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旅遊景點的導遊詞(精選5篇)

泰山旅遊景點的導遊詞(精選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遊,時常要開展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是導遊員進行實地口語導遊的基礎和前提。寫導遊詞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泰山旅遊景點的導遊詞(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泰山旅遊景點的導遊詞1

  虎山公園位於王母廟北,原來是小蓬萊,澗深幽景秀美,1956年建虎山水庫,形成了一個山麓平湖。1960年在湖西畔建成了雙束碑亭。湖東有因清皇帝曾在此射虎而得名的虎山。清人趙國麟《雲月硯軒日記》載:“乾隆十三年三月初一,皇上下岱至東眼光殿前行圍殺虎。”山巔原有眼光殿,祀眼光奶奶,民國年間毀。後來建成了以湖為中心建立虎山公園。

  湖西南是兒童遊樂園,有石雕十二屬相;北為由長廊相隔的游泳池;東為動物園,山巔建高閣與西北側的梳洗亭相對,東北角望嶽亭與西南隅鴛鴦亭相望。湖光山色與亭臺樓閣相映生輝,使遊人不覺沉醉其中。公園依山傍城,青山碧水,閣橋廊亭相稱,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是泰城市民和遊人避暑休息的勝地。乘3路公共汽車可到達。

  泰山旅遊景點的導遊詞2

  泰山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為泰山的主要標誌之一。

  據傳秦始皇登臨泰山時,山高坡陡,轎伕汗出如雨,過於勞累時便沿途休息,到了山頂,皇帝想到轎伕也非常辛苦,於是問隨從:轎伕休息了幾次?答曰:十八次。十八盤因此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傳說秦始皇登臨泰山時,要多次下轎參拜泰山神,轎伕總是盼望藉此有休息的機會。因皇帝下轎十八次,所以轎伕也就盼了十八次。因“盤”與“盼”諧音,後來“十八盼”就演變成了十八盤。

  十八盤從下往上分為“慢十八盤”、“不緊不慢十八盤”和“緊十八盤”,這“緊”和“慢”指的是坡度的陡緩。不過千萬不要被它們的名字所迷惑,其實整段路下來,讓人感覺最耗體力的`,竟然是那開頭的“慢十八盤”。

  十八盤的頂端便是南天門。走完十八盤迴首再望十八盤,猶如“天梯”懸掛在泰山的胸前,又像一條細白練懸掛於南天門下,壯觀至極。

  泰山旅遊景點的導遊詞3

  掛印封侯成語,漢族傳統寓意,以象徵身居高位,封侯,指被封為侯爵,印,指做官的官印。掛印封侯,意即古時帝王賜爵授印予臣下。隱喻高升之意。圖案常以一猴摘取掛印為內容構成,利用"猴"與"侯"同音,以示寓意。

  進岱廟正陽門,向北走約15米路東側,岱廟全景圖北頭有一株古柏立於路旁,近前駐足向上望,距樹基八米處的樹杈上生一樹瘤,形似一隻小猴,猴頭惟妙惟肖,頸下似乎掛一方印,故名“掛印封侯”。此樹胸圍4.2米,高10.5米,仍旺盛地生長著,它與漢柏院中的漢柏一樣,已歷經滄桑,成為岱廟的歷史見證。

  傳說很久以前,一山西商人在樹下納涼,抬頭上望,看到此景,聯想到三國故事“掛印封侯”,想到他的老鄉關羽,關雲長身陷曹營,面對曹操金錢,美女、高官厚祿的威逼利誘,不為所動,義薄雲天,聞知兄長去向,掛印封侯,毅然離去,過五關斬六將,成就千古佳話。其情其義怎不叫人感動。商人低頭又想現實商場險惡,人心不古,觸景生情,慨嘆不已。後常到此遊玩,此景漸為人知。

  另有一戲說,泰山上的“秦松,漢柏,唐槐”,是三兄弟,老大秦松懂禮貌“勁松迎客”,老三唐槐有愛心“唐槐抱子”,老二漢柏豈甘落後,派出代表站在門口迎客吧,此柏便承擔了此任,故此柏又俗稱“迎客柏”。你看它軀幹向前傾斜,好一付謙卑溫和好客模樣。

  泰山旅遊景點的導遊詞4

  泰山古建築群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城區北,與濟南市接界地區。

  泰山居中國五嶽(泰山、崇山、華山、恆山、衡山)之首,號稱東嶽。其中,岱廟是歷代帝王泰山封禪大典之地,創建於秦漢,唐宋金元至明清屢有修建,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泰山上下殿、寢、堂、閣、亭、館、樓、觀、廊、廡等有813楹。現有主建築天貺殿與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同稱中國三大古宮殿。山上碧霞祠始建於宋,明清均有增修,成為規模宏大的高山古建築。山陰靈巖寺在濟南長清區,盛於唐宋,曾有殿閣達40多座、禪房500多間。寺內千佛殿彩塑羅漢有“海內第一名塑”之譽。山上山下文物古蹟遍佈,有東方文物寶庫之稱。

  寺廟宮觀古建築多達30多座。主要有泰安城區岱廟、遙參亭,泰山麓的岱宗坊、紅門宮,山腰王母(池)殿、普照寺、鬥母宮、中天門,岱頂南天門、天街坊、碧霞祠,玉皇(頂)廟,泰山西北靈巖寺、無極廟等。

  2006年泰山古建築群作為明代至清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山旅遊景點的導遊詞5

  天貺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屬於山東岱廟的主體建築。"天貺"即天賜的意思。相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書"降於泰山,宋真宗即於次年在泰山興建天貺殿,以謝上天。整座大殿雕樑彩棟,貼金繪垣,丹牆壁立,峻極雄偉,雖歷經數朝,古貌猶存。殿主祀東嶽大帝。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亦稱"東方三大殿"。

  天貺殿為岱廟的主體建築,位於岱廟仁安門北側,元稱仁安殿,明稱峻極殿民國始稱今名。

  公元1008年,宋、遼在澶淵(今河南濮陽)交戰,宋真宗雖大勝遼軍,但無心再戰,卻簽訂了屈辱的條約,歷史上稱為"澶淵之盟"。宋真宗為了平息朝野的怨憤之情,鞏固其統治地位,他採納了副宰相王欽若策謀的"天降昭書"的騙局,於同年十月率領群臣,車載"天書"來到泰山,舉行了隆重的答謝天恩告祭大禮,並定於每年六月初六為"天貺節"。笠年,下詔擴建岱廟,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礎上,建造了天貺殿。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太和殿建成,比天貺殿晚了411年。大成殿建成無考,有史記載是宋天禧五年(1021年)大修時,移今址。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比天貺殿晚12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