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原文及翻譯

《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原文及翻譯

  引導語:《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是蘇軾創作的一首思念家鄉的作品,“以詩入詞”是蘇軾對詞體解放的巨大貢獻,在詞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

  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

  宋代

  蘇軾

  昨夜秋風來萬里。月上屏幃,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

  羈舍留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註釋

  ①屏幃:屏,屏風;幃,床帳。

  ②衣袂:衣袖。

  ③衾:被子。

  ④玉漏:古代計時器。長如歲:度夜如年。

  ⑤衣帶漸寬:指人因憂愁而消瘦。

  ⑥新書:新寫的信。

  翻譯

  昨夜的秋風好似來自萬里之外的家鄉。月亮攀上了寢息之所的帷帳,冷氣透入人的衣袖。在異鄉作客的我抱著被子愁得睡不著覺。更哪能忍受漏壺一滴滴的聲音,越發覺得長夜漫漫。

  寄居他鄉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夢裡醒來悽絕傷神,一覺醒來滿面都是相思的淚水。衣帶漸漸寬鬆,不為別的什麼。只為新到的書信,又平添了許多憔悴。

  創作背景

  此詞《總案》與《編年錄》失載,朱本、龍本未編年。考公凡秋中為客者七,惟元豐八年乙丑(1085)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經楚州遇大風一次,最與此詞相符。《文集》卷五五《與楊康公三首》其三寫於赴登州途中,雲:“兩日大風,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闔戶擁衾,瞑目塊坐耳。楊次公惠醞一壺,少酌徑醉。醉中與公作得《醉道士石詩》,託楚守寄去,一笑。某有三兒,其次者十六歲矣,頗知作詩,今日忽吟《淮口遇風》一篇,粗可觀,戲為和之,並以奉呈。”又,《文集》卷七一《書遺蔡允元》:“僕閒居六年,復出從士。白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風三日不得渡。”這與詞中“秋風來萬里”、“羈舍留連”甚合,故編元豐八年乙丑(1085)九月,作於楚州。鄒王本從之。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蘇軾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於取字“和仲”,則是蘇洵希望兒子性格和緩(蘇軾性格比較急躁),後來父親另給他取字子瞻,則與他的名“軾”更相關,且希望兒子高瞻遠矚),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死後追諡文正。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書畫家、文學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餘首。

  在文章方面與歐陽修合稱“歐蘇”,在詞作方面與辛棄疾合稱“蘇辛”。在詩歌方面與黃庭堅的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開創"尚意"書風,其作《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在繪畫方面擅畫枯木竹石,反對程式束縛,重視神似,為其後世"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代文人稱其為“坡仙”“詩神”“詞聖”等。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同為唐宋八大家中,合稱“三蘇”。

  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對王安石,被貶到黃州。世人說:“門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蘇軾的成就是最高的,勝過蘇洵和蘇轍。清人敬稱:“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詞客”指的就是蘇氏父子。

  《水調歌頭》《赤壁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江城子·密州出獵》《飲湖上初晴後雨》《浣溪沙》 《臨江仙》 《題西林壁》《記承天寺夜遊》等。

  蘇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宋詞豪放派創始人,也作婉約詩詞。

  父子三人合稱“三蘇”,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