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別房太尉墓》賞析

杜甫《別房太尉墓》賞析

  《別房太尉墓》這是一首悼亡詩,抒寫感傷情懷。全詩敘述了生前的交往和墳前的哀悼。

  《別房太尉墓》

  作者:杜甫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註解】

  房太尉:房琯。

  復行役:指一再奔走。

  近淚句:意謂淚流處土為之不幹。

  對棋:對奕、下棋。

  把劍句:春秋時吳季札聘晉,路過徐國,心知徐君愛其寶劍,及還,徐君已死,遂解劍掛在墳樹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許。

  謝傅:指謝安。以謝安的鎮定自若、儒雅風流來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見其對房琯的推崇備至。

  【韻譯】

  我東西漂泊,一再奔走他鄉異土,今日歇腳閬州,來悼別你的孤墳。

  淚水沾溼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飄飛的斷雲。

  當年與你對棋,比你為晉朝謝安,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別徐君。

  不堪回首,眼前只見這林花錯落,離去時,聽得黃鶯啼聲悽愴難聞。

  【房琯與杜甫】

  房太尉即房琯,字次律,河南河南人,為人正直。死後贈太尉(見《舊唐書·房琯傳》)。其父融,武后時,以正諫大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神龍元年,貶死高州。琯少好學,風度沈整,以廕補弘文生。與呂向偕隱陸渾山,十年不諧際人事。開元中,作《封禪書》,說宰相張說,說奇之,奏為校書郎。舉任縣令科,授盧氏令。拜監察御史,坐訊獄非是,貶睦州司戶參軍。復為縣,所至上德化,興長利,以治最顯。

  唐朝宰相房琯與大詩人杜甫之間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這還得從房琯做盧氏縣令說起。

  房琯,字次律,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出生於洛陽一個仕宦家庭。9歲時,父親房融被中宗李顯貶至高州,他便隨父隱居於陸渾山中。10年後,唐宰相張說倡導封禪儀,就詔告天下,廣為徵集賢文。房琯遂作《封禪書》送呈張說,張說看後大悅,極為賞識,就把他推薦給玄宗李隆基,不久房琯便被任命為盧氏縣令。

  房琯到盧氏上任後,革除積弊,廢棄酷刑,興修水利,發展農工,大膽改革,政績卓著,深得當地人民的愛戴。但他上任不久,豫西地區便遭遇旱災,很多饑民逃荒要飯。面對災情,房琯心急如焚,連連上奏朝廷,請求開倉放糧。而此時唐明皇年事已高,雄心已退,整日沉湎於酒色之中,哪管百姓死活,放糧之事遲遲未見批覆。

  開倉放糧乃國之大事,未經朝廷恩准私動皇糧是要殺頭的。眼看很多災民就要餓死,房琯決心以一人之死換取萬民同生,毅然下令全縣糧倉同時開倉賑濟災民。災民們見房縣令冒死放糧,深受感動,不爭不搶,秩序井然。僅一天時間,大部分災民都分到了救命的糧食。

  面對生死考驗,房琯卻談笑風生。原來,他早已暗暗修好一道救民於水火的呈文,打算向朝廷奏明後自己投火自焚,以死謝罪。可就在第二天,他正準備派人送出呈文之際,聖旨已到:皇上下令,准予放糧。慶幸之餘,房琯立即呈報了完成放糧任務的回覆。朝廷接報後,認為房琯辦事沉穩神速,不久便委以重任,調他入朝供職。唐肅宗時,房琯被任命為宰相。

  房琯升任後,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便在盧氏縣的祁村灣村原糧倉處修建了一座“房公祠”,以示紀念。該建築經歷代維修現仍殘存大殿、捲棚兩座和石碑四通。石碑上的文字有“公房姓諱琯洛陽人隱居陸渾山時與袁紫芝為莫逆交應聘宰盧邑歲值凶荒發倉賑民”,有“公從明皇幸蜀及相肅宗杜子美當稱薦之語曰不知其人視其友觀”。可見,這位受人愛戴的盧氏縣令的確與大詩人杜甫同朝為官,並且關係非同一般。

  據史料記載,公元756年9月,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便倉促傳位於唐肅宗李亨。朝廷派房琯和賈至前往頒佈傳位詔書,李亨在靈武承帝位。當時正是國亂用人之際,肅宗即任命房琯為宰相。

  杜甫此前曾做京兆府兵曹參軍一職,此時正好回奉節(今陝西蒲城)探親,聽說長安被叛軍攻陷,便把妻兒安頓到陝西富州,然後隻身到靈武去投奔唐肅宗,不料中途被叛軍抓獲,押回長安被囚禁了一年。後來杜甫聽說唐肅宗在陝西鳳翔,便伺機逃出長安到了鳳翔。肅宗見杜甫滿懷摯誠報國之心,便任命他為左拾遺兼工部員外郎。左拾遺一職,其職責主要是為皇帝蒐集部分資訊,建言獻策,職位低微,不過八品。沒過多久,安祿山叛軍來犯,房琯便向肅宗獻出一計:徵用2000頭壯牛,駕著戰車,在牛尾處懸掛鞭炮,炮響牛奔,以火牛陣擊潰叛軍。怎奈兩軍開戰後,眼看牛車奔向叛軍時,叛軍一陣擂鼓吶喊,牛群畏懼,反而掉頭回奔。唐軍一時猝不及防,死傷過半,大敗而退。

  此次兵敗後,房琯忙向唐肅宗請罪,唐肅宗未予追究,使一些朝臣對肅宗和房琯不滿。房琯府上有一琴師叫董庭蘭,深得房琯信任。適逢該琴師貪贓枉法被人抓住把柄,有人便向朝廷彈劾房琯,肅宗震怒,欲罷房琯宰相之職。

  很早以前,在房琯尚隱居於陸渾山時,杜甫就曾拜謁過他,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杜甫聽說肅宗欲罷免房琯之事後,便再三向肅宗上書建言,並辯說“罪細不宜免大臣”的道理,肅宗大怒,杜甫險些招來殺身之禍。

  杜甫在朝為官3個月,於公元758年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公元760年,杜甫辭官來到四川,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修建草堂定居,過著“晚憩必村墟”、“田父實為鄰”的普通民眾生活,後在友人的幫助下過了幾年安定生活。公元770年,失去朋友資助的杜甫淒涼地客死於客船之中。

  【講解】

  這是杜甫在房琯墓前的一首追悼詩。房琯,少好學,任縣令時多興利除弊,頗有政聲。安史之亂時,玄宗奔蜀,他獨馳見於普安郡,即日拜相。後領兵平叛,擇將不力,致使官兵敗於陳濤斜。肅宗即位被貶為邠州刺史。後因政績突出,改為漢州刺史。寶應二年 (763) 拜刑部尚書,在入朝路上遇疾。該年七月改元廣德,所以他於廣德元年 (763) 八月卒於閬州僧舍,葬於閬州城外。廣德二年 (764),杜甫從梓州 (今四川三臺縣) 到閬州暫住,聞嚴武再次鎮蜀,遂於春末返歸成都草堂。此詩當於杜甫離閬州之前拜謁房琯墓時所作。

  首聯: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寫自己生活困頓,四處飄泊,一再奔走,如今將返成都之時,特地到老友的孤墳前來告別。房琯與杜甫為世交,曾薦杜甫入仕。後杜甫上書救房琯被貶,也成了他一生進退的關鍵。所以,他們二人的交誼是十分深厚的。這兩句詩寫出了杜甫不得不來告別的特殊心情。

  頷聯:“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雲。”寫杜甫在墓前的悲痛之狀。詩人曾與房琯有交誼,併為救房琯詩人得罪唐肅宗而被貶。想起死者生前與自己的'坎坷不平的遭遇,倍感悲傷,眼淚把周圍的乾土都溼透了。自己悲痛之情似乎感動了上天,天低雲斷,共同哀悼。愁慘哀傷之感,隨“低空”、“斷雲”自然溢位。

  頸聯: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寫詩人與房琯的生死交情,永不相忘。詩人先借謝安之典,據《晉書·謝安傳》:謝玄破苻堅於淝水,有檄書至,謝安方對客圍棋。客人問他,答曰: “小兒輩遂已破賊!” 表現從容鎮定。詩人以謝安比喻房琯討賊時的鎮定,雖打了敗仗,但其從容儒雅與謝安是一致的。現借吳季札之典,據《說苑》 載:吳季札出使晉國過徐地,心知徐君愛其劍,及還,徐君已死,遂解劍掛于徐君墓上而去。詩人自比季札,表不忘亡友的深情厚誼。此聯引典寄情,十分含蓄。這是因為房琯是個政治人物,詩人因他而吃了苦頭,故對他的讚頌與哀思不能直說。

  尾聯: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寫房琯墳塋冷落,寂寞淒涼。詩人站在墓旁,只見林花飄落,如珠淚紛紛; 聲聲鶯啼,如哀聲婉轉,孤零零的墳地加上一個孤零零的弔客,這是何等悽慘哀傷之景。詩人對亡友的深情厚誼和深切哀思於此可見!

  這首詩情思緲緲,哀情縷縷,在含蓄而深沉的詩句中將二人生前死後的交情,一一奔瀉而出。此亦可見詩人人品之高。尤其是結語,移情於物,愈顯餘韻不絕之妙。

  【評析】

  房太尉即房琯,他在唐玄宗來到四川時拜相,為人比較正直。757年(至德二年),為唐肅宗所貶。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諫,結果得罪肅宗,幾遭刑戮。房琯罷相後,於763年(寶應二年)拜特進、刑部尚書。在路遇疾,卒於閬州。死後贈太尉(見《舊唐書·房琯傳》)。兩年後杜甫經過閬州,特來看看老友的墳。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既在他鄉復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儘管如此,詩人還是駐馬暫留,來到孤墳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煢煢“孤墳”,表現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後的淒涼。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雲。”“無干土”的緣由是“近淚”。詩人在墳前灑下許多傷悼之淚,以至於身旁周圍的土都溼潤了。詩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雲也不忍離去。天低雲斷,空氣裡都帶著愁慘凝滯之感,使詩人倍覺寂寥哀傷。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詩人下句則用了另一典故。《說苑》載:吳季札聘晉過徐國,心知徐君愛其寶劍,等到他回來的時候,徐君已經去世,於是解劍掛在徐君墳的樹上而去。詩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對亡友的深情厚誼,雖死不忘。這又照應前兩聯,道出他為何痛悼的原因。詩篇佈局嚴謹,前後關聯十分緊密。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唯”字貫兩句,意思是,只看見林花紛紛落下,只聽見鶯啼送客之聲。這兩句收尾,顯得餘韻悠揚不盡。詩人著意刻畫出一個幽靜肅穆之極的氛圍:林花飄落似珠淚紛紛,啼鶯送客,也似哀樂陣陣。此時此地,詩人只看見這樣的場景,只聽見這樣的聲音,格外襯托出孤零零的墳地與孤零零的弔客的悲哀。

  此詩極不易寫,因為房琯不是一般的人,所以句句都要得體;而杜甫與房琯又非一般之交,所以句句要有情誼。而此詩寫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切合題旨。

  詩人表達的感情十分深沉而含蓄,這是因為房琯的問題,事幹政局,詩人已經為此吃了苦頭,自有難言之苦。但詩中那陰鬱的氛圍,那深沉的哀痛,還是表現出詩人不只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內心對國事的殷憂和嘆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