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公開課《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材料

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公開課《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材料

  尊敬的評委,親愛的老師們:

  上午好!

  從八月的貴州之行,到十一月的武漢參賽,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我思索,我探尋,我不斷走進文字,貼近學生。這個過程是艱難的,也是快樂的。它促使我在專業上更快的成長,它將成為我人生中一段珍貴的回憶。感謝全國小語會為我們語文老師搭設這樣一個夢想舞臺,感謝所有在我成長道路上灑下辛勤汗水的人,感謝為我這堂課付出無數心血的領導們、專家們、老師們。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表現特殊環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課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這是一篇老課文,很多名師都上過這一課,光是人教網上掛出的教學設計就有好幾個,要尋求突破與創新很難。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字有較大的差距,怎樣才能在學生與文字之間搭設一座橋樑,讓學生逐漸走進文字,深入文字,受到感染和薰陶呢?反思我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 以疑促讀,簡化教學環節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怎?拍堋俺浞址⒒郵ι??皆誚萄е械鬧鞫?院痛叢煨浴蹦兀?/SPAN>我覺得,教師應該教在學生有疑處。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的效率。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主體,以疑問促閱讀,並相機滲透讀書方法的指導。回顧這一堂課,整個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質疑解疑的過程,是一個學生自主實踐、自行發現、自我建構的過程。大家看,上課伊始,學生針對課題質疑,從而帶動了全篇的閱讀;之後,學生針對父親在廢墟中挖掘的語句進行質疑,感受到了父愛的深沉偉大;接著,學生針對阿曼達在廢墟下的等待質疑,進一步體會到了阿曼達的了不起。以疑促讀,簡化了教學環節。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單純明確:透過課文的具體描述感受父與子的了不起。教學結構簡單樸實,體現了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特點。一箇中心詞“了不起”,牽一髮而動全身;兩個板塊,感受父與子的了不起,清晰明瞭;一條主線,“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貫穿全過程。刪繁就簡,集中目標,留出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去自主活動,促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了發展。

  二、 挖掘資源,豐富學生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崔巒老師也曾經說過:“就小學階段來說,主要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如學生從課文對父親的外貌描寫說出了自己彷彿看到了什麼?由父親在廢墟中挖了36小時,聯想到阿曼達在廢墟下等了36小時,並由此想象廢墟下的阿曼達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這樣做,填補了課文空白,使學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與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學生在用“不論……總……”進行說話訓練的過程中,對父親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體會,我感到一個直面困難、永不言棄的父親形象逐漸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我更欣喜地看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累語言,內化語言,並靈活地運用了語言。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地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讓每一位學生得到了紮紮實實的發展。

  我的這一堂課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老師,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