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古詩詞中轉喻的認知意象視角研究

關於中國古詩詞中轉喻的認知意象視角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透過展開以下幾個角度,對中國古典詩詞進行正面剖析:什麼是轉喻;事物部分和整體之間的轉喻;事物部分和部分之間的轉喻。意象是詩人們創作的重要方法手段之一,本文透過對意象的分析,研究意象與轉喻之間的內在關係,分析傳統修辭手法與認知語言學所研究的共性。

  關鍵詞:轉喻 中國古典詩詞 意象 修辭手法

  一、引言

  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對轉喻有初步的研究。直至今日,轉喻依然是國內外學者探討的熱點話題。轉喻被視為是一種藝術手法,也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西方認知語言學與中國古典文學中也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中國古代轉喻手法可以追溯到孔子時期,而後向唐詩宋詞延伸直至今天的現代文學。唐詩宋詞可以說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時期,以它精美絕倫的句子引來大批國內乃至國外學者對它進行深刻的探討。其中,古詩詞中不乏轉喻的寫作手法。這種微妙而細緻的手法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藉助意象來實現的,因此又可以稱之為文化轉喻。

  二、關於轉喻研究的相關回顧

  (一)關於轉喻的研究

  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們所賴以生存的隱喻》中對隱喻的方方面面進行了細緻研究,使得文學界颳起一陣對隱喻研究的狂潮,因而對轉喻就相對忽視一些。即便如此,依然有少數學者對轉喻進行了深刻思考:Taylor(1995)提出轉喻的本質是一個概念結構中兩個實體之間建立的一種意義聯絡。國內外關於古詩詞的研究很多,但多數學者忽視了對轉喻研究的重視。漸漸地就有學者將隱喻和轉喻相結合,研究它們的內在邏輯關係。Goossens(2002)在轉喻和隱喻互動的背景下,提出了隱轉喻概念。高原在《古典詩歌中隱喻與轉喻的互動》對此理論有深刻體現。

  三、轉喻

  (一)轉喻的定義

  轉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同時又參與了人類的心理反射過程。因此,成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研究物件。轉喻不是什麼特殊的修辭手段,而是一般的語言現象;轉喻也不僅僅是語言現象,而是人們一般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束定芳,2011)與轉喻相比,隱喻是主流的研究方向。大家往往忽略了轉喻在認知語言學的`重要地位。在人們使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轉喻與隱喻同樣重要。它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機制,反映人類思維層面上的問題。

  (二)轉喻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應用

  中國古典哲學崇尚天人合一的基本觀念。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也反映出中國古代人的基本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物件的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這正恰巧與西方認知詩學所秉承的認知主義哲學相吻合。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西方認知主義哲學運用到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分析中來。

  1. 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轉喻

  這類轉喻在女性作家中運用的最為廣泛,在這裡我們以李清照的詞為例進行解釋和說明。她在《如夢令》中寫道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是婉約派詞人,她的詞無論是對景物還是人物,刻畫的都極為細緻。因此我們會經常在她的作品中見到一些表示顏色的詞。綠和紅分別轉喻的是綠葉和紅花。經過昨夜的一場大雨,葉子以飽受雨水的洗禮,變得豐滿茂盛。而海棠花卻不堪雨水的打擊變得越發稀疏。綠字不僅代表了葉子,同時也預示著夏天的來臨,而紅字則在預示春天的逝去。此處用紅、綠二字,表達了自己惜花傷春的情感。慨嘆時光易逝,容顏易改。與此有相似用法的還有她的《怨王孫》中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一句。

  2. 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轉喻

  杜甫的《長恨歌》中有這樣一句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詩中的馬嵬坡指的是馬嵬坡事件。因皇帝對楊貴妃過分嬌寵,引起安祿山等人強烈不滿,因此引發了馬嵬坡兵變,最後楊貴妃被迫吊死在馬嵬坡上。詩人在馬嵬坡,因而聯想到當時楊貴妃之死,與主題長恨呼應,表現詩人諷喻和同情交織,即灑一掬同情淚,又責失政遺恨的複雜情感。這裡特用馬嵬坡這個地點來轉喻在馬嵬坡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四、意象的文化轉喻

  (一) 意象的定義

  意象是指客觀的事物透過主題的感情變化而被賦予了一種傳神的藝術效果,這類事物被稱作意象。中國古代的詩歌文化絕大部分都傳承了老子提出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和莊子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老子認為道法自然,正如他在道德經中闡述的那樣,道生於渾濁之氣,元氣生於陰陽,陰陽混合為萬物。道家還提出五行說,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中元素所構成。而莊子在老子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一花一世界,一草一靈魂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我們經常可以在古詩詞中看到一些自然意象,比如鳥獸蟲魚,花草樹木。這些事物在古詩中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客觀物質,而是被賦予了一種思想和靈魂。

  (二) 關於意象的轉喻

  然而這種複雜的心理過程作為轉喻也被歸納到認知語言學這門學科當中,一個具體的事物被賦予了一種抽象意義,也就是說該事物為喻體,而它所代表的意義則是本體。中國古詩詞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被傳承下來,意象作為其中的精華也被後人發揚。因此意象揹負的則是整個文化的內涵,我們在賞析古詩詞的同時不能只注意到它的表象,還要挖掘到它的抽象含義,也就是它的文化內涵,我們所說的意和象就是在同一文化認知域下的轉喻。意指內心抽象的情感,象指事物的表象,意源自內心,並透過象來表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託物言志。

  1. 動植物意象的心理實現性

  轉喻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同樣,意象也是作者和讀者的認知過程。說道意象這一概念,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首詩中列舉了一系列的代表秋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西風。作者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就已經交代了時間要素。又用人家的溫馨與古道、瘦馬的孤獨和淒涼形成強烈對比,作者不用任何多餘的說明,字裡行間已經流露出對家人的思念,與題目秋思相照應。古典詩詞最忌諱一語道破,取而代之的是用意象這一有效手段去喚起讀者的相關體驗,以此來體會意象的內在意義。2. 古詩詞中動植物意象的固定性

  很多動植物意象已經被古人賦予了固定的含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語符性。就像不同符號代表不同意義那樣,有些意象也是如此。比如燕和雁。兩個字的讀音相同,但意義上卻截然不同。燕字有鶯鶯燕燕春春,事事豐丰韻韻。古代以鶯歌燕舞來描繪春天生機盎然的景象,因此燕也賦予了春天的意象。雁字在古詩中出現的尤其頻繁,有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古人們用大雁來傳信,因此,雁代表一種思念的情懷。另外,雁因為是候鳥,到了秋天會排成人字飛往南方過冬,因此還代表秋天的到來,如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秋雁多夜飛,全群后孤來等。

  五、轉喻與隱喻的邏輯關聯

  在西方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當中,往往將隱喻和轉喻分開進行獨立研究。但由於中國古詩詞具有獨特的文化特點,每一個意象,或者每一個修辭都不能被看成是單純的轉喻或單純隱喻。

  (一) 中國古典詩詞的比興手法

  在中國傳統詩學中,比、興是兩種常見的修辭手法。比近似於比喻,但文中多數卻只出現喻體,而隱藏了本體,這與我們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手法相吻合;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就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來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而轉喻卻具有這種功能。所以中國的很多學者都將比視為隱喻,透過朱自清的實際研究表明,興是由發端和譬喻兩部分組成,而孔子也認為比包含於興當中。所以研究比興的後人提出:如果採用認知語言學的視角研究,興則是隱喻和轉喻的綜合體。所以在分析古詩詞的手法時,我們要把隱喻和轉喻綜合起來研究。

  隱轉喻的型別

  根據Goossens(2002)的隱轉喻這以理論,我們對於古詩詞修辭手法的分析也分為以下四類:基於轉喻的隱喻、基於隱喻的轉喻、隱喻內包含轉喻、轉喻內包含隱喻。

  1.基於轉喻的隱喻

  基於轉喻的隱喻是指以轉喻為基礎的背景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的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轉喻的喻體成為了隱喻的喻體。因此最初的轉喻失去了意義,就變成了看似轉喻的隱喻。例如:楊炯的《從軍行》中鐵騎繞龍城一句,鐵騎是身披鎧甲的戰馬,這裡轉喻馬背上的戰士。由於這個概念已經被人們常識化,通常一提到鐵騎我們就會想到戰士們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景象,所以鐵騎也用來隱喻戰爭這一概念。

  2. 基於隱喻的轉喻

  同上一概念相反,基於隱喻的轉喻是將隱喻的喻體看作轉喻的喻體,是看似隱喻的轉喻。在這裡,我們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望廬山瀑布》中日照香爐生紫煙這一句。詩人李白站在廬山腳下望去,廬山好像一個巨大的香爐由於瀑布的飛瀉,濺起的水花好像香爐中升起的團團紫煙。詩人運用隱喻的手法將廬山比作一個巨大的香爐。而這個看似香爐的山峰也因形似香爐而被後人稱作香爐峰。因此,此處隱喻也轉變為轉喻,以香爐峰代指廬山,與題目望廬山瀑布相照應。

  六、結語

  轉喻手法是中國古代詩人創作的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古詩的意象需要不同事物在同一概念域中的相互對映,從而婉轉地表達詩歌的內涵,在中國古典文化這個大背景之下,認知語言學的轉喻也賦予了不同的含義。雖然研究轉喻的學者佔少數,但這並不能改變它的重要地位。關於轉喻,還有很多的理論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究。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應該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加拓寬對轉喻的研究領域,改變以往側重對隱喻研究的現象。因此,轉喻的研究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必經之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