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山東靈巖寺的導遊詞範文

介紹山東靈巖寺的導遊詞範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遊,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的主要特點是口語化,此外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禮節性等特點。我們應該怎麼寫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介紹山東靈巖寺的導遊詞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介紹山東靈巖寺的導遊詞範文1

  靈巖寺旅遊區位於濟南市長清縣萬德鎮境內,距104國道8公里,北依濟南,南靠泰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佛教聖地,總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馳名於世,素有“遊泰山不遊靈巖,不成遊也”之說。

  靈巖寺初建於東晉,興於北魏,盛於唐宋,列全國四大古剎之首。靈巖寺峰巒奇秀,風光旖旎,以風景幽深、泉石秀麗著稱於世。寺周群山環抱,深奧幽邃。寺內外摩頂松、千歲檀、朗公石、“鏡洩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勝景別具情趣。寺內古木蒼翠,怪石林立,殿宇崢嶸。靈洞曲澗、青峰翠巒環繞著古剎精舍,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著名勝境有千佛殿、墓塔林、闢支塔、大雄寶殿等幾十處。

  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是千佛殿內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歷來為觀者和專家們讚譽不絕,梁啟超稱其為“海內第一名塑”;藝術大師劉海粟有“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此外,不少名勝古蹟大都流傳著美麗動人的傳說,如闢支塔基裝飾的浮雕“地獄中的蓮花”、“最後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駐足靈巖勝景,你會看到,這裡群山環抱、巖幽壁峭;柏檀疊秀、泉甘茶香;古蹟薈萃、佛音裊繞。這裡不僅有高聳入雲的闢支塔,傳說奇特的鐵袈裟;亦有隋唐時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羅漢像;更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觀。故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遊泰山不至靈巖不成遊也”之說。

  近年來,靈巖寺的文物保護、旅遊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己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每年都有百萬計的國內外遊客來靈巖或觀光遊覽、尋古訪幽;或登山健體、體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務會談。

介紹山東靈巖寺的導遊詞範文2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靈巖寺。它地處長清縣萬德鎮東北七公里的靈巖山,位於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處,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現在我們的遊覽車已進入了靈巖山,這裡群山環抱,峰巒清幽,松柏蒼翠,泉水清冽,風景十分秀麗。明代詩壇領袖王世貞曾讚美這裡是“泰山背最清幽處”。靈巖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頂部高大雄偉,方方正正,很像將軍印而得名。至於靈巖這個名字的由來,則與朗公的故事有關。朗公是東晉高僧,山東地區的佛教領袖,他常騎一頭毛驢四處宣揚佛法,人們只要聽到他的驢叫,即“從者如流”。傳說朗公來方山說法時,聽眾達千人之多,不僅人聽得入迷,而且“猛獸歸伏,亂石點頭”。聽眾把這一異狀告訴朗公,朗公說:“此山靈也,不足怪!”於是方山改名為靈巖山,靈巖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東面的朗公山上還有一塊高約十丈的奇石,遠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後面的幾十棵松樹,像弟子隨侍於後。據說,這石頭就是朗公的化身。

  靈巖寺的始建人叫法定,傳說他於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來此開闢山場,引泉建寺。那時的寺建在今天靈巖寺的北面,名叫神寶寺,隋代已有名氣。唐太宗貞觀年間(640年前後),在惠崇的主持下遷到此處,成為我國佛教神宗的據點,與浙江天台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合稱為天下寺院“四絕”,而靈巖寺更被稱為四大名剎之首。唐高宗與武則天去泰山封禪時,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這裡建過行宮。相傳,靈巖寺鼎盛時期殿閣有四十餘處,禪房五百多間,僧侶八百餘人。禪宗提倡飲茶,從此飲茶盛行,是北方人開始以茶為飲料的原因之一。

  靈巖寺有證可考的歷史是自唐代惠崇開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為鼎盛。靈巖寺風光優美,殿宇崢嶸,佈局宏偉,其中有極負盛名的千佛殿、闢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靈巖不成遊”之說。

  現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靈巖寺的第一道山門,建於清乾隆26年(1762年)。上面的“靈巖勝境”四個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筆所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寺院廣場上的“大靈巖寺碑”是由元人文書訥題寫的。

  石坊南面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個天然的車輪大小,南北相通的圓形洞孔,光線透過,不論晴天、陰天都像一輪明月高懸天上,人稱“明孔洞”,也是傳說中法定禪師的面壁處。

  這是在靈巖寺中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最負盛名的主體建築——千佛殿。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當時叫大雄寶殿。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建的。大殿是木結構建築,闊七間,深四間,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單簷廡殿頂,簷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飛的大鳥。殿前的多稜石柱,古樸莊嚴,,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現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內四周牆壁上原有數以千計的,高約30釐米的木製小型佛像,故稱千佛殿。佛像表現的是分身釋迦牟尼集會講法的熱烈場面。但現在儲存下來的不足半數。殿中央供奉著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於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東邊的是藥師佛,銅鑄,造於明憲宗成化13年(1477年),西邊是釋迦牟尼佛,也是銅鑄,造於明世宗嘉靖23年(1543年)。

  殿內最引人注目,為歷代稱道的`是兩邊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羅漢坐像。像高大約在101—120釐米左右。羅漢身上妝鑾均用天然礦物質顏料塗飾,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態、氣質刻畫細緻傳神,表情動作無一雷同。或怒上心頭,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連衣服上的皺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見。衣著打扮與人物性格十分貼切和諧,顯示了精湛的雕刻藝術。從泥塑的貼近現實的藝術風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學者梁啟超稱它是“海內第一名塑”。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於1983年11月23日參觀後題寫了“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碑文。它是我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珍品,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千佛殿東西兩側老幹龍鍾的漢柏下是蘇軾的詩碑,字跡龍飛鳳舞,為寶剎增色不少。其實,蘇軾並未來到過靈巖寺,這首詩是他在徐州登雲龍山時而作。

介紹山東靈巖寺的導遊詞範文3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名剎古寺靈巖寺!今天我給諸位朋友做導遊,我將盡我所能回答你們提出的問題,希望大家載興而來,滿意而歸。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是東嶽泰山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靈巖寺位於一山、一水、一聖人的山東黃金旅遊線之間,以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燦爛珠古代文化,吸引無數海內外遊人,自古就是聞名的旅遊勝地,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的盛名。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榮獲國家首批4A級景區稱號。

  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麼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圓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主峰為獅山,因為在遠處望去猶如一頭雄獅蹲伏在那裡,所以稱為獅山,山的最高處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為方形,所以最早時人們稱之為方山,北魏時《水經注》中稱之為玉符山,也是因為這塊巨石的形狀方方正正,像古代將軍的印璽〔古稱將軍印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說“泰山之北最幽處,遊泰山不遊靈巖不成其遊也。”的讚語,從寺院至山巔有殿閣36處,亭閣18座,文物眾多,古蹟薈萃,北如蹲獅的方山,東如駱駝的朗公山,南如臥象的竹山。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