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去天台山導遊詞(精選10篇)

成都去天台山導遊詞(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導遊,時常要開展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是講解當地的基本情況,介紹風土人情的文章。如何把導遊詞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成都去天台山導遊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都去天台山導遊詞 篇1

  這裡呢就是佛堂了,李家世代崇佛,遠祖,高祖都是居士,李茂春夫婦潛心向佛,所以單立了一間佛堂。我們現在到的這個就是李氏夫婦的臥房了,大家可以看一下里面的床是很古樸的,現在基本看不大到了。前面就是局房了,以前是用於收發接物等辦事用房,現在用來陳列濟公相關資料的各種活動資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進去參觀一下。

  我們接著往下走吧,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三個天井,就是之前說的道地,天井內種植的樹種也是很有講究的,分別是白玉蘭、海棠花、金木瓜、桂花樹,寓意“玉,堂,金,貴。”我們稱之為金玉滿堂。天井中間的古井,傳說南宋初,李茂春棄官歸隱,從汴梁城來到浙東佛教聖地天台山,經風水先生勘測,掘井造宅,定居永寧村。此井久旱不涸,甘甜清冽,當年“小濟公”就是喝著這井水長大的。我們繼續往前走吧。

  我們現在到的就是隴西園,因為祖先來自隴西郡,故名。隴西園雖小,卻融入了皇家園林的建築風格和江南園林的造園手法。北首百米碑廊,美妙絕倫的斗拱、彩繪,高貴而華麗;融中國三種古典彩畫(和璽、宋景、蘇軾)於一體,採用北京頤和園和皇家園林的建造手法,由高階畫師繪製。假山、水池、亭榭、曲橋、跌水以及各種建築小品,有機結合。巧妙地運用了江南園林的藝術手法,造成移步異景、曲徑通幽、詩情畫意的效果,人在園中,鬧中取靜,彷彿進入畫境。

  我們現在在的是濟公佛殿,門口的對聯點名了濟公的修行與生活。殿內供奉的白玉濟公佛像是有白玉做成的,濟公略微仰望,這是為了看天下哪裡有不平之事,就去前往解救。佛像背後屏風式一幅楠木雕刻的“五百羅漢圖”,面前上五百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大家可以進去參觀一下,也可以朝拜一下。

  我們看一下前面的那個濟公銅像,一臉慈祥,向我們微笑,這是在歡迎我們呢!有興趣的可以跟濟公合個影哦。現在大家看一下後面假山上亭子,叫做“降龍亭”。我們再看一下“源”、“緣”、“園”三個字,大家有沒有看到呢,這三個字讀音相同意思卻不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從人生之源,到此與佛結緣,最後求得一生的圓滿。

  成都去天台山導遊詞 篇2

  我們現在踩在腳上的這座橋叫做耕耘橋。我們走過耕耘橋,去看一下寶石葫蘆吧。

  現在來到寶石葫蘆,葫蘆下面是濟公的扇子,葫蘆也是濟公活佛的形象代表。我們在看一下葫蘆上刻著的葫蘆形的詩,這是一首迴環頂針詩,就是說前一句的最後一個字是後面那句的第一個字,大家可以讀一下。我們繼續往前走吧。這是一棵歷經滄桑的古木,被人們成為“濟公羅漢神木”。看它像一條龍嗎?根像龍頭,幹像龍身,樹梢恰似龍尾,樹體重如鐵,堅硬無比。傳說濟公出生時,在隴西園裡長出了這棵樹,伴著小濟公一起長大,而且它很有靈性,據說能警示災荒和豐年。濟公圓寂後,樹亦枯死。濟公故居重建時,神木出土重見天日。據專家考證這是一棵百年硬木——苦櫧樹。現供人瞻仰大家許個心願,會給我們帶來幸福平安的,大家可以去摸一摸哦。

  我們現在就去觀霞閣參觀一下吧。觀霞閣與赤城山遙遙相對,是宋樓閣式建築,因要對天台八仙大景“赤城棲霞”而得名。觀霞閣高32米,分臺座共四層,紅燭灰瓦,斗拱迴環,彩會裝飾,美不勝收。我們現在到管霞閣去看一下吧,以前在這裡不僅能遙望到國清寺隋塔的塔頂,還能欣賞到“赤城棲霞”的美景。現在這裡是陳列濟公文化展覽的地方,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瞭解到濟公的生平,欣賞到用翡翠玉石雕制的一百多尊濟公佛像精品,現為國內唯一,世所罕見。各位朋友上去看一下吧。

  觀賞完觀霞閣,我們的這次旅程就要結束了,很榮幸能為各位服務講解,歡迎各位遊客有機會再來我們天台山旅遊,也歡迎大家來我們華頂旅行社學習交流。

  成都去天台山導遊詞 篇3

尊敬的各位來賓:

  歡迎大家來到天台山天湖景區參觀遊覽。天台山天湖風景區是一處聚山水、集人文為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區,距天台縣城僅3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天湖景區具有四大特徵,

  一是此山為天台山之龍脈,天台山山有八重,四面全一。唯獨此山橫臥盆地正中、其型如龍,故名龍山,為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入天台山隱修之地。山上峰巒疊翠,怪石聳峭,有“松隱林泉”、“熊貓戲龜”等景點。

  二是水清湖碧,水為蛟龍藏身之處,自古就有“龍游曲澗”、“蛟龍飛瀑”,景區由下天湖、中天湖、上天湖串成的三疊湖,分別具有觀賞、垂釣、休閒等功能。

  三是佛教興盛,“自古名山僧佔多”,歷史上天湖景區曾接納了智者這樣的一代宗師,如今尚有如來古洞、智者宴座、觀音峰、濟公巖等遺蹟勝景。四是名人薈萃,歷代名人對天湖景區都情有獨鍾,詞賦大家蘇東坡、書法大家米芾、風流倜儻的唐伯虎、清高宗弘曆都曾遊歷此地,並留下了珍貴的墨寶。下面請大家隨我進入景區盡情欣賞!

  【龍山→大門→龍游曲澗→飛瀑迎賓】

  各位來賓:天湖風景區是塊風水寶地,前有綠水環繞,後有青山相靠。前面映入大家眼瞼的這條溪流,叫做始豐溪,是天台人民的母親河全場68公里,匯入靈江流入東海。天湖風景區所在的青山名叫龍山。說起龍山,有一個“九龍造天台”的古老傳說。天台“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頂對三辰,當牛女分野,上應臺宿,故名天台”,台州、天台山因而得名。這八重山象徵著八條龍,我們身下的這座龍山位於盆地中心,與周圍大山不相連,乃是九龍之首。現在我們來到入口處,大家看到右邊山岩上聳立著“智者大師隱修處”石碑。天湖風景區曾是智者大師隱修處。智者法名智,陳、隋時的高僧。生於公元538年,卒於597年,俗姓陳,字德安。祖籍河南許昌。其父為梁時大官。智者十八歲出家,陳太建七年(575年),即智者37歲那年,來到天台山,在天湖景區首建草菴。智者大師在天台山弘法歷時九年。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應晉王楊廣之請到揚州被授予“智者”的稱號,成為天台宗的創始人,世稱“天台大師”和“智者大師”。智者生前造大寺35處,度僧4000多人,傳業弟子32人。大家看左邊就是天台宗的九祖塔林。智者大師是漢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的真正創始人。各位來賓:這一景稱為“龍游曲澗”,各位請往右邊看,山岩上刻著“龍游”二字,這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親筆手書,米芾是我國宋代頂尖的書法家之一,他與蘇東坡、黃庭堅、蔡襄等四人合稱為“宋代四大書法家”。前面一景被稱為“飛瀑迎賓”,這也是天湖景區水景最具動感之處。晴天形成珍珠瀑,大雨天一泓瀑布飛流而下,如蛟龍出海,奔騰歡躍。人們在參觀山水景觀時,有這樣一句話,有道是:有水無山單調,有山無水枯燥,有水有山美妙,在這山青水秀之處,人們不妨駐足觀賞,留下美好回憶!

  【下天湖→直心曲橋→彌勒石刻→財神殿→照壁和御碑】

  看罷飛瀑,便來到下天湖景區,這是一處觀賞型湖畔,其自然的生態景觀,十分古樸、原始,令人不禁想起古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遊客們:這天湖景區,除了遊山,還有玩水。山為根,乃大地之根基,水為魂,是高山之靈魂。而玩水又各有千秋,下天湖古樸,適宜觀賞;中天湖悠閒,可作垂釣;上天湖開闊,兼具遊湖和休閒兩大功能。可以說三個湖定位不同,但兼收幷蓄,將“玩水”的遊賞價值發揮到了極致。請大家目光左移,這裡是天湖三寶之一的“龍珠杆”,也稱宏化柱石,乃清代文物,是鎮山之寶,意在讓龍山龍脈永駐。請大家繼續前行,前面有座九曲橋,名叫“經為橋”。佛語云,“欲登彼岸經為橋。”此橋不同於一般的九曲橋,因為它中間直,旁邊曲,也就是其心是直的,橋是曲的,又稱為“直心曲橋”。此橋寓意深刻,欲登彼岸超凡入聖,是可以實現的,但需要潛心修行,用現代的話說,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走完曲橋,現在來看這邊的山崖旁有石刻大佛一尊,只見他笑容可掬,一看便知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口、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彌勒佛。這尊彌勒佛高18米,大肚上能站30人。據我們所知它是目前華東地區露天石刻彌勒之最。由於天湖景區自古便是佛教勝地,景區山岩刻有“彌勒尊皇佛”五個古字,如今尚存,故此這尊彌勒佛在景區入口不遠處恭迎大家,起到了引導人們“步入佳境,尋寶攬勝”的作用。接著我們來到財神殿。大凡名山勝地,必是風水好、財氣旺的地方,天湖景區也不例外,風水有九龍相聚,財運與五路會合,這“九和五”又被看作九五之尊,是皇權的象徵。請看這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方方面面,各路俱全,只要您心誠則靈,恭敬相迎,財神一定會鼎力助您飛黃騰達。拜過財神,現在我們來看景區的另外二件“寶貝”。一件是這塊“觀自在菩薩”照壁,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系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七年親筆所題,此照壁原是龍山禪林寺照壁,立於禪林寺寺門前,禪林寺原系智者大師建立的天台宗十二道場之一,清朝晚年,因僧俗紛爭,寺院被焚燬,古壁散落民間,被用於砌牆、造橋、鋪路等,後當地老人協會歷經數年搶救,古壁才得以重現。終因年代久遠,“薩”字無處蒐集,乃後人臨摩而成。另一件寶物就是聳立在我們面前的乾隆御碑。此碑嘉慶元年立於龍山禪林寺大雄寶殿前。乃是乾隆三十一年的聖旨,當時浙江學政上奏朝廷,浙江各大寺院都有監生主持,利用施主之名侵佔寺產。乾隆下旨革除一切檀越名色,嚴禁嗜利紛爭,侵佔寺產之惡習,特頒此聖旨以正宗風。

  【熊貓戲龜等奇石→東坡“佛”字→智者宴座→止觀】

  現在我們沿著山道繼續前行,一路上奇石聳立,形狀各異,有天佛峰、獅子巖,以及松鼠迎客,熊貓戲龜等。俗話說:三分形象,七分想象,這些似乎具有生命律動的靈石在您富有超凡智慧的思維啟動下,將更具有豐富的含義。請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個碩大的“佛”字,這便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手跡。蘇東坡生前對佛教頗有研究,對天台宗智者大師更是欽佩之至,於是他曾親臨天台龍山,尋蹤覓跡,並留下象徵佛教至高境界的這個大字,為天湖景區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一個“佛”字將人們引入了智者大師修行之地,請看這端坐上方的便是智者大師像,下書“智者宴座”四個大字。

  成都去天台山導遊詞 篇4

  我們接著往前走,這裡呢就是奶孃房。濟公從小就跟奶孃生活在一起,跟奶孃很親近,濟公的善心跟奶孃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旁邊就是濟公的書房了,濟公小時候非常聰明,五六歲時,父親李茂春便請了先生教他讀書。他有時高聲朗誦,有時捧書沉思;每當有所得時,就會仰天大笑;到12歲的時候,四書五經早已記熟於心。便到佛道雙修的赤城山向高僧、高道求學,靜修苦讀,接受佛學禪理及道藏等佛道文化的薰陶,領悟人生道理,這為他以後出家奉佛打下了思想基礎。

  【濟公傳說】

  濟公的父親辭官後來天台經商謀生,為人仁厚,樂善好施。可夫婦倆年過四旬,尚無子嗣。於是前往國清寺拜佛求子,歸來後,王夫人夢見自己吞日光,從此身懷六甲。這一年,臘月初八產下一子,取名“修緣”。出生之時,國清寺的第十七尊羅漢——降龍羅漢突然倒塌,由此而有羅漢投胎轉世之說。出生之後啼哭不止,未知何故。滿月時,國清寺方丈前來拜訪,方丈撫摸其頭說道:“莫哭,莫要笑,你的來歷我知道。既來之,則安之。”於是修遠就轉哭為笑。

  繼續往前走,現在到的就是中堂了,我們看一下這個道地,它鵝軟石鋪的是一個梅花鹿。中堂一般都是用來接待重要客人的,我們看一下兩邊石壁教課的是百鳥朝鳳,這在古代,可不是隨便就能刻的,那麼李府為什麼能雕刻,我們到後面再說。我們看一下上面的匾額寫著元靖堂,為什麼叫元靖堂呢?是因其他的祖李崇矩封“隴西園靖王”,這些我們在祖堂就能看到了,正中掛晉孫綽的遊天台山賦,體現了他對天台山的熱愛。

  我們現在到的就是後堂了,後堂是祖堂,供奉濟公祖上七代人物的祖宗畫像。我們看下這個道地,它鋪的是壽字,跟前面兩個道地合起來就是福祿壽了,這在古代建築也是有寓意的。我們現在進祖堂去看一下吧,中間這個畫像是七祖李崇矩,在古時候,李崇矩位高權重,身居一品官,在他死後,被趙匡胤分為隴西元靖王,所以在中堂上掛著元靖堂的匾額,在旁邊的那個是李繼昌,他擔任左神武軍大將軍下任刺史,三品官,曾婉拒宋太祖欲選駙馬之意,並與宰相趙普聯姻,另一邊的是李遵勖,他娶宋太宗七女——萬壽長公主為妻,所以就有我們之前看到的百鳥朝鳳了,因為娶了長公主,就是皇親國戚了。我們再看下這一邊的三個畫像,這是李遵勖的三個兒子,李端懿,是李遵勖長子。李端願,李遵勖的二子。李端愨,李遵勖的三子。再看一下另一邊最後一個那就是濟公的父親,李茂春。在古代,有著君子之責,五四而斬之說,就是說皇帝的恩寵過了四五代就基本沒有,就像我們現在的富不過三代的意思,所以到了李茂春這一代,已經是很小的官了,雖然身居管位,但已經是有名無實了,所以李茂春就棄官從商了。旁邊掛著的就是對這幾位的詳細介紹,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成都去天台山導遊詞 篇5

  天台山按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各自特點的不同,分為6大景區,即“黃丹寺景區”、“茵香河景區”、“西岔河景區”、“神農谷(東南溝)景區”、“雞峰山景區”、“天台山主峰景區”。因時間關係,我們今天主要參觀天台山主峰景區。

  天台山主峰風景名勝區分為4個景區:蒙峪溝景區,以蒙峪炎帝出生地為中心,輔以神農泉、姜炎聖母廟和茹家莊古遺址等,展現久遠的古代文明;燒香臺景區,以燒香臺為中心,包括伯陽山、猴娃石、玄關和十二灣等景點;楊家灘景區,以楊家灘緩坡谷地為中心,包括白馬關,千尺崖、躍馬澗、東西湖及蕎麥山;蓮花頂景區,包括天台山的廟區、老君頂、蓮花頂、繫馬樁、人頭峰等景點。

  天台山主峰景區位於雞峰山景區西南部,主峰蓮花峰海拔2198米,為天台山風景名勝區海拔最高景區,亦是集古、奇、雄、秀、險、幽為一體的景區。各位朋友,請大家看!這處景觀叫燒香臺。燒香臺海拔1000多米,是天台山名勝風景區第一道山峰,青松翠柏,鬱鬱蔥蔥,是從寶雞市區進天台山兩條道路的交會處。傳說這裡曾是黃帝求援於炎帝的地方。相傳蚩尤為九黎之首,炎帝之裔,他對黃帝統一天下不服,又想替祖父炎帝報“阪泉之戰”被黃帝戰敗之仇,於是,打著炎帝的旗號,率領81個兄弟(氏族),揭竿而起,兵發涿鹿。黃帝九戰九敗,便向炎帝求援。炎帝、黃帝為“同胞兄弟”,曾共同管理過華夏族團。炎帝因年老體弱而離開中原,回到天台山安度晚年。黃帝從涿鹿來到蒙峪溝,進了南天門,單上第一道山峰,點燃信香,虜誠祈禱。此時炎帝正與九天玄女在天台山採藥,聞得信香,占卜知道黃帝來此之意,便告訴九天玄女。九天玄女敬重炎帝之仁厚,便下山向黃帝面授軍機。黃帝學得九天玄女的戰法,又焚香3日,以謝炎帝不計前嫌之恩德。回到涿鹿後打敗了蚩尤。後人為紀念炎帝、黃帝這兩位中華始祖,將這座山稱“燒香臺”。建宮造亭,朝拜祭奠。從至今遺留的古建築群遺址和史料記載看,這一東西長50米、南北寬20餘米的平地,原建有大雄寶殿等廟宇,洞內供香臺,上置一鐵鑄香爐,為清代道光年間所鑄,這裡迄今香火不斷。

  成都去天台山導遊詞 篇6

  天台山歷史悠久,炎帝遺蹟甚多。故世有“天台天下古,天台古天下”之美譽。天台山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互為表裡,相互輝映,不僅在時空佈局和審美情趣上相互滲透組合,而且還處處表現出歷史遺蹟、宗教建築等與周圍環境的交融和襯托。天台山以道教文化著稱於世,為道家“祖庭”、“玄都”之地。天台山神秘幽美的自然環境,吸引歷代著名道教人物隱居養性、修煉傳道,千餘年來香火不斷,祖神盛行,形成了頗具地方色彩的道教文化。天台山自古以來為“聖人踐地”,歷代在此舉行祭祀炎帝活動,節日廟會亦頻繁舉辦,因此,廟會中社火、戲曲、祭祖活動與各種富有地方風情特色的民俗活動,不僅具有古老淳樸之色彩,與寶雞悠久的.歷史文化一脈相承,而且增添了天台山人文景觀的神秘性和多彩性。據實際勘察,天台山有宗教活動遺蹟30處,民俗文化6處,奇石13處,碑碣8處,古遺址4處,炎帝活動遺蹟10處,古道2處,祠廟5處,摩崖石刻5處。

  天台山獨特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遊人置身其中,不僅能領略到旖旎絢麗的風光奇景,探討大自然的神奇奧秘,賞心悅目,陶冶性情,而且還能從中瞭解到許多鮮為人知的奇聞逸事、神話傳說,學到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因而,今天寶雞天台山已成為人們遊覽、休閒、度假、科研的極佳境地。清人張式仲在其一首題名為《夏日登天台山》中寫道:“遊客登南嶺,孤峰峙茂林。颯然風人戶,長嘯人開襟。酷夏可忘暑,高樓堪息心。”

  成都去天台山導遊詞 篇7

  大家看這兩塊巨石像不像金劍劈石的姿態。當地人給它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劍劈石”,也有人叫它“試劍石”。但見兩塊巨百對峙而立,如刀劈一般;兩石中間,僅容一人側身而過。傳說當年九天玄女在燒香臺教會了黃帝用兵佈陣之法,又授予他一把長劍。黃帝舉劍朝一塊巨石劈去,只聽一聲巨響,火花四濺,這塊巨石便被劈成兩半。數千年來,巨石巋然聳立,風雨不動。現成為遊人撫摸攀援的一大景觀。在此周圍,還有玄女洞、玄女梳妝檯等景觀,它們都流傳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叫伯陽山。伯陽山是天台山風景區的第二大景觀,亦為第一大險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它是以老子(李耳)之字“伯陽”而命名。傳說當年老子在華山潛心修煉,混元老祖感其心誠,便為他指點迷津。混元老祖說:華山雖好,但在此修煉者多,極不清靜,你可到寶雞天台山去修行,那兒山高景深,很是幽靜。老子聽了師傅的話,便打點行裝,騎著青牛,西奔而來。到了寶雞天台山後,為這裡的青山綠水所吸引,便選定了此山居住。因有玄關擋道,老子便催動青牛,以角拱石,穿石為洞。洞高2.5米,寬2米,山風穿洞而過。從此,留下“風透玄關”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騎牛過玄關”的動人故事。在伯陽山,還傳說伏羲氏、鴻鈞老祖、孫臏、葛洪等在此留居過。現在這裡有一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內供老子坐像一尊。在此山道,還有支鍋石、老鷹石、迴心石、八卦石等景點,它們都流傳有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成都去天台山導遊詞 篇8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台山位於“文君故里”邛崍市西南端天台山鎮境內,屬邛崍山脈,距離成都130公里。景區面積達192平方公里,主峰玉霄峰海拔1812米。天台山為國內罕見的箱狀向斜山地,丹霞地貌變化豐富,山體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成U字形,山勢亦由低到高,形成的臺地,故有“天台天台,登天之臺”之說。景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6℃,森林覆蓋率達94.4%,動植物種類豐富,有珙桐、紅豆杉、銀杏等20餘種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及大熊貓、紅腹角雉、大鯢等7種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目前天台山已納入四川省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範圍。

  天台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早在遠古時代,天台山即為古“邛”族生息繁衍之地;巴蜀開明時期,古蜀國國王鱉靈在此“登高祭天”;漢代,道家在此相山鑿洞,築壇祭神;隋唐時代,三教(儒、佛、道)蓬勃發展,蔚為壯觀;兩宋期間,三教合流政教合一。鑑於此,官府便在天台山設立了總管川西地區宗教事務的官房——即“和尚衙門”。宋代,天台山道觀、佛寺、官房多達108處,規模曾達到“三里一廟、五里一寺”,蜿蜒三十餘里而上天台,形成了龐大的宗教山城。當時的繁榮之況甚至勝過當時的峨眉山,所以民間有“先天台而後峨眉”的說法。至今,天台山還留存有和尚衙門、和尚街、雷音寺、第一禪林等眾多罕見的歷史文化遺蹟。北宋畫家文同、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謫居時曾在此主管教事,和尚衙門的主要功能是協調處理三教共山的各種是是非非,同時兼顧接待帝王朝山進香歇腳之用。自此,天台山進入鼎盛時期。

  成都去天台山導遊詞 篇9

  然而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的時候,司馬相如當時的生活並非琴書雅集,詩酒逍遙,風月無邊。由於梁王的短命去世,賓客星散,司馬相如回到老家成都,而家裡已是父母雙亡,家徒四壁,在無以自立的情況下,他抱著迷茫的希望來到邊陲小縣臨邛投靠擔任縣令的好友王吉,寄人籬下。聯絡到當年司馬相如的志向,當年的生活,算得上是十分的失意,十分地潦倒了。

  自古官商一家,大財主與當地官員一般都有交往,卓王孫認識臨邛縣令王吉,就一點也不奇怪了。王吉與司馬相如是好朋友,司馬相如閒居成都,到臨邛來看王吉,正好遇上卓王孫大宴賓客,社會名流、達官貴人,相聚一堂。王吉自然成為當日的貴賓,而王吉的朋友司馬相如,當然不能怠慢,就這樣,司馬相如又認識了卓王孫,併成其為座上賓。經王吉這位當地最高行政長官“隆重推出”後,司馬相如在宴會上即興撫琴。

  琴聲傳入後院,新寡的卓文君正在孃家修養身心,乍聞琴聲,精神不由一振,喚過丫環一問,方知是大才子司馬相如來了,便款步來到垂簾後面窺視。此時,司馬相如正傾心彈琴,身子隨著音符搖動,那姿勢瀟灑極了……許久,相如偶一抬頭,發現門簾裡有一窈窕身影,正定定地注視著自己。

  也許,他當時會略略分神,琴聲也有點亂了。也許,他會彈得更投入,琴聲更好聽了。那一切不可能重現,我們只能去猜想。或許,這隔簾一瞥——就是“一見傾城,再見傾國。”古代成都經典的愛情故事,就在那隔簾一瞥之中寫就了。

  成都去天台山導遊詞 篇10

  假如說在卓文君當壚賣酒的時候,司馬相如仍能善有始終,這段佳話當會完美無瑕。只是,情何以堪,才子多是風流,美麗如卓文君也未能倖免。“飽暖思欲,飢寒起盜心。”司馬相如雖才華出眾,也未能免俗。司馬相如衣食豐足之後,不但不知珍攝,反而吃著碗裡,望著鍋裡。時常周旋在脂粉堆裡,如今已經年逾知命之年,卓文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懶得與他計較。直到司馬相如意欲納茂陵女子為妾,在司馬相如的心遊移在別的女子身上的時候,她只是用一首《白頭吟》來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的嚮往和執著:。

  “皚如天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斗酒會,明日溝頭水。躞蝶御溝上,河水東西流。悽悽復悽悽,嫁聚不須啼。願得一人心,終老不相負……”。

  好一個“願得一人心,終老不相負”!一個女子的堅定和堅韌盡在其中,也為他們的故事憑添了幾分美麗的憂傷。故事到這本應_結束的,只是,情何以堪,男兒多是薄倖,智慧如司馬相如也未能逃脫。在被武帝召去五年之後,在兩地分居五年之後,司馬相如的愛再次迷離,他寫了封十三字家書託與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文君之悲,無以言表。因為她知道,數字中沒有“億”,表明丈夫已對她無意,只是不好言明。如果換作現在,女孩子多半會“一哭二鬧三上吊”!要不就是找婦聯、起訴離婚。但是,聰明的文君並沒有這樣做。她給司馬相如寫了一封信,託來人帶回,信曰:。

  “一別之後,兩地相思,說的是三四月,誰知是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千般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