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記承天寺夜遊》優質教案設計

初中語文《記承天寺夜遊》優質教案設計

  初中語文的《記承天寺夜遊》優質教案設計的闡述怎樣的教學難點呢?初中語文的《記承天寺夜遊》優質教案的教學目的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初中語文的《記承天寺夜遊》優質教案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語文《記承天寺夜遊》優質教案設計篇一:

  教學目的:掌握一些實詞,能譯重點句子,理解中心、寫法。

  教學重點:理解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複雜微妙的感情。

  教學難點:同“重點”並理解“閒人”的深刻內涵。

  德育滲透要點:學習蘇軾做一個樂觀豁達、積極進取之人。

  教學步驟:

  一、 一分鐘演講:師生簡評。

  二、 激情匯入:

  在命運的重錘下,我國古代的詩人們基本上有這樣三種態度:一種是不變初衷,頑強地回擊命運的挑戰,永遠懷著一顆積極進取之心;第二種是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消極避世,隱忍退讓;第三種則是被命運的重錘嚇破了膽,從此苟且偷生。北宋豪放派詞人蘇軾屬於哪一種人呢?(學生如果說出第一種就不再往下引導,如果說不出就按下面往下引導)。我們曾經學過北宋文學家、豪放派詞人蘇軾的《浣溪沙》這首詞也是他被貶黃州的元中五年所作。學生背誦“山下蘭芽短浸溪,——”。同學們背誦此詞後說說蘇軾是個什麼人。我們曾經學過他的《浣溪沙》中著名的句子是“誰道人生不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可見他是一個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記承天寺夜遊》,進一步瞭解他的生活態度,他的內心世界。{板書}

  三、 複習檢查:

  現在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默寫《記承天寺夜遊》,其他同學大聲地自由朗讀、背誦全文。指導一個默寫到“相與步於中庭”,一個默寫“庭下如積水空明”到結尾。要求學生寫得不要太高了,寫一行空一行,老師要在字裡行間作筆記。

  師生共同糾正默寫的錯誤。

  提問以下字詞解釋:

  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遂 相與步於中庭 空明

  交橫 蓋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四、 解讀全文:

  全班同學朗讀全文,粗略感知全文。

  問:時間?

  明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了年月日,又寫個字“夜”。

  問:夜裡幹什麼?

  明確:“解衣欲睡”。乾脆睡覺吧。沒有什麼事可幹的,也沒有作業可寫也沒有電視可看,也沒有家人一起說話,也沒有朋友喝酒聊天。這是怎麼回事?

  背景簡介:元豐二年,蘇軾被御史李定等人摘出他詩中有對王安石新法評價的詩句,說他是以詩誹謗新法,於是將他逮捕下獄,這就是“烏臺詩案”。經弟弟蘇轍等人多方營救才保住了性命。同年十二月被貶往黃州現在的湖北黃岡縣南。雖給了他個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官銜,實際上是作為政治犯地方官監管。不準簽署檔案,不準處理公務,甚至連行動自由也受到限制,有些朋友也因此不敢與他往來。

  原來他是一個人獨處定惠院內,無事可做只有睡覺。

  問:就在這時他看到了什麼?

  明確:“月色入戶”。月亮悄悄地帶著它詳和的銀光走進了蘇軾的家裡。問:這句是什麼修辭?

  明確:擬人。(板書)蘇軾知道自己有什麼可乾的了。

  問:幹什麼?

  明確:賞月,尋找樂趣。

  於是他興奮喜悅地“欣然起行”。這兩句一伏一起,一沉悶一活躍,文章 頓顯波瀾。

  問:為什麼“月色入戶”能使蘇軾披衣而起,興致陡增呢?

  明確: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是蘇軾對大自然特別是對月光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詩詞中有相當數量的'詠月佳句。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二是由於貶謫中的孤獨和鬱悶,他企圖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以排除,調整好心態,重歸於平靜坦然、樂觀曠達的心境中。他東走走西看看,一個人沒啥意思,再有一個人共賞這良辰美景就好了。“念無與為樂者”就是這個意思,於是他就想著找朋友去。

  問: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誰啊?

  明確:張懷民。

  問:張懷民住在哪兒?

  明確:承天寺。

  懷民簡介: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縣南。張懷民,名夢得,他和蘇軾遭遇相同,也被貶黃州,居住在承天寺裡。他在寺旁還建了一大體上亭子。蘇軾題名為“快哉亭”,就是“快樂亭”。在這裡他們可以共同排遣被貶後鬱悶的心情,可見,他們是性情相投的朋友親密戰友。從哪兒能看出他們性情相投呢?“懷民亦未 ”中“亦”,“也”的意思。張懷民想必也不願錯過這良辰美景。於是他倆就“相與步於中庭”,在庭院中悠閒地散步。以上是全文的第一層(板書)。

  問:這些是敘事還是寫景、抒情、議論?

  明確:敘事(板書)。

  問:敘了何事?

  明確:一、寫“尋友賞月”(板書)。

  問:以下轉入到寫什麼了?

  明確:寫景。(板書)學生齊聲朗讀寫景的三個句子。作者寫月色用了18個字,這歷來被譽為寫月色的絕唱。

  問:那到底絕妙在哪兒呢?請同學們從寫法角度入手回答。

  審美教育:一是比喻超凡脫俗(板書)。一般人寫月色總是說“月光如水”,這雖很準確,但顯得陳舊。蘇軾同樣把月色比喻成水,但又用了錯覺。庭院裡是一片澄澈得近於空明的積水,他竟看到了有水生植物交錯在一起。不對呀!院子裡怎麼可能有水生植物呢?最後一句答疑 “蓋竹柏影也”。原來月光把院裡竹樹柏樹的影子照在地上了。

  問:那天的月夜一定還伴著什麼?

  明確:微風。竹柏的枝葉在搖曳著,於是它們的影子就在清澈如水的地上柔情地搖啊擺啊,搖啊擺啊。點染出了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是絕唱;

  問:還有什麼絕妙之處?還是從寫法上分析。

  明確:二是動靜相結合。

  問:哪句給人一種靜謐之美?明確:“積水空明”。靜景(板書)。

  問:哪句給人動態搖曳之美?明確:“藻荇 橫”。動景(板書)。

  問:還有絕妙之三?明確:“處處有月處處不提月”(板書)。三句沒提一個“月”字,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月光無處不在。月光把影子從空中到地上整個地包裹了起來,象一個空靈透明的水晶球,好一個良辰美景!以上第二層是寫景,寫了良辰美景(板書)。

  問:文章最後一層是什麼?

  明確:三、抒情、議論(板書)。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層。連續兩次發問,是什麼問句?明確:反問。

  問:意思是肯定還是否定 ?

  明確:肯定。“哪一夜都有月光,哪一處都有竹柏”,這是個否定的反問句,更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所以感情強烈,是抒情的表達方式。

  問:這兩個反問句是為了引出什麼句子?

  明確:“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板書),它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板書),飽含了作者複雜而微妙的感情。

  重點解決:此時此刻蘇軾有什麼人生感悟呢?也就是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呢?大自然的美景是時時可覓、處處可尋的。但你不能只顧追名逐利、忙忙碌碌。心胸開闊一點、對名利看淡一點,把閒暇時間給自己多一點。當然同時你還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還應該是一個具有閒情雅緻的人、有欣賞水平的人。那你就一定能時時處處享受到大自然美景。這是多麼深刻的人生分配比例、人生感慨啊(板書)!這是第三層。所以“閒人”在這裡有哪兩個意思呢?清閒之人、雅趣之人(板書)。

  難點突破:剛才說到最後一句話還飽含了作者複雜微妙的思想感情。複雜,不止一種感情微妙,深奧玄妙、難以捉磨。難捉磨也要捉磨,老師先不讓同學們捉磨這句話,降低難度。

  問:先看這三個句子分別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明確:“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相與步於中庭”。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漫步的悠閒(板書)。

  問:我們再來挖掘最後一句話是不是含有這三種感情呢?

  明確:有。蘇軾有閒暇、有情致賞月,欣喜;想不到是作為政治犯的角色在賞月,悲涼;他倆此時此刻有的是時間漫步、悠閒。至此,全文寥寥84個字,卻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思想感情(板書)。

  德育滲透:

  問:蘇軾在內心深處願意做一個整天賞景的清閒之人嗎?為什麼?

  明確:不。因為他是一個在政治上有遠大報負的人,此時此地賞月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排遣鬱悶、調整心態的行之有效的十分必要的辦法。他的好朋友黃庭堅等人就在被貶中鬱憤而死。他被一貶再貶卻不氣不死,就是他有曠達超脫陶醉淒涼之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