最基本的一些知識,教學時不宜擴充套件。到學習分子時,再從組成上進一步認識這兩個概念。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對空氣已經有了常識性的瞭解,知道空氣有體積,有質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知道動植物離開空氣便不能生存等。但從化學學習要求的角度看,學生僅僅知道這些科學常識是不夠的,需要系統地掌握空氣的組成和重要性質,需要系統地學習對物質進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由於空氣是學生在化學課上系統地學習的第一種物質,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氣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感覺到化學就在身邊,學化學並不難。另外,由於學生尚不完全具備相應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對“測定空氣裡氧氣含量”實驗的全面認識會存在障礙。教學力求避免過度重視記憶和過度拓展。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初步認識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過程與方法】

  透過對“測定空氣裡氧氣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瞭解空氣的組成。

  透過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的比較,瞭解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培養。

  透過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介紹,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用探究的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難點】

  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區別空氣成分測定實驗中的誤差分析。

  過渡: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我採用瞭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探究法、教授法等。本節課主要是實驗探究法,透過設計實驗,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分析討論,概括總結等基本環節循序漸進學習本節課。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匯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投影圖片,匯入新課

  教師投影一段身邊美麗的自燃環境:藍天、白雲、溪水、綠樹、陽光,引出我們離不開空氣的觀點。進而提問“請大家做個深呼吸,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例項來說明無色無味不易察覺的空氣確實存在嗎?”引發學生討論發言:比如“拿一個食品袋,將其自由放置,欲將其密封,發現裡面有氣體使其膨脹”等等。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鬆心情,暗示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絡。引導學生探究,激發探究慾望,啟用學生的思維。

  過渡:既然空氣無處不在,我們又離不開它,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由什麼組成的呢?

  第二環節:觀察探究,學習新知

  投影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並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26頁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設計實驗測定空氣裡氧氣的含量。意在讓學生知道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

  做實驗前,教師組織學生觀察實驗2-1並搶答以下問題“1.有關儀器的名稱。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然後演示實驗2-1,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作好記錄,得出空氣中約含有1/5氧氣。學生透過觀察具體操作(注意細節,先後順序,速度等),分析討論如果我們做實驗時減少的體積小於1/5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讓學生在觀察和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範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教師補充為什麼這個實驗用紅磷不用白磷、Mg,S、C等其他物質。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實驗,以及實驗的嚴謹性,並體驗很多理論都是在不斷實驗不斷總結中最終得出正確的答案的。

  透過一系列的實驗,討論,分析,最終得出空氣的主要成分是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組成。那麼根據已有的知識我們知道剩下的氣體中含有氮氣,那麼還有其他氣體嗎?學生閱讀課本第27頁歸納總結空氣的成分,意在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範嚴謹的表達能力。

  第三環節:自主學習,鞏固提高

  透過閱讀課本第27頁,學生得出空氣的成分(按體積算)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進而引出物質的分類:像空氣這樣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的物質叫做混合物,組成混合物的各種成分保持著它們各自的性質。像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分別只由一種物質組成,它們都是純淨物,可以用化學符號表示。然後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加深印象,順便做幾個小練習鞏固一下以上所學。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課後探究

  最後,透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師生共同總結所學內容:

  (1)測定空氣裡氧氣的含量的實驗中應理解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項,會做誤差分析

  (2)空氣的成分(按體積算)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3)物質的分類: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以及會判斷一些常見的物質的類別。

  九年級化學課題一《空氣》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承接了小學對空氣知識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是人類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透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而且,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的。

  從能力培養來說:從看圖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裡氧氣的含量,再到看圖片認識空氣的主要用途和保護空氣,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後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從感情培養來說:透過本課題的學習,使學生又一次認識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現時的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調控能力還不夠,學習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的嚴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透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可以藉助實驗或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的練習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是上好本課題的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瞭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初步認識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標

  初步瞭解空氣汙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標

  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並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並認識空氣汙染的危害。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1、收集有關材料,對有關知識有初步瞭解。

  2、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內容的安排既不能與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重複,又應以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由什麼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絡,並逐步深入。

  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

  ↓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

  保護空氣(汙染與保護)

  總的來說,本課題教學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

  所以,本節課題採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可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題,並以仿照實驗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

  2、讓學生事先收集資料和圖片,並根據收集的資料歸納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3、讓學生收集有關空氣汙染的照片、漫畫、短文等資料,完成有關空氣汙染的調查報告,並透過廣播、電視、報紙收集本地的空氣質量日報,繪製圖表。

  我把本課題分為兩節課,下面主要講述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出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並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提出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1/5的?

  2、透過搶答,鞏固舊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裡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並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線裝置並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範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

  內容: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麼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

  (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於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對實驗現象作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討論與思考下列問題

  (1)、該實驗裝置中,如果燒杯中的水足量,請問水會充滿整個集氣瓶嗎?為什麼?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2)、根據拉瓦錫的研究結果,氧氣約佔1/5,如果實驗時集氣瓶中的水面小於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個問題的結果:不會,因為空氣中含有不能支援燃燒的氣體存在。

  第二個問題的結果:水面上升不滿1/5的原因有:①裝置漏氣或紅磷不足等;②當氧氣含量低時,紅磷不能繼續燃燒。

  5、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範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6、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透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淨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於純淨物。

  7、作業:完成課本有關練習。

  板書設計

  課題1空氣

  九年級化學課題一《空氣》說課稿4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採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定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瞭解空氣佔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裡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於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透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物件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透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瞭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為課題2和課題3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製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既是對於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後的知識則起著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樑。透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絡,並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小學科學課中的知識重複,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係。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並瞭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並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並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並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資訊,並從實驗資訊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透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紅磷。

  三、創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生髮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於創新、敢於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執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新課匯入] 猜謎語:“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麼?

  (展示一隻空塑膠瓶)瓶中有什麼?

  一、空氣的存在

  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儘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為什麼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著?

  ②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其含量是多少?

  ⑥為什麼風景區的空氣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⑦為什麼有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

  ②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例項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例項和實驗可能有:

  1:把一個空的塑膠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膠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膠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膠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鬆開手後,塑膠瓶中出現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膠袋抖開,再將袋口繫住,用雙手擠壓塑膠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膠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思考並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再描述提出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比較各種方案的優缺點,

  學生進行實驗,對實驗的現象加以描述,並做出結論。

  意圖及目的:以有關空氣的故事或有關空氣的趣味實驗匯入,迅速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 設疑,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對實驗設計的評價能力

  二、【實驗探究2】空氣的組成

  主題設定: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麼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則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假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假設。

  收集證據,設計實驗:

  根據已有知識,聯絡生活經驗,收集到的證據可能有:

  ①動物進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並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

  ③將木條先放在一瓶氧氣中燃燒,再將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到一瓶空氣中;

  ④夏天,從冰箱裡拿出冰礦泉水,片刻後,礦泉水瓶外壁就會有水珠凝結;

  ⑤酥脆的餅乾在空氣中長時間放置會受潮變軟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氣中的石灰水…

  做出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雜質(如塵埃)等多種物質。

  思維延伸:空氣中還有其他成分嗎?

  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

  1、透過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過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錫透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麼結論?

  3、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

  開拓視野:稀有氣體的發現史。

  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

  根據已有知識,聯絡生活經驗,收集證據,進行歸納並得出結論

  學生自主學習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1.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所表現的科學態度

  2.瞭解拉瓦錫得出的“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佔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體會其實驗原理

  3.瞭解空氣中還有各種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認識拉瓦錫的結論中的不足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蒐集證據的能力, 學會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使學生初步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告誡學生不迷信權威,樹立“學無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學史進行嚴肅認真,敢於創新的優良品質的教育。

  三、【實驗探究3】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主題設定:大家對空氣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活常識,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又分別是多少呢?能否測定出廣口瓶中氧氣的體積?

  設計方案:利用拉瓦錫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

  思維遷移:仿照此實驗,提供如下圖的實驗裝置及紅磷,我們能否利用它來測定氧氣體積呢?

  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現象並思考.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如上圖)向集氣瓶內裝入少量水,並作上記號。並將集氣瓶內水以上的部分分為五等分,做好記號。

  3.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彈簧夾後,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並塞緊。

  4.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象。

  5.冷卻後,開啟彈簧夾,再由學生觀察現象。

  6.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於原集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 水進入到一定高度後,能否繼續上升,不能繼續上升又說明了什麼?

  7.用燃者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現象,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並解釋實驗原理

  水為何進入集氣瓶內,可先提一個問題:滴管怎麼吸取液體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體?

  學生討論如何吸取

  【學生思考】水為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於誰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並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並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開啟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佔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

  學生分組討論後,各組派代表回答。

  意圖及目的:透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培養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養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於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人造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開啟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集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於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

  c.集氣瓶內餘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燃著的木條熄滅,證明它不能燃燒也不支援燃燒。

  反思:做這個實驗時如果進入的水達不到1/5,是什麼原因呢?紅磷的量為什麼要過量?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時再開啟止水夾。

  拓展與運用: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為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蠟燭、木炭、硫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並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學生再次進行討論並得出結論①裝置氣密性不好;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③沒有等到冷卻就開啟止水夾。

  學生討論後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拓展反饋 : 作業設計

  1、思考題: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對反應物和生成物有什麼要求?

  2、家庭小實驗:自己設計一個可行的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並動手做一做。

  意圖及目的:作業的設計緊扣大綱,突出重、難點,並透過系統 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擴大知識 面,進一步促使他們將知識轉為能力。 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板書設計: 課題一 空氣

  一、空氣的存在

  二、空氣的組成

  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