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摘抄讀書筆記

弟子規摘抄讀書筆記

  導語:《弟子規》一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著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一輩輩人。以下是小編整理弟子規摘抄讀書筆記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弟子規讀書筆記】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弟子規》的前身叫訓蒙文,本來是教育小孩子用的,今天卻成了企業培訓的熱門話題,有的企業不僅請老師講,還要求員工全文背誦。這種現象說明企業對員工德育的重視,也可以理解為企業文化建設和員工職業素質提升的一個途徑。但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即本應該由社會承擔的教育責任在現實中是缺失的,弟子規中的諸多行為規範教育本應在孩童時代完成,然而這個時期,我們的孩子卻在為應試教育而忙碌著,今天的教育重才輕德,企業為員工計、為自身計,也便不得不承擔起重新教育的義務。

  《弟子規》是講如何做人的,對做人的要求,在企業裡同樣重要。比如孝,孝子在古時是備受推崇的,古時還有舉孝廉的制度。今天企業在用人時同樣重視德,推崇德才兼備,並把德放在首位。如果當老闆得知某位員工是個孝子,會對其更加信任而敬重。反之,則可能對其有所戒備,甚至棄之不用。

  品德好的員工,企業不需要花時間去教育他,更不必花精力去防止他做壞事,他們會自律。在企業裡學習弟子規,一是可補人生修養之課,二是與職業化相融合,幫助員工提升職業修養,成為有利於社會、家庭、企業,並有利於個人的職業人士。這讓我想起曾經給一家企業做諮詢時,他們的文化中所提倡的五心原則,這幾條原則已經大大超出了企業贏利的簡單目的,而且都是對員工大有裨益的。其五心原則表達如下:

  忠心—獻給企業;

  孝心—獻給父母;

  誠心—獻給同事;

  愛心—獻給社會;

  信心—留給自己。

  具體來講,在《弟子規》裡強調,做人要懂規矩。規矩是什麼?規矩就是角色定位,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表現出自己該表現的行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企業這個道理是成立的,對個人也同樣適用,做人做事需要原則、需要規矩。我們常看到一些素質過硬的老兵,即使脫下軍裝成為普通百姓,但在舉手投足之間,依舊能現出軍人的規範,這就是習慣,規矩已經成為方圓了。

  《弟子規》出自民間,作者李毓秀,學歷秀才,職業為私塾先生。李先生畢生研究儒學經典,為教學之需而做《弟子規》,並使其成為通俗易記的流行教材。其生活於民眾之中,體驗社會教化之需求,做《弟子規》將孔門儒學的精髓在凡人社會中落地,實為傳承文化之大功。儒家思想綿延二千年有餘,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一是因為其顛簸不破的真理,二是無數先賢將其繼承發揚。李先生的功績不禁讓人想起宋代張載的名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篇二:弟子規讀書筆記】

  許多人會認為《弟子規》是小孩子學的,大人就不用學了吧?那麼實際上這種觀念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弟子規”這三個字,“規”就是規矩,“弟子”是什麼呢?“弟子”是學生的意思。誰的學生呢?聖賢人的學生。所以《弟子規》我們曉得它是根據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的一句話來作為整篇的綱目,《論語》裡的這句話是這樣子:“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一句話是出自於《論語》第一篇《學而》篇裡面第六條。所以整個《弟子規》就以孔子的這句話作為綱目來進行開解。所以我們很明顯的看到,《弟子規》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學生的、必須要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學生,你看顏回、子貢、子路、冉求都是大賢大德之人,都不是小孩子啊,他們都是成年人。所以孔老夫子這個教誨不僅是說要孩子,要去做、要去學,更重要的大人也要去做、也要去學的。我們想要做聖賢人的好弟子,就必須要在這個《弟子規》上面紮根。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弟子規》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要學習的,都應該學習的。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孔老夫子的教誨,而孔老夫子自己說得很清楚,他也是述而不作,他所敘述的是古聖先賢之道,都是過去老祖宗代代相傳的教誨,孔老夫子自己沒有發明創造,是轉述前賢的教誨,所以這種規矩、這種生活的規範教育就是讓我們能夠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聖賢的根基。

  《弟子規》又一次讓我更深的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把他們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很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篇三:弟子規讀書筆記作文】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

  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篇四:弟子規讀書筆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這個作品是兒童的讀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全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對兒童言語行動提出要求,闡述應該怎樣待人處世,它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愛。

  我覺得《弟子規》是我們中華民族每個人都該讀的一本書,無論他的職業、年齡、性別。幼兒、中小學生應該讀《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祖國的未來應該認真讀一讀,審視自己的言行是否做到了?現在的孩子們多為獨生子女,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視他們為寶貝,對他們人疼愛有加,但是他們對待父母如何呢?我想他們遠不如父母對他們的愛。很多孩子對於父母的愛當做理所應當,久而久之,他們很自私,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中國的80後大多已經成人,走向工作崗位,有的已經結婚有了孩子,但是他們中很多人卻過著“啃老”的生活。

  走進工作崗位的成年人應該讀《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無論你是在職場工作,還是在商海打拼,都應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如果一個人沒有誠信,那麼他將沒有朋友,久而久之會被社會唾棄,他的事業會跌倒低谷。

  我們的中華民族的兒女都應該讀《弟子規》。“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對於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我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關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如果你有這種思想境界,那你就是聖人了。

  讀完《弟子規》,我有一些驚訝,發現我有很多錯誤的做法,於是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決定再仔細研讀它,以它的觀點來約束自己的言行,以它的觀點作為我的做人準則。我會將它推薦給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學生,讓他們也接受的一次思想的洗禮。

  【篇五:弟子規讀書筆記】

  剛讀《弟子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到現在才結識《弟子規》這本好書。

  通讀之後,我感慨萬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裡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更對於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

  《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範。另外,書中透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

  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透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透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己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篇六:弟子規讀書筆記】

  最近一直在和學生一起誦讀《弟子規》。其實,它的內容不多,主要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幾個部分,語言也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就是這些簡單的話語,簡單的道理,越讀越讓人覺得它的深刻,它的博大。下面是讀了入則孝之後我的一點思考。

  “入則孝”這一部分講了做子女的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很多人看來,這些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可是,正是這些最簡單的事情,很多人卻往往是做的不夠好。我們都說“百善孝為先”,對於一個人來說,孝是根本,孝是德行的根本。父母給予我們生命,養育我們長大,他們是我們最親的人,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敬,那你還能指望他對誰好?對誰真誠?

  所以,應該用《弟子規》來教育每一個人,猶其是用來教育我們的學生、孩子。把這些都落實到每一個行動中去。

  《弟子規》裡闡述的道理都是生活中最簡單、最基本的道理,但正因為它是最簡單的,所以它也是最根本的。它所要的,絕對不是讓我們表面上去做這件事情、這個動作,而是透過做這些簡單的小事情,去影響、培養一個人思想最深處的東西。一旦這種思想形成了,在人的心裡紮了根,它將成為人心裡最根本的原則,成為人心中的那稈稱,它將指導、影響這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影響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然,這些是大人才能理解的。

  對於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來說,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跟他們談什麼思想、觀念,這些他們都不懂。我們要做的就是以身示範,引導他們去做,培養他們的這種習慣。只要他從小養成了這種習慣,就會在他的潛意識中起到作用,就像種下一顆“善”的種子,隨著他年齡、知識、人生閱歷的增長,這顆種子就會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這個時候,他不但知道應該如何孝敬父母,也會知道應該如何與朋友、同事交往,如何處理所有的社會關係。讓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快樂的人生,同時也對周圍的人產生正面影響,對別人有所幫助。作文

  【篇七:弟子規讀書筆記】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篇八:弟子規讀書筆記】

  上學期,在我們學校教學樓底樓的牆面上佈置了板面《弟子規》。讀完《弟子規》我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到現在才真正認識《弟子規》,以前只是有所耳聞。通讀之後,我感慨萬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裡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更對於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範。另外,書中透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透過學習《弟子規》,我的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透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透過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唸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透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透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同時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讓他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