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天天陪著,為什麼孩子還缺安全感?

父母天天陪著,為什麼孩子還缺安全感?

  “我簡直快被孩子逼瘋了!”這是坐在我對面的媽媽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我這個媽媽當的太失敗了!”這是最讓我心疼的一句話。

  “我簡直快被孩子逼瘋了!”

  這是坐在我對面的媽媽見到我的第一句話。

  “我這個媽媽當的太失敗了!”

  這是最讓我心疼的一句話。

  “孩子從一出生就跟著我,我一天也沒有離開過他。我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他的身上,他生病了我就什麼都不幹了全天候照顧他,我的心和肺都掏出來給他了,可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對我呢!現在我一跟他說話,他就跑了,理都不理我!一讓他做點什麼,他就跑到街上去罵人。我覺得真是太丟人了,覺得自己太失敗了……現在上小學了,每天早晨我就跟過關一樣求著他去上學,他每天也是哭著求我,求我別讓他去上學,說自己就是個笨蛋……我現在讓他折磨的滿嘴起泡……”

  如果不是因為初次見面,這位媽媽會大哭起來,她的聲音都摻雜著哭聲,她委屈壞了。

  我問她,有多久沒有看到過孩子可愛的一面了,有多久沒有表揚過孩子了。

  她非常確定的說,“我們每天都表揚他!比如正吃著飯呢,他就突然讓我們給他點贊,然後全家就都放下筷子雙手豎大拇指給他點贊,搞得家裡的氣氛就跟傳銷一樣!”

  我們以為自己付出了很多,我們以為給了孩子全部,我們以為做到了足夠的好,我們以為把心肝都掏出來了,我們以為這樣孩子就應該做到“正常”的標準。

  父母在等著孩子感恩,孩子卻在等著父母道歉。這樣的悲劇有時候僅僅源於我們對孩子的不瞭解,以及我們自身的缺陷。

  我們一味的付出給予,卻忘了蹲下來問問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愛孩子,如果不是建立在瞭解孩子、認識孩子的基礎上,那麼愛和關心就是盲目的,很容易變成自己控制慾的延伸。

  就像這位焦慮疲憊的媽媽,犧牲了自己所有的時間,不逛街不聚會,全身心的撲在孩子身上,甚至不放心奶奶姥姥和爸爸來照顧孩子,她認為只有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

  什麼是照顧的好呢?只有符合她自己想法和意志的才是好,她要牢牢的控制住孩子,孩子按照她的想法和準則來成長才叫作好。

  你以為你愛的是孩子,其實你愛的是孩子最好的樣子。

  我們接受不了孩子不乖,接受不了孩子調皮,接受不了孩子內向,接受不了孩子話多,接受不了孩子沒有特長,接受不了孩子放棄不喜歡的興趣班,接受不了孩子比別的孩子差,甚至接受不了孩子生病,因為孩子一生病,就意味著這個媽媽“你怎麼照顧孩子的?!”,這是對一個安全感和價值感都很匱乏的媽媽的最大的否定,所以我們處處都想用“好”來框住孩子。

  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機靈聰明的孩子最後卻並不優秀,甚至連正常水平都達不到。

  因為他們的能量都用在了掙脫束縛上:你要求他安靜,他卻異常的興奮;你要求他禮貌,他卻髒話連篇;你要求他聽話,他卻處處與你作對……孩子耗盡了全部的心理能量去抗拒父母的意願,那麼他哪有額外的能量去優秀呢?

  比如這位媽媽疑惑的:這麼調皮搗蛋的孩子為什麼卻膽小的要命,都這麼大了晚上還得摟著他睡覺,上個廁所都不敢自己去。有一次我們不信這個邪,逼著他自己去上廁所,他把家裡所有的燈都開啟才去廁所,回來的路上一路狂奔,鞋都來不及脫,簡直是飛到床上來的,躺到我們身邊後還不住的發抖。

  所以說,我們看到的孩子,並不是我們眼睛所見的真實的孩子。我們之所以總會發出“這孩子怎麼這~~樣啊!”的嘆息,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現象,而沒有潛下心來感受孩子。

  一個嚴重缺乏安全感、嚴重缺乏關注度、嚴重缺乏認可度的孩子,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極端的誇張。有時候孩子的行為像是在挑戰父母的底線,像是在找罵,其實那是孩子在尋求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哪怕罵一頓,也好過父母各自玩著手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現在的育兒理念倡導媽媽親自養育孩子陪伴孩子,但是被隔代養育大的年輕媽媽們,又在壓力重重的現實中做了媽媽,其實大多數媽媽自身並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去做好一個全職媽媽。

  這就導致了一個怪象:我天天陪伴著孩子,為啥孩子還缺乏安全感,為啥還不停的需要關注和認可呢?

  大多數媽媽都想給孩子最全面的照顧,結果做著做著就越過了界限,事無鉅細都替孩子做完了,把本該屬於孩子自我體驗的機會也剝奪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覺自己做什麼也不行,什麼也不會,自卑就是這樣積累出來的。

  媽媽們在給予孩子全面照顧的同時,卻沒有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天天陪著,卻沒有給孩子作伴,雖然在媽媽身邊,孩子卻得不到精神上的連結。

  於是這樣的孩子就會不停的尋求和渴望父母的認同,比如這位媽媽提到的“點贊”行為。顯然,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是什麼,每一次孩子要求點贊,他們都只是無奈的甚至是不耐煩的伸出大拇指,有氣無力的說一句“嗯,很棒”。

  爸爸媽媽真心還是敷衍,都騙不過孩子那敏感的情緒神經。電量不足的手機會發出警示提醒,內心能量不足的孩子也會向父母發出訊號來求助。只可惜,我們父母會把孩子的求助行為誤判成叛逆,結果表現出來的行為跟孩子的需求背道而馳!

  年幼的孩子苦於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親子關係最後越來越糟,孩子的表現與父母的要求越來越遠。於是父母精疲力盡,再也別提用智慧和耐心去面對孩子。於是,就會出現文章開頭的那一幕“我簡直快被孩子逼瘋了!”

  還有更多的打著教育孩子的旗號來宣洩自己情緒的家長。教育孩子之前,先內觀自己的情緒狀態,如果先前就有積攢的不痛快,那麼此刻就不是教育孩子的良機。

  我們說親子關係是否足夠好,取決於你能否以成年人的方式來處理你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傾聽孩子的需求、瞭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孩子的體驗,並內觀自己的問題。

  就像一位媽媽說的,她的孩子放學不主動寫作業,她特別的氣憤,說別的孩子都是放學後寫作業啊!

  其實我很想問她,那些放學後就主動寫作業的孩子,他們的爸爸媽媽是什麼樣的?

  我們做父母的,很容易陷入一個怪圈:在生活上大包大攬、在物質上有求必應,讓孩子永遠長不大。卻在精神上一毛不拔,祈盼孩子自帶勇敢、堅強、堅韌、有毅力的光環。

  看過一句話:我們在養育兒女的路上,最好的辦法不是帶他走出迷宮,而是將指南針放到他手上,讓他學會辨別方向、學會獨自面對困難、學會自己的路終究要自己走。

  而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是讓自己有足夠的安全感,鬆開手中的指南針,給孩子接過指南針的機會和勇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