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小皮匠》語文說課稿

《諸葛亮和小皮匠》語文說課稿

  1、說教材。

  《諸葛亮和小皮匠》一課是講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聰明人諸葛亮與三個普通人小皮匠之間發生的事。透過這個故事,不僅讓學生對諸葛亮有了更多的瞭解,而且也知道了“三個小皮匠,賽過諸葛亮。”這句話的意思。這個故事雖然生動,有一定的可讀性,但課文中生字較多,有些詞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學習有一定的困難。

  2、說學情。

  學生已具備了較強的識字能力,能運用拼音、部首等一些識字工具自主地識字,本單元重點訓練專案之一“識字”,對學生來說因剛學不久運用不夠熟練。在閱讀方面,學生已初步知曉該如何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但還未形成穩定的閱讀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及時糾正,重視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3、說教學目標。

  (具體的教學目標見[教學設計及說明]部分)

  目標一、目標三、目標五均為識字方面的要求,識字在整個教學目標中佔有如此大的比重,主要是因為識字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重點。另外,由於前一單元剛出現了“識字”這一新的識字方法,本單元教學時一定要注意運用,以幫助學生複習鞏固,真正掌握。

  目標二、目標四為閱讀方面的要求。目標二“能借助拼音正確朗讀課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讀準翹舌音。”是基本的要求,每位學生都應該努力達到。而目標四已涉及到課本之外的拓展閱讀,這符合《新課程》所倡導的:語文學習要積極引導學生開闊視野,努力拓展學習的途徑。在落實這一目標時,教師應側重於學生們閱讀興趣的激發。

  4、說教法。

  (1)關於識字:主要透過在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字、新詞,在讀的過程中有機地組織、引導學生識字。由於課文中的生字比較多,教學時採用了“分散出現,集中識字”的方法。十個生字分三次出現:第一次,“匠”隨課題出現,讀準字音即可。第二次,出現了“士、兵、擊、礁、擋”五個生字,主要採用分組學習,交流字形,並透過認識“礁、擋”繼續學習部首查字法。第三次集中出現四個部首明確的生字,仍然要求運用部首查字法識字,不過形式應有所改變,透過分組開展比賽進行,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此方法,能提高的速度。

  (2)關於閱讀:整堂課力求體現“以讀為主”,圍繞“讀”展開教學。透過反覆讀長句子,指導讀正確;透過多次引讀,瞭解故事內容;透過讀讀想想、讀讀議議,啟發想像,體會感悟;透過補充閱讀,開闊提高。

  5、說學法。

  故事中出現的情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見到,會造成學生感悟上的困難。如“水深流急”是怎樣一種危險的情況?學生很難感受。又如“木筏”是什麼樣的?學生不知道。因此在教學時,應儘量再現這些情景、這些物品,可以運用生動的畫面,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製作成媒體,真實展現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幫助理解感悟。

  6、說實施。

  要將預設的教學設計方案在課堂中很好地實施,將教學目標很好地落實,還得透過一個一個的教學環節進行。本堂課共有五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主要是透過介紹名人匯入新課。在介紹名人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絡已知的知識進行介紹,可以適當地給予說話的提示,幫助他們把話說正確、說清楚。在同學介紹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聽。這一方面有利於他們養成良好的聽說習慣,另一方面也讓他們在相互學習中增長知識。第二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透過靜心地朗讀課文,對課文有個初步的瞭解。更主要的是能在教師地指導下,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教師除了要及時地糾正字音,尤其是翹舌音,還要非常細緻地指導學生讀順長句子,可以先透過範讀,聽清停頓,再模仿讀,學會停頓。第三環節主要透過多種形式地讀,來幫助學生了解、理解、感悟。這裡三次運用了引讀。第一節的引讀可以這樣進行:三國時,諸葛亮怎麼樣?(學生接)。烏江怎麼樣?(學生接)。第二節的引讀可以這樣進行:諸葛亮讓士兵……(學生接),可是……(學生接)。諸葛亮又讓士兵……(學生接),可是……(學生接)。第四節引讀的方法為:三個小皮匠讓諸葛亮……(學生接)。他們用牛皮……(學生接)。牛皮筏子……(學生接)。結果這支軍隊……(學生接)。第四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將課內的閱讀與課外的讀書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知道課文之外還有無限豐富的閱讀資源,提高他們讀書的積極性。最後一個環節還是落實在識字教學上,主要透過指導描寫鞏固生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