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天的古詩原文及鑑賞

描寫春天的古詩原文及鑑賞

  春天來了,迎春花急忙點頭迎春風,首先展耀它那絢麗黃色,不幾天它一身掛滿了黃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描寫春天古詩原文及鑑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春雪》

  唐·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翻譯  新年已經來到,然而卻還沒有看到芬芳鮮花,直到二月裡,才驚喜地發現草兒萌發了綠芽。白雪似乎耐不住這春天姍姍來遲,竟紛紛揚揚,在庭前樹木間灑下一片飛花。

  賞析

  這首《春雪》,構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新年即陰曆正月初一,這天前後是立春,所以標誌著春天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人們分外焦急。一個“都”字,流露出這種急切心情。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面來說,感情就不是純粹嘆惜、遺憾。“驚”字最值玩味。它寫出了詩人在焦急期待中終於見到“春色”萌芽驚喜神情。此外,“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後新奇、驚訝、欣喜感受 。這一“ 初”字,含有春來過晚、花開太遲遺憾、惋惜和不滿情緒。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曾寫道:“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詩人對“草芽”似乎特別多情,也就是因為他從草芽看到了春訊息吧 。從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華”,一抑;後句“初見草芽”,一揚,跌宕有致,波瀾起伏。

  三、四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是:人倒還能等待來遲春色,從二月草芽中看到春天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真正春色(百花盛開)未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春雪不也照樣給人以春氣息嗎!詩人對春雪飛花主要不是惆悵、遺憾,而是充滿了欣喜。一個盼望著春天詩人,如果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來。這就是三、四兩句妙處,它富有濃烈浪漫主義色彩,可謂神來之筆。“卻嫌”、 “故穿”,把春雪刻畫得多麼美好而有靈性。詩構思甚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 故穿庭樹”紛飛而來 。這種翻因為果寫法,卻增加了詩意趣。“作飛花”三字,翻靜態為動態,把初春冷落翻成仲春喧鬧,一翻再翻,令讀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簡要賞析:運用了擬人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彷彿有了人美好願望與靈性,同時這穿樹飛花春雪似乎也給人春氣息,為詩歌增添了濃烈浪漫主義色彩,渲染了熱鬧喜悅氣氛。

  篇二:《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譯文

  在人間四月裡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桃花才剛剛盛開。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裡來。

  賞析

  該詩只有短短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詩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春景 —— 一片始盛桃花。從緊跟後面“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一片春景衝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麼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芳菲盡”,與第二句“始盛開” ,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跳躍 —— 由一種愁緒滿懷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 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感受,即彷彿從人間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麼仙境,置身於非人間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觸發下,詩人想象翅膀飛騰起來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彷彿真是有腳似,可以轉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這首小詩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又一珍品。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海拔越高,溫度越低,所以季節出現也較陸地晚這裡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大林寺桃花在季節上為什麼比山下要開得遲?從氣象角度來解釋,答案只有一個,這就是“受了氣溫垂直差異影響。也就是說,大林寺桃花之所以開得遲,原因是由於這裡是“山地氣候” 緣故。

  常識告訴我們,在山地地區,氣溫是隨著地勢高度上升而相應遞減。一般說, 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6℃。當山地垂直起伏到幾幹米時,氣溫垂直差異就更為明顯。加上植物對氣溫適應能力不同,這樣,處於不同高度地段植物景觀必然就會出現差異。廬山海拔高度約1 400米,山頂氣溫比山麓平川地區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於今日廬山“花徑風景區”,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餘米,氣溫較山下九江市一帶低6~7℃;加以廬山地處長江與郡陽湖之間,江湖水汽鬱結,雲霧瀰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氣溫降低,春天當然就來得遲了。

  對於這個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白居易自然是無法理解。這從他在《遊大林寺序》中所寫一段話“大林窮遠,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一世界者”,可以證明。 其實,氣溫垂直變化對植物影響,不僅在廬山是這樣,就是在別處也不例 外。試以喜馬拉雅山在我國境內一段山地為例,位於山地東南谷地察隅、墨脫一帶,由於海拔較低,日照充足,氣溫較高,可以種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溫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處,氣溫下降、雨水減少,只能種青裸、小麥一類作物;再往上,則是草木稀疏高山牧場;雪線以上則因終年積雪、氣候惡劣,除了偶爾長著幾棵雪蓮以外,啥植物也長不了。可見,在山地地區,植物在垂直分佈上差異性是與山地氣候要素一一氣溫和降水垂直變異分不開。所以山地地區氣候就表現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特色了。

  篇三:《江畔獨步尋花》

  唐·杜甫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譯文

  黃四孃家花兒茂盛把小路遮蔽,萬千花朵壓彎枝條離地低又低。

  眷戀芬芳花間彩蝶時時在飛舞,自由自在嬌軟黃鶯恰恰歡聲啼。

  賞析

  第六首寫尋花到了黃四孃家。這首詩記敘在黃四孃家賞花時場面和感觸,描寫草堂周圍爛漫春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春花之美、人與自然親切和諧,都躍然紙上。首句點明尋花地點,是在“黃四孃家”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具體化。“壓枝低”,描繪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壓”、“低”二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芬芳鮮妍。花可愛,蝶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人也“留連”起來。但他也許並未停步,而是繼續前行,因為風光無限,美景尚多。“時時”,則不是偶爾一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情趣渲染出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鶯動聽歌聲,將沉醉花叢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意境。“嬌”字寫出鶯聲輕軟特點。“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作者心理上愉快輕鬆感覺。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束,饒有餘韻。此詩寫是賞景,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像此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穠麗,則不多見。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尋李九莊》),“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這些景都顯得“清麗”;而杜甫在“花滿蹊”後,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鶯歌,景色就穠麗了。這種寫法,可謂前無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講究詩句聲調和諧。他們絕句往往能被諸管絃,因而很講協律。杜甫絕句不為歌唱而作,純屬誦詩,因而常常出現拗句。如此詩“千朵萬朵壓枝低”句,按律第二字當平而用仄。但這種“拗”決不是對音律任意破壞,“千朵萬朵”復疊,便具有一種口語美。而“千朵”“朵”與上句相同位置“四”字,雖同屬仄聲,但彼此有上、去聲之別,聲調上仍具有變化。詩人也並非不重視詩歌音樂美。這表現在三、四兩句雙聲詞、象聲詞與疊字運用。“留連”、“自在”均為雙聲詞,如貫珠相聯,音調宛轉。“時時”、“恰恰”為疊字,即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使語意更強,更生動,更能表達詩人迷戀在花、蝶之中,忽又被鶯聲喚醒剎那間快意。這兩句除卻“舞”、“鶯”二字,均為舌齒音,這一連串舌齒音運用造成一種喁喁自語語感,維妙維肖地狀出看花人為美景陶醉、驚喜不已感受。聲音效用極有助於心情表達。在句法上,盛唐詩句多天然渾成,杜甫則與之異趣。比如“對結”(後聯駢偶)乃初唐絕句格調,盛唐絕句已少見,因為這種結尾很難做到神完氣足。杜甫卻因難見巧,如此詩後聯既對仗工穩,又饒有餘韻,用得恰到好處:在賞心悅目之際,聽到鶯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這兩句按習慣文法應作:戲蝶留連時時舞,嬌鶯自在恰恰啼。把“留連”、“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於音韻上需要,同時又在語意上強調了它們,使含義更易體味出來,句法也顯得新穎多變。

  最後一首:“不是愛花即欲死”。痛快乾脆,毫不藏伏。杜甫慣於一拚到底,常用狠語,如“語不驚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寫道:“只恐花盡老相催。”怕是花謝人老。下兩句則是寫景,寫花枝之易落,花蕊慢開,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對句出之,更是加倍寫法,而又密不透風,情深語細。

  篇四:《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譯文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

  這是一年中最美季節,遠勝過綠柳滿城春末。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早春美景七言絕句。第一句寫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細滑潤澤,十分準確地寫出了它特點,遣詞用句十分優美。與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景色。以遠看似青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朦朧景象。可與王維"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讚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衰落晚春景色。寫春景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歎,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色彩——一種淡素、似有卻無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觀察力和高超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