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執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面。為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開洩,而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以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在談到夏天如何養生時,汪綺石在《理虛元鑑》裡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溼”,這裡再清楚不過地指明瞭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溼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即《黃帝內經》裡所指出的“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

  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於夏季。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這是它的.病理特點。

  暑邪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此為傷津的關鍵,津傷時,即見口渴引飲、唇乾口燥、大便乾結、尿黃心煩、悶亂等症。如果不及時救治,開洩太過,則傷津可以進一步發展,超過生理代償的限度必然將耗傷元氣,此時可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症狀,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導致死亡,由此觀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閒視之。

  溼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溼病就多見於這個季節。這個季節裡空氣中溼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溼,以至感受溼邪而發病者最多。

  中醫認為,溼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粘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溼邪的病理特徵。不僅如此,溼邪亦好傷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溼,一旦脾陽為溼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尤其是脾氣升降失合後,水液隨之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臥蠶狀。

  近日塑化劑風波鬧得沸沸揚揚,導致很多人談塑化劑就色變,其實養成一些好的生活習慣,就能遠離塑化劑的危害哦!

  不喝飲料改喝白開水

  比起其他的飲料的色彩鮮豔、味道鮮美,開水自然不那麼吸引人,但是此次塑化劑事件中招的大多為加工後飲料。因此MM們,不如改喝白開水吧,如果覺得沒味道,可以放些蜂蜜或者冰糖進去一起喝哦!

  食用新鮮蔬果

  很多MM平時愛喝果汁卻懶得自己榨汁,往往選擇從外面選擇外帶回來,但是這些果汁往往都是經過特殊加工過的,所以如果真的想喝果汁,就選擇自己榨一杯吧,這樣才安全放心。

  食用天然未加工穀物

  餓了吃塊餅乾,來個麵包,很多MM在餓的時候會選擇一些加工後的食物,但是這一類加工食物在加工的過程中添加了不少新增劑,鹽分、糖分、油分含量相當高,熱量高的同時也容易含有塑化劑,所以不如吃一些天然穀物食品吧!

  中醫還認為,溼邪重濁,故外感溼邪後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症狀。又因溼邪粘滯,病損往往著而難易,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痺”之稱。

  一般他說,溼邪為病,病程較長,如溼溫病,常有如油入面難分難解之臨床特徵。風溼夾雜,侵犯肌膚,關節所形成的風溼痺症則往往反覆發作。內溼病常見其病理性產物多呈穢濁不潔之物,如皮膚病變之滲出物,溼熱帶下之分泌物,質粘而腥臭。因此,人們常稱溼為“有形之邪”,其性穢濁。

  由於溼的形成往往與地之溼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臨床所見之下肢潰瘍,溼性腳氣,帶下等症往往都與溼邪有關。

  對於溼,現代科學用溼度來表示,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物體潮溼的程度。空氣的溼度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對人體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對人體適宜的溼度是40%~60%,當氣溫高於25℃時,適宜的相關溼度為30%。秋天,天氣涼爽,溼度適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溼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易發生胃腸炎、痢疾等。

  若溼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從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僅如此,長夏時節由於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溼,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黴、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黴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溼邪的侵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