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盡韓偓古詩詞閱讀鑑賞

春盡韓偓古詩詞閱讀鑑賞

  春 盡 韓偓

  惜春連日醉昏昏,

  醒後衣裳見酒痕。

  細水浮花歸別澗,

  斷雲含雨入孤村。

  人閒易有芳時恨,

  地迥難招自古魂。

  慚愧流鶯相厚意,

  清晨猶為到西園。

  鑑賞:

  這是韓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與《安貧》表現同一索寞情懷,而寫法上大不相同。《安貧》直抒胸臆,感慨萬端;本篇則融情入景,興寄微妙。

  春盡,顧名思義是抒寫春天消逝的感慨。韓偓的一生經歷了巨大的政治變故,晚年身寄異鄉,親朋跡息。家國淪亡之痛,年華遲暮之悲,孤身獨處之苦,有志難騁之憤,不時湧上心頭,又面臨著大好春光的逝去,內心的抑鬱煩悶自不待言。鬱悶無從排遣,唯有借酒澆愁而已。詩篇一上來,就抓住醉酒這個行為來突出惜春之情 。不光是醉,而且是連日沉醉, 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後還要繼續喝酒,以致衣服上濺滿了斑斑酒痕。這樣重複渲染一個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來了。

  頷聯轉入寫景 。 涓細的水流載著落花漂浮而去,片斷的雲彩隨風吹灑一陣雨點。這正是南方暮春時節具有典型特徵的景象,作者把它細緻地描繪出來,逼真地傳達了正在逝去的春天氣氛。不僅如此,在這一幅景物畫面中 , 詩人還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游於水面的落花,那隨風帶雨的片雲,漂泊無定 ,無所歸依 ,不正是詩人自身淪落無告的象徵嗎?擴大開來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間,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斷送,不也可以看作詩人全心眷念的唐王朝終於被埋葬的現實?詩句中接連使用 細 、 浮 、別、斷、孤這類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悽楚色彩,烘托了詩人的悲涼情緒。這種把物境、心境與身境三者結合起來抒寫,達到融和一體、情味雋永的效果,正是韓偓詩歌寫景抒情的顯著特色。

  頸聯再由寫景轉入抒情 。芳時 ,指春天。芳時恨,就是春歸引起的悵恨。但為什麼要說人閒易有芳時恨呢 ?大凡人在忙碌時,並不注意時令變化; 愈是閒空 ,就愈容易敏感到季節的轉換,鳥啼花落, 處處都能觸動愁懷。所以這裡著力點出一個 閒 字,刻畫心理十分精緻。再深一層看,這個閒字上還寄託了作者極深的感慨 。春光消去,固然可恨, 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閒散之中白白流過,令人望著它逝去而無力挽回。這不正是詩人自己面臨家國之變而不能有所作為的沉痛告白嗎?下聯地迥難招自古魂 ,則把自己的'愁思再進一層。迥,偏遠的意思 。招魂,語出《楚辭·招魂》,原指祈禱死者復 生的一種宗教儀式 ,這裡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 詩人為惜春而寄恨無窮,因想到如有親交故舊,往來相過,互訴哀曲 ,也可稍得慰藉 ,怎奈孤身僻處閩南,不但見不到熟悉的今人,連古人的精靈也招請不來,豈不更叫人寂寞難忍?當然,這種寂寥之感雖託之於 地迥 ,根本上還在於缺乏知音。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韓偓此時的悲憤心情 ,同 當年的陳子昂確有某種相通之處。

  結尾處故意宕開一筆,借流鶯的殷勤相顧,略解自己的春愁,表面上沖淡了全詩的悲劇色彩,實際上將那種世無知音的落寞感表現得更為深沉,更耐人尋味。

  通篇扣住春盡抒述情懷,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國之悲,層層加以抒發,而又自始至終不離開春盡時的環境景物,即景即情,渾然無跡,這就是詩篇真摯動人的力量所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