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邊城散文

我心中的邊城散文

  邊城描繪了一部悽美的故事。其實也是沈從文心中理想的世界。全文詼諧幽默,語言平淡,表達了一種安靜祥和的美。那裡的人們是隨意無憂的,是單純善良的,是有信仰的。

  在邊城一書中,人們的生活是快活自在的。用溪水洗手洗臉、唱唱山歌、沒事了幾個人聊聊天,喝點小酒,何嘗不自由自在。靠水的打漁、渡船,靠山的打獵、種地。藍藍的天,綠綠的水,就像一片樂土,人們生活的井井有條。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啊!在這如同仙境一般的地方,住著一群單純善良的村民。

  為什麼說單純善良呢?前文的翠翠每天只是無憂的玩樂,捎帶幫祖父渡船、幹活之類的。有一隻大黃狗陪著她倒也不怎麼寂寞。晚上看看星星、吹吹笛子,同祖父聊聊天。悠閒地過著每一天。賣肉的可以不用數顧客給的錢,甚至多給一些好肉......單純的性格使他們彼此信任,有一種無形的信賴充斥著每一個人。不像現在的人,每天想這想那,勾心鬥角。從來沒有真正單純的看待每一件事情,所以把所有的事情都複雜化了。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本善的人變得不善,單純的人變得不單純,善良的人變得不善良,美好的世界也就只有在心裡想想了吧。

  就在讀者徘徊在這美景,佳人之中,作者已經悄然轉變了筆風,大老和二老的出現讓原本祥和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祖父時不時的提起給翠翠相親的事,讓翠翠稍有不自在。夜晚也不能再甜甜的'睡去,取而代之的是長長的夢,前文不曾提及的夢。在夢裡,她會聽見歌聲,會去山頭上摘虎耳草,會去想很多很多。這代表她有了自己的想法,然而祖父的亂操心反而讓翠翠了亂了方寸。

  這種扼殺孩子思想的情況現在也仍有存在,家長用慣有的思維把孩子固定在一個枷鎖裡,他們總想著自己經歷了很多,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他們不想讓孩子吃虧,不想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就是這種想法的存在,才有了那些被強迫學各種課外班的孩子,才有了每天不知疲倦的嘮叨。家長總想幫孩子鋪好大馬路,一路暢通就能到達目的地。

  以為這樣就能幫到孩子,其實家長們錯了。大錯特錯。這樣孩子不會感激反而會厭惡。孩子,總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然而不讓他們嘗試,就如同綁住了鳥兒的翅膀。綁住翅膀的鳥兒怎麼飛翔?不經歷失敗,怎能成長?。沒有人會按照鋪好的路一直走下去。一味的固化孩子的思維,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文中大老的死,讓原本喜歡翠翠的二老也產生了情緒,使得翠翠對祖父也有短暫的埋怨。大老二老兩人的競爭反而單方面的向相反方向發展,甚至於到了最後祖父去世也沒有看見翠翠嫁人。暫且把這些原因都歸結為祖父的亂操心吧。

  說到祖父的去世,不得不說在那個時代依然還有封建迷信的存在。祖父去世後,會有人來做法。在現在的社會,有誰還會相信法師?但是在那個時代依然有人相信。做法事也許是當時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可不可以把它歸結為一種信仰,對神靈的信仰。信仰是個神奇的東西,它可以給人力量,指引方向,讓人悔過,讓人成長。個人認為信仰是很重要的,沒有信仰就好像沒有方向,沒有標準。信仰可以鞭撻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可以幫助社會進步,可以創造出應和時代的人才......

  讀完全書,給人感覺是一種對安靜平和的生活的嚮往,一種對故事劇情的想象,一種對翠翠的同情,一種對單純善良的期待。總而言之,邊城這樣的生活,只有在夢裡相見了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