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三地定律說課稿

牛頓第三地定律說課稿

  說課簡單的說就是講解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那麼,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牛頓第三地定律說課稿,供大家閱讀參考。

  牛頓第三地定律說課稿1

  本課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五節---《牛頓第三定律》。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課堂設計等方面談談自己課堂教學的構想。

  一、說教材

  1、本課內容在全書中的地位及前後的知識聯絡

  《牛頓第三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五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與運動的關係,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本節課在牛頓第一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之後,牛頓第一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的是單個物體在不同的力學情境下所遵循的規律問題,但是自然界是物質的,不同的物體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對於力,不能脫離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而獨立存在,討論時必然要涉及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及它們之間所遵循的規律,牛頓第三定律揭示的恰恰就是這一規律,正是由於牛頓第三定律才使得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到物質世界的關係及其運動規律,現實生活中許多實際問題才得以圓滿順利解決.

  2、本課內容分析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主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具有相對性。第二部分“牛頓第三定律”,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係。第三部分主要講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

  3、學生情況分析

  (1)高一學生透過學習之前的力學內容已經初步具備分析和歸納、具體和抽象的思維能力,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和對問題進行反省的能力,為本課題的學習做好了思維能力的準備。

  (2)高一學生具備了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意識,為本課題的學習做好了探究和實驗操作能力的準備。

  4、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頓第三定律,並能用它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3)能區分“一對平衡力”和“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驗能力。

  (2)透過用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現象,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透過鼓勵學生動手、大膽質疑、勇於探索,可提高學生自信心並養成科學思維習慣。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養成一種科學探究的意識。

  3.培養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頓第三定律並能用它分析實際問題

  3.區別平衡力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學難點

  區別平衡力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說教法

  從課堂教學設計的理念上:

  1、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教學原理,學生在對力的概念、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二定律掌握的基礎上,這堂課我設計學生學習的新知識是對以上知識的拓展、引申及補充。設計的內容主要透過觀察、分析、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與客體發生作用,把這節課的新知識與原來的知識經驗想結合,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2、根據布魯納的發現法教學原理,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在學習中透過自我發現、自我探索掌握知識。如讓學生自己參與觀察、體驗、設計實驗、分析總結等。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積極活動、主動探索。讓學生在討論中發現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總之,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3、在環境的設計上,根據布蘭斯福特為代表的“拋錨式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例子。他們主張把學生引入模擬的故事情境中以解決故事中的問題的方式進行學習,實驗證明這種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為提高。我在開始上課時就把學生引入設計的生活情境中去,讓學習與生活接壤,讓學生思考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從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上:

  1、以動為主,以講為輔。創設活動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體驗、思考是本課教學的根本,教師的講解只是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點撥。

  2、以活動為抓手,以思考為目的。組織活動只是本課教學的途徑,教學並不在於簡單追求形式上的轟轟烈烈,而是透過活動引起學生的思考,自覺獲取知識。

  3、緊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深刻體會物理知識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響,激勵學生好好學習。

  4、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大量運用圖片、影片等多媒體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理解相關內容。決不為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而要使計算機輔助教學成為本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5、為了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獲取、深化知識,本課佈置研究性課題:探究拔河比賽的輸贏與哪些因素有關。

  三、說學法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頒佈實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在教學中注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整體學習觀念的轉變。我採用著重於學生探究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設計了①創設情境----初步感知②觀察歸納----形成共識③討論研究----深化認識④即時訓練----鞏固新知⑤總結反思----提高認識⑥任務後延--自主探究六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演示遙控小汽車的正常執行及把後輪架空後的情況。針對現象提問:為什麼架空小車的後輪它就不能正常執行呢?

  創設情景,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講授新課

  (一)定性研究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

  透過(1)兩個穿溜冰鞋的同學A推B、B推A、AB對推

  (2)全體同學為做演示的同學鼓掌致謝

  (3)老師演示“風扇小車”的實驗

  三個過程層層遞進,讓學生在觀察、體驗、分析討論中達成共識。老師適時的總結及練習題的鞏固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二)定量地研究相互作用力之間的關係

  1、 教師結合例項,提出問題: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究竟有怎樣的`關係?引導學生去探究。老師適當啟發該從哪幾個方面探究?探究什麼?如何探究?應注意什麼問題?讓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參與,體驗獲取知識的樂趣。

  2、老師利用力感測器做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現象,分析總結。

  3、師生共同總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係-----牛頓第三定律

  透過以上三個過程,讓學生深刻感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

  4、播放影片,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現象。理論聯絡實際,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感受科學知識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激勵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同時解釋一上課預留的問題,做到前呼後應。

  (三)問題探究——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和聯絡

  由問題引入(設問:作用力,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線,作用效果能抵消嗎?)

  讓學生充分討論,各抒己見,老師作點撥。在此基礎上分組討論“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異同。

  整個過程讓學生積極動起來,主動獲取知識。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總結,老師點評。

  (五)課堂檢測

  透過課堂檢測瞭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六)佈置作業

  1、研究性課題

  大人和小孩進行拔河比賽,為什麼贏的總是大人呢?小孩如何能贏?

  這樣佈置目的是為了 培養學生探究的精神。

  2、課後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五、說評價設計

  我在教學中透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等形式,採用測試、板演、提問、觀察等手段。重點評價學生行動的目的性、互動性、主動性以及學生行動的實際效能;學生認知水平,即學生對教學資訊的領悟程度,學生對教學資源的感受深度,以及學生接受新語言學習專案的敏銳程度;臨場機智,對學生在現場所表現出來的臨場靈活性,創造性等進行有效評價。評價中我堅持鼓勵性原則和過程性原則,既積極鼓勵學生,給學生學習的信心與動力;同時,對教學目標進行可操作化的測量、反饋。

  牛頓第三地定律說課稿2

  說教材:

  《牛頓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與運動”第3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與運動的關係,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內容教學的好壞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2.牛頓第三定律;3.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本節講述 研究物體間相互作用的牛頓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頓第三定律,能用該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3.能區分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過程與方法

  學習研究物理現象,總結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牛頓第三定律;教學的難點是: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區別。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實驗現象,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教師透過例項來引導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並利用實物或作圖法進行分析,進一步的區別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歸納總結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學習了牛頓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礎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來引導學生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實驗探究,分析、總結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並透過例項講解,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巧用提問、評價啟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舉生活中的例項(手拍桌子,手會痛;腳踢足球,腳的感覺怎樣?等),學生覺得很簡單,這時教師把例子轉化為物理模型,進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說明力是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時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教師複習:力的概念,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並舉例說明(手壓桌面,手是施力物體,桌面是受力物體)。那麼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那麼桌面會對手有力的作用嗎?引導學生作圖分析(課本圖6-20),教師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問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著怎樣的關係?提供實驗儀器:兩個彈簧測力計(116頁迷你實驗)。學生進行分組設計實驗,討論、歸納總結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在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形成過程有了體驗後,教師給出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題目(如117頁,作業2 .3)來幫助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從中,學生有疑難點是: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這是教師透過舉例,作圖分析,詳細講解來區別,並列表對比分析。

  相同點 不同點

  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等大、反向、共線 作用在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 一定是同性質的力 同時產生、消滅 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一對平衡力  同一物體 力的性質不一定相同 不一定同時產生、消滅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有時間的話)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