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安全文明手抄報

校園安全文明手抄報

  透過多種途經方式讓學生掌握有關安全知識,對學生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關係到每個學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長,關係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平安。

  校園安全文明手抄報篇一:

  消防常識

  1、逃生歌謠:

  火災襲來迅速逃,不要貪戀物和包;平時掌握逃生法,熟悉路線要記牢。

  受到威脅披溼物,安全出口要找好;穿過濃煙貼地面,溼巾捂鼻最重要。

  身上著火不要跑,就地打滾壓火苗;遇到火災棄電梯,緊急出口方向逃。

  室外著火門已燙,奪門而逃不能靠;要防大火躥入室,浸溼被褥堵門牢。

  若遇逃生路被堵,退回室內發訊號;等待救援是關鍵,消-防-隊員本領高。

  2、三知三會:

  三知:知消防常識、知滅火常識、知本崗位火災危害性

  三會:會滅初期火災、會疏散自救、會報火警;

  3、報警歌謠:

  報警早、損失小;119要記牢、報清物質和火勢、電話姓名不能少;接警位置很重要;災害事故處理早;

  4、乾粉abc滅火器的使用方法:

  站在火勢的上風方向,對準火源根部3-5米距離,拔出插銷,一手握住噴頭,一手摁下把手,由近及遠,左右擺動噴射即可。

  校園安全文明手抄報篇二:

  生命是寶藏

  有人說,生命是寶藏;有人說,生命是黃金。我說,生命是花,就像春天絢麗多彩的花。世界因如花的生命而精彩,可是,有的人卻輕易地讓生命之花過早地凋謝了。大家知道,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除了對空氣、水和食物的需要外,就是安全了。報紙、電視、新聞的內容越來越讓人感到恐懼,如火災、礦難、洪水、海嘯、地震、車禍、戰爭、恐怖襲擊、暴力等等,我們已經確信自己生活的環境不能100%的安全了。作為學生,一年有絕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和學校周圍生活。在這個人口密集,面積狹小的特殊的環境裡,安全更是我們的一直關注的重點,國家有關部門為此專門立了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了相關條例。如《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同時國家也提出了“安全工作責任重於泰山”、“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同時,國家又成立了安全總局,負責全國安全工作的管理,這說明國家非常重視安全工作。

  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因交通事故、建築物倒塌、食物中毒、溺水、治安事故、暴力犯罪等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當於每天有一個班的學生失去他們如花的生命!樓房擁擠造成學生受傷,課間追逐打鬧造成骨折,課堂上被鉛筆頭扎傷、實驗過程中被燙傷、溺水身亡、學生打架鬥毆以及車禍等意外事故令人防不勝防。枯燥冰冷的數字,這些令人心顫的事實背後我們看見了什麼呢?逝者以他們的鮮活而短暫的生命向我們提出了哪些警示呢?望老師、同學深思!儘管生活中有不可避免的突發災難,未知遭遇常讓我們膽戰心驚,手足無措,但研究表明,透過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若能在災難和傷害降臨的.初期,及時採取正確的措施,80%的傷害是可以避免的。我們小學生正處於生理的發育階段,心理非常單純,最容易受到各種各樣的傷害。

  校園安全文明手抄報篇三: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這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一句話,是保爾發自內心的感想。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在一系列交通事故中丟失了生命。因而,遵守交通法規已經被人類廣泛關注,讓更多人瞭解、學習、遵守並運用交通法規已是刻不容緩。據統計,上海市2005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8414起,造成1248人死亡,8076人不同程度受傷。看了這個資料,讓人確實感覺得到“車禍猛於虎”啊!我國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近10年來始終是位於世界第一位的。2006-01-11早晨8時許,浦東源深路、羽山路路口發生交通事故,一輛775路公交車在右轉彎時,將一名30多歲的騎車女子颳倒並碾壓過去,導致該女子當場身亡……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腳踏車、摩托車、轎車也已經進入了居民的生活。但在此同時,一個個忍不慘睹的故事又時時提醒著人們生命的可貴。那觸目驚心的交通事故不禁使人毛骨悚然,他無情的吞噬著人的生命。一個生命的突然逝去,都會給一個家庭,甚至於多個家庭蒙上永遠的陰影,給親人,甚至於更多的相關者帶來無限的痛苦……當你騎著車在馬路上追逐,當你與夥伴在馬路上玩耍時,你是否想過危險就在身邊;當你的親朋好友不顧一切亂穿馬路、闖紅燈的時候,你可想到這時的死神正在向他們招手……你知不知道這些會帶來什麼?是傷?是殘?是死?是痛苦?是悲劇?是一個破碎的家庭?還是……

  生命是珍貴的,卻也是脆弱的。在中小學生的傷亡事故中,車禍造成的原因是第一位的。著其中固然有駕駛員違章造成的因素。但其中也不乏學生補遵守交通規則而引發的悲劇。交通安全就是生命的延續,就是家庭的幸福。血的事實告訴我們: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為了你、我、他的安全,讓我們行動起來,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永做文明交通的宣傳者和實踐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