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 《登鸛雀樓》教案

一年級語文 《登鸛雀樓》教案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怎樣教學讓學生領會《登鸛雀樓》的意思?

  一、學情分析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可以透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

  二、教材分析

  這首五絕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於寫景中抒發感情,於記事中闡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全詩以登樓的過程為順序,寫景抒情,析事明理。

  三、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四、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㈠啟發談話、匯入新課。

  1.談話。

  小朋友已經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17登鸛雀樓

  指名拼讀“登”(dēng),要求讀準後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guàn。

  3.解題。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㈡初讀課文

  1.幻燈出示課文內容。

  2.要求學生藉助拼音讀通課文。

  3.範讀

  ㈢理解詩句

  1.學習一、二兩行。

  (1)指名讀一、二兩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課文掛圖。

  設定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麼壯觀。

  ②答問。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什麼?

  這是什麼時候的太陽?你怎麼知道這是傍晚的太陽的?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麼?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是“靠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指名說說“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盡”就是“完”的意  思。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麼?

  ③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④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兩行。

  [相機板書:景(看)]

  2.學習三、四兩行。

  (1)談話。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

  (2)指名讀三、四兩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看圖體會,練習朗讀。

  3.練說全詩的意思。

  (1)自由練說。

  (2)指名試說。

  ㈣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螢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㈤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討論。

  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麼樣子,他可能講些什麼?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六、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㈠複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㈡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入 欲 窮

  指明讀上面的字。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高樓樓房鐘樓)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盡(盡頭用盡盡力窮盡)

  入(進入入門出入)

  窮(窮盡貧窮窮苦)

  3.教學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雲比較。

  (2)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1.指導書寫。

  2.學生練習描紅。

  六、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黃河一層樓

  2.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層樓。

  七、作業佈置

  背誦古詩

  八、附錄

  王之渙(公元688年—公元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九、自問自答

  如何快速讓孩子背詩?

  1.口誦

  2.理解

  3.想象

  4.快樂學習

  教學反思: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我是這樣開展新課的: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於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從圖上看到些什麼?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麼?並告之從哪裡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瞭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後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詩人登高望遠,看到了太陽落下,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後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後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麼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

  分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於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後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覆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透過反覆讀,逐一“猜”著。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著,然後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遊戲,看誰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繼續深入,孩子們很難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人生哲理聯絡起來。於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然後引導孩子們將後兩句與學習等聯絡起來,有什麼啟發?孩子們逐步感悟,意識到了詩人的寬大襟懷,也明確了今後為人、學習等應積極向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