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弟子規的小故事

有關弟子規的小故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其中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較多,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鄧衛東老師指出,“弟子”的意思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在中華文化傳承中,指後學。“規”就是規範,就是規矩,就是規則,就是規律。

  2006年以來,和諧中國網總編、臺灣孔子學院特聘教授李耀君在學習研究《弟子規》過程中,與時俱進,對其進行修訂,形成了與時俱進的現代修訂版《弟子規》,並應邀在全國各地講解《弟子規》數百場。他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綜合論述,引經據典,深入淺出,透過對現代社會問題的深刻剖,認為只有學習踐行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齊桓公的教訓[不親仁無限害]齊桓公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開始生活腐化,寵信壞人。他寵信易牙、豎刁和開方三人。易牙為了讓齊桓公嚐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兒子殺掉;而豎刁為了新近桓公,主動閹割自己成為宦官;開方為了討好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管仲對他們很反感,多次對桓公說:“像他們這樣殺死自己的兒子、自己閹割自己,背棄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齊桓公卻聽不進去。後來,齊桓公病了,他們原形畢露,對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終桓公被餓死了。

  紙上談兵[但學文不力行]趙括是戰國時期大將趙奢的兒子,從小熟讀兵法,講起戰術來十分在行,趙奢卻不以為然。這一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派大將軍廉頗前去抵擋。廉頗很有經驗,他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採取堅守不出,儲存實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國的進攻。秦國見廉頗難付,就採用了反間計,派人散佈流言,挑撥趙王和廉頗的關係。趙王中計,派只會空談兵法的趙括代替了廉頗。趙括沒有分敵情,輕率地改變了老將廉頗的戰略,在泰軍的引誘下出兵迎戰,結果使40萬大軍全軍覆沒。

  齧指痛心周朝的曾參夫子,表字叫子輿。他的奉養爺孃,和別人不同,最能夠養他父親母親的志向。每逢吃飯的時候,必定有酒有肉。將要收去的時候,一定問過他父親,這個餘下來的酒肉,送給哪個。他的父親生平喜歡吃那羊棗子,後來他的父親死了,曾參就終身不吃羊棗子了。有一次,他在山裡砍柴,不料家裡忽然有客人來了。他的母親因為曾參不在家裡,又沒有錢可以備辦供客的東西,不知所措,就用牙齒咬破自己的指頭。當時曾參在山裡砍柴,忽然心頭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陣,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裡來。(母子同心,無時不刻將親人的安危放在心裡)。曾參在孔子門下受學,孔子傳了他一部《孝經》,內容共總有十八章。

  戲綵娛親[親所好力為具]異器[親所好力為具]順喪父,世亂歲荒。奉母,赤黑分筐漢朝有個順,從小就沒有了父親,他服事母親非常孝順。那時候正逢著王莽的變亂,年歲又荒。沒有飯吃了,他就了桑樹上結的果子,去供奉母親。用一個器皿裝著黑的桑子,又用另一個器皿裝紅的桑子。赤眉賊見了很奇怪,就問他這是什麼緣故。順說,黑的奉養母親,紅的自己吃。赤眉賊聽了,也很可憐他的孝順,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