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導遊詞範文介紹

吳哥導遊詞範文介紹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旅遊從業人員,時常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遊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那麼應當如何寫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吳哥導遊詞範文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吳哥導遊詞範文介紹1

  吳哥古蹟現存600多處,分佈在面積45平方公里的森林裡。大吳哥和小吳哥是它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有許多精美的佛塔以及眾多的石刻浮雕,蔚為壯觀。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壘砌而成,有些石塊重達8噸以上。佛塔刻有各種形態的雕像,有的高達數米,生動逼真。吳哥寺中的五座蓮花蓓蕾似的佛塔高聳入雲,是高棉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精湛建築。

  除大吳哥、小吳哥及三個王都中心外,女王宮和空中宮殿也是吳哥古蹟中著名的景點。空中宮殿是一座全石結構建築,據說建於11世紀。宮殿建在一座高12米的高臺上,成金字塔形,分三層。臺中心建有一塔,塔上塗金,光芒四射。高臺四周有石砌迴廊環繞。由於臺高,給人一種懸在空中的感覺,因而得名。

  被譽為“吳哥古蹟的明珠”的女王宮位於吳哥城東北約25公里處,原名溼婆宮,建成於吳哥王朝(門內加者)耶跋摩5世元年(公元968年)。它坐西朝東,長200米,寬約100米,中心為3座並列的塔形神祠和左右對稱的配殿。硃紅色的塔祠建在一個一米多高的臺基上,居中一座最高,約10米。正中的神祠供婆神,南面神祠供梵天神,北面神祠供毗溼奴神。

  每座塔祠的東、南、北各有一門,門高僅1.2米,禮拜者須彎腰屈膝方能入內。每個門前均有守護神石雕一對,兩側牆上有手持長矛的武士,及仙女的浮雕。塔祠外圍3道圍塔,內外圍牆之間,有拱門,鏤花石柱和石碑等。

  整個塔祠群巍峨壯觀,建築奇巧別緻,雕刻細膩優美。每座塔祠上都刻有各種神鬼羅剎的雕像。塔基及其兩側的神龕和門樓上也是千姿百態的浮雕,內容多是記載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禦外族侵略的戰鬥場面。1431年吳哥城被暹羅攻陷時,女王宮也遭到破壞。

  吳哥的大部分建築已倒塌成廢墟,但吳哥古蹟規模之宏偉壯觀,其建築藝術之璀璨奪目,依然令人驚歎。考古學家把它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蹟。作為柬埔寨早期建築風格代表,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整個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吳哥導遊詞範文介紹2

  俗話說的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近我讀了一本關於吳哥文化古蹟的書,暑假裡,我們一家人,出國到柬埔寨吳哥窟旅遊。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築雄峻和,浮雕精細聞名於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廟建築群,是印度教與佛教信仰的藝術極致。這裡是輝煌繁榮的王城,卻被戰爭,病疫的吞噬,在熱帶叢林裡面湮沒成一片廢墟。直到1860年才由法國探險家享利·穆奧,探索後發現。而今文明重現。

  吳哥窟有大吳哥和小吳哥。第一天我們先去大吳哥,雖然都是殘留下的石頭,但是,這些石頭經過精心雕刻,依然很壯觀,特別是八戒廟,她有四十九座寶塔,四面都雕刻著加亞巴爾曼七世的面容,這就是大家所說的高棉的微笑了,為什麼她總是微笑呢?活在當下,悟在心中!

  第二天我們去小吳哥看日出,先是白魚肚,變成了一條紅線,再是一個小紅點,最後太陽終於出來,過程非常壯觀,日出看了半個小時。之後來到了小吳哥城內,小吳哥創立於十二世紀中期,十三世紀後期,變成了佛教的寺廟,所以裡面有許多佛像,我們跟著導遊叔叔,進入了小吳哥,遠遠望去頂上是五座蓮花塔。這五座蓮花塔,已經成為柬埔寨的標誌,並出現他們的國旗上。再進去就看到了許多壁畫,十分精美,一副副壁畫代表著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參觀完裡面,從西門走出來啦!我抬頭望著落日的餘暉,此時的吳哥窟另有一番美意!

吳哥導遊詞範文介紹3

  吳哥古蹟位於柬埔寨北部暹粒省境內,距首都金邊約240公里。位於洞裡薩湖之北,南距縣裡暹粒市6公里。公元九世紀到十五世紀是高棉王國都城。最盛時人口達數十萬。吳哥古都始建於公元九世紀,十三世紀建成。為9~15世紀高棉(柬埔寨)王國的都城,故址在今柬埔寨西北部,現代城鎮暹粒以北6公里處。它最聞名於世的古蹟是吳哥窟,這是蘇耶跋摩二世(1113~約1150年在位)在12世紀建造的一組廟宇群,和以吳哥通王城著稱的由闍耶跋摩七世在1200年左右建造的一組廟群。

  吳哥城曾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大、最繁榮、最文明的王國之一的高棉王朝皇家中心。從9世紀的最後10年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遷都至吳哥直到13世紀初期,吳哥諸王統雨。治著南起中南半島南端,北至雲南,東自越南,西到孟加拉灣的大片土地。在此期間,他們動用了大量人力、財力從事大規模建設,以為自己和國都增色。自闍耶跋摩七世後,國勢逐漸衰落,1431年泰族軍隊攻佔並洗劫了吳哥,此後該城便被廢棄。

  吳哥吳哥始建於公元802年,完成於1201年,前後歷時400年。在幾百年的建造過程中,吳哥三易中心。第一次王都中心建在巴肯寺(耶輸跋摩一世時代),第二次王都中心是在巴戎寺(羅因陀羅跋摩二世時代),第三次王朝中心又定在巴芳寺(烏答牙提耶跋摩二世時代)。吳哥曾先後兩次遭洗劫和破壞。第一次是在1177年佔婆人侵入柬埔寨時,吳哥遭受了劫掠;第二次是1431年暹羅軍隊的入侵,攻陷了吳哥。吳哥遭到了嚴重破壞,王朝被迫遷都金邊。此後,吳哥被遺棄,逐漸淹沒在叢林莽野之中,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被發現,據說是一個名叫亨利·穆奧的法國博物學家發現了吳哥古蹟。

  根據中國商務使者周達觀的生動記載,13世紀末吳哥仍是一個興盛的大城市,也是亞洲最宏偉的都城之一。然而,這時在闍耶跋摩七世王執政時達到頂點的建設狂熱顯然已經終止,一種以小乘佛教為代表的更有剋制性的新宗教傾向正在興起,而且在帝國西面建立的泰族王國的軍隊開始侵入高棉心臟地區。到16世紀,當另一份可查的直接記載寫成時,這些趨勢已使這座城市被廢棄了多年,只留下叢林覆蓋的古代廟宇遺蹟和一度壯觀的貯水池及水渠廢墟。

吳哥導遊詞範文介紹4

  在歷時300餘年的吳哥大規模建設時期,可以看出許多建築藝術風格方面的變化,所反映的宗教內容則從印度教崇奉的溼婆、毗溼奴諸神到大乘佛教崇奉的觀世音菩薩。

  吳哥是行政和禮拜神君的中心。城市是以從印度傳入並適應當地傳統的宗教和政治觀念為基礎而設計建造的。從最初給這個城市命名為耶輸陀羅補羅(Yasodharapura)的耶輸跋摩一世時代起,吳哥便是按照傳統的`印度宇宙論模式,在建築佈局上體現象徵性的宇宙結構。城市向東圍繞著一座作為中心的小山或金字塔式的廟宇,這是從建築學方面順著該地一座天然小山巴庚山(Phnom Bakheng)的地勢建成的。在這個城市後來的歷史上,作為中心的廟宇則完全是建築學上的創造(即金字塔式廟宇),例如闍耶跋摩五世(968~1001)的披梅耶卡寺(Phimeanakas);伏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1050~1066年在位)的巴普翁寺(Baphuon);以及闍耶跋摩七世建造的作為中心寺的巴戎(Bayon)的佛教寺院,此時這個城市已經基本定型,並以吳哥通王城著稱。龐大的貯水池、運河、溝渠系統是吳哥最初實行興辦水利和灌溉的最顯著特色之一。

  吳哥的許多大廟都反映了印度的宇宙論和神話主題,建造這些廟宇是為了提供禮拜的場所,使國王和其他王室成員確信透過禮拜能夠與溼婆或這個領域中的其他卓越神祇成為一體,從而獲得永生。例如,吳哥窟或許是最宏偉而且肯定是所有吳哥廟宇群中最著名的寺院,它就是蘇耶跋摩二世王在12世紀作為一座巨大的陵廟而建造的,他的遺體安放其中,透過禮拜毗溼奴神而使他象徵性地得到永生。

  它與我國長城,印度泰姬陵,印度尼西亞壓婆羅浮屠,併成為“東方四大奇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