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搬上話劇舞臺

《長恨歌》搬上話劇舞臺

  長恨歌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四十年代上海小姐悲劇的一生,也是一個時代的遺物,更是一曲命運的輓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恨歌》搬上話劇舞臺,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上海小姐”王琦瑤將從王安憶的著名小說《長恨歌》中走出,登上話劇舞臺。在籌備近兩年之後,備受關注的大型話劇《長恨歌》日前開排,並將於4月10日開始首輪演出。這是王安憶作品首度被改編。不過,這出話劇雖然取材於小說,卻很可能與原作大異其趣。

  編劇趙耀民說,改編王安憶小說足足磨了近兩年時間,最終雖然在故事結構上忠於原作,在敘述基調上卻大膽處理,“把《長恨歌》當成喜劇來寫了”。

  王安憶的《長恨歌》曾相繼獲得第一屆世界華文文學獎和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小說講述了一個上海女性的無奈人生:上世紀40年代,王琦瑤還是中學生時被選為“上海小姐”,此後她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上海解放,大員死了,她頓似漂萍。

  在與幾個男人的複雜關係中,她幽怨百結;面對風雲變換的時代潮流,她固守著昔日的生活方式……到了上世紀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與一個叫“老克勒”的懷舊青年發生畸戀,最後意外地死於非命。有專家將《長恨歌》稱為“一個女性的情愛史”。

  趙耀民說,《長恨歌》雖是寫上海市井生活,弄堂兒女,用的卻是王安憶的錦繡文字,充滿對生活細節的繁複敘述,而細節描摹中又藏著許多評論。“如果完全演出來,恐怕要3個晚上了”。他認為,把《長恨歌》改編成喜劇,也許損失了小說的部分神韻,但保持了這出話劇的個性。

  因為這個故事、這個女人、這段歷史,以及故事中大大小小的各色人等,無論其精神實質還是表現形態,都是既荒謬又可笑的喜劇。“王安憶用浪漫的心和筆寫了一個‘世俗’的故事,而我是用‘世俗’的心和嘴講一個‘世俗’的故事”,他打趣說。

  王安憶表示不介意作品被大膽改編,不過,小說《長恨歌》被改成了話劇《長恨歌》,在王安憶看來已經成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作品。“我覺得編導給自己找了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我的作品從來不曾被改編成電影、電視等其他形式”,王安憶說:“《長恨歌》是具體的,但又是最抽象的,因為並沒有一個具體形象可以對應,我自己也難以想象王琦瑤變成活生生的人物會是什麼樣子。”

  目前,參與話劇《長恨歌》的各路人馬已經就位,其中包括話劇《於無聲處》的導演蘇樂慈,及演繹王琦瑤幾十年悲歡愛恨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年輕演員張璐。

  拓展知識:

  《長恨歌》講述了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其中交織著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生活在上海弄堂裡的女人沉壘了無數理想、幻滅、躁動和怨望,她們對情與愛的追求,她們的成敗,在我們眼前依次展開。王安憶看似平淡卻幽默冷峻的筆調,在對細小瑣碎的生活細節的津津樂道中,展現時代變遷中的人和城市,被譽為“現代上海史詩”。

  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稱作“三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絲雀”,使她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複雜關係,想來都是命裡註定,也在艱難的生活與心靈的糾結中生下女兒薇薇並將她撫養成人。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女兒同學的男朋友為了金錢,把王琦瑤殺死,使其命喪黃泉。

  本書榮獲第一屆世界華文文學獎,並於2000年獲得我國文壇上最具榮譽的大獎——茅盾文學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