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千山導遊詞(6篇)

遼寧千山導遊詞(6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遊,時常會需要準備好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講解詞。那要怎麼寫好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遼寧千山導遊詞,歡迎大家分享。

遼寧千山導遊詞1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著名的千山風景名勝區觀光遊覽!

  千山是國家首批AAAA級風景名勝區,整個景區分為“旅遊觀光區、田園度假區和溫泉旅遊度假區”三大部分。其中,旅遊觀光區,由“大佛景區”、“天上天景區”、“五佛頂景區”和“百鳥園”、“仙人臺國家森林公園”五個遊覽區構成,有景點400餘處。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總面積125平方公里。千山系長白山的餘脈,東臨鴨綠江,西襟遼河,東南黃海晨霧遠眺,西南渤海霞雲相照,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形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統一,而宗教文化更是千山人文景觀的主體。

  千山因佛道兩教共居一山而形成了“古剎隱山林,道觀築谷間”的奇妙場景,被譽為“天成彌勒地,關東第一山”。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現在就讓我們懷著愉快的心情,走進千山,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開始我們的仙境之旅吧。

  一、天上天景區

  現在我們即將遊覽的是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稱的“天上天風景區”。景區全長2762米,海拔450-550米,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遊覽區。景區內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著名景點有天上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等100餘處。

  (1)祖越寺

  我們首先到達的是祖越寺。祖越寺,是千山五大禪林之一,前身為靈巖寺,始於唐代。沿著曲徑通幽的小路進入祖越寺,我們可以看莊嚴肅穆的法王殿依山向陽。殿內正面供奉彌勒佛,旁邊兩側供奉四大天王,據說四大天王可以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在彌勒佛背後是保護寺院的韋陀菩薩。法王殿之後是大雄寶殿,裡面中間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左側是藥師佛,右側是阿彌陀佛,旁邊的屋子裡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

  (2)無量觀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千山最早、最大的一座道觀--無量觀,始建於康熙六年(1667年),無量觀共分為6個建築群,19幢建築。

  “塔”是歷史的見證,是名勝的點綴,無量觀內建有玲瓏塔、許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師塔共5座古塔。

  無量觀建築中最美的當屬“西閣”,它依山而建,環境幽靜,建有觀音殿,內供奉慈航道人、眼光娘娘和子孫娘娘,殿內還有“天女散花”和“麻姑獻壽”兩幅壁畫。在慈雲殿後面的`山路旁還有一處平坦的石面,擊之能發出木魚的聲音,故名“木魚石”,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敲一敲、聽一聽。

  接下來,我們要遊覽的就是無量觀的正殿--三官殿,此殿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殿內供奉上元賜福天官堯,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禹,在三官前方分別是赤面亡靈官和護壇土地。在三官殿東側是八仙過海,西側為瑤池金母,右側牆壁繪有堯舜和大禹治水兩幅壁畫。

遼寧千山導遊詞2

  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總面積44平方公里,素有“東北明珠”之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他南臨渤海,北接長白,群峰拔地,萬笏朝天,以峰秀、石峭、谷幽、廟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稱,具有景點密集、步移景異、玲瓏剔透的特色。千山為長白山支脈,主峰高708.3米,總面積72平方公里。山峰總數為999座,其數近千,故名“千山”,又名“積翠山”、“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千山“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廟不古,無處不幽”。古往今來,一直是吸引眾多遊人的人間勝境。

  千山,以奇峰、巖松、古廟、梨花組成四大景觀。按自然地形劃分為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四個景區。包括20個小景區和228處風景點,分佈在幾條溝谷內。景色秀麗,四季各異,是集寺廟、園林於一山的風景旅遊勝地。盛夏時節,這裡氣候極為涼爽,空氣特別清新,到千山避暑度假絕對是您的明智選擇。

  千山,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春天梨花遍谷山花滿壑;夏天重巒疊翠,鬱鬱蔥蔥;秋天漫山紅葉,落霞飛虹;冬天銀裝素裹,雪浪連綿。美景佳境終年紛呈,吸引遊人流連忘返。千山不僅以其秀麗風姿吸引眾多遊客,更適於痴迷於自然山光水色、松青花豔的攝影愛好者一年四季從事創作。5月的千山,到處是盛開的梨花,嫩綠叢中,花香襲來沁人心脾。6月初夏的千山,松濤陣陣,樹影婆娑,似在上演著綠色的圓舞曲,給人以和諧、優美的感覺。金秋十月,藍天白雲下,漫山遍野處處金黃,觸目皆是染霜紅葉,是攝影採擷收穫的黃金季節。12月的千山到處是銀裝素裹。風雪中,松柏更加挺拔,山勢尤為峻奇。難得的冷峻壯美,更會使攝影創作美不勝收。

  千山,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統一,而宗教文化是千山人文景觀的主體。“臨山已諦金鐘響,入廟先聞玉爐香”。千山有寺、觀、宮、廟、庵等20餘處,宛如一顆顆閃光的寶石,鑲嵌在奇峰秀谷之中,使古老的千山更加迷人。這些古老而宏偉的寺廟,有的高聳於險峰之上;有的依偎於群山環抱之中;有的坐落在向陽坡上;有的隱蔽在古松怪石之陰,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緻、幽靜的動人畫面。正如清初鎮國公愛新覺羅高塞在詩中描寫的那樣:“梵宇起中天,香巖響碧泉。虛堂清曉露,幽壑靜鳴蟬。恣引螺峰翠,松含像巔煙。寺以峰為屏,山借寺為顯。”除廟宇外,還有無數洞、塔、亭、碑也是千山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遼寧千山導遊詞3

  千山,是東北的一顆璀璨地明珠,是國家4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千山,是有著悠久地歷史和文化淵源;千山,也是歷代文人才子、英雄豪傑薈萃之地。

  千山的地域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青州北域;春秋戰國之遼東郡和漢魏之新昌、安市、遼隊、仙鄉、鶴野、鐵州……,然而,這時期之千山,是以橫山、白巖山、室韋山、千峰等名之。據《辭海》第六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xx年10月版)詞條其釋義為①“遼寧省東南部。遼東半島主幹山峰。東北接長白山,西南止於大連市老鐵山。主要由片麻岩、花崗岩和石灰岩構成,因受長期侵蝕,大部成為波狀丘陵地。海拔500米左右,高峰有老禿頂山(1325米)、步雲山(1130米)、綿羊頂子山(1045米)等”。②遼寧省鞍山市東南。全稱千華山,為千山、華表山的合稱,簡稱千山。又稱積翠山、千朵蓮花山。屬千山山脈。海拔708米。重巒絕壁,風景秀麗,名勝古蹟頗多,其中以祖越、龍泉、大安、中會、香巖等五大禪林最負盛名。現存廟宇20座。構成山石寺廟園林融為一體的風景區。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兩宋及遼、金、元之際,是以千峰、千頂山、室韋山、華表山,乃至明清之後以積翠山、千朵蓮花山名之。統稱千山或千華山。

  千山,不但是風景名勝之地,而且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其佛教、道教從漢魏漸入千山,千山佛教主要是密宗與華嚴、淨土等諸宗的融匯形成之毗盧派,禪宗之曹洞、臨濟兩派,唐以後進入鼎盛時期;道教主要是四大派系即:龍門、華山、蓬萊、金山派,至元明之際進入鼎盛時期。所以,千山是融佛、道兩教共處一山,因此,千山乃是全國最具特色的名山之一。

  千山,也是遼東文化發祥之地。商周有箕子在遼東傳播中原文化、文明和禮儀;漢魏有管寧、邴原、華歆、太史慈、國淵、王烈諸人,管寧、邴原、王烈素以遼東三傑而著稱。這些人避戰亂在千山地區,辦學授徒,傳播文化和禮儀、文明。遼金之際,有遼東三傑之一王烈的後人王庭筠,高德裔、王寂等人也都為千山文化做出傑出的貢獻。明清之際有程啟充、陳夢雷、曹寅、曹雪芹等都是從千山地區走出的文人學者和風流名士。尤其曹雪芹的一部《紅樓夢》,譽滿天下,開中國古代小說之先河,併成為傳世佳構而譽海內外。還有諸如函可、劉廣濤、王爾烈、孫昭、裕瑞、袁鎮南、陳景元、宋作賓,乃至張學良、張海天、黃顯聲、鄧鐵梅、苗可秀等等,這些人都在為千山添光增色。

  千山,以其悠久的歷史和風景名勝、風情風物,響譽海內外,並以獨特的風姿,豐厚的文化和魅力,招來了四面八方大批遊人,來這裡觀光旅遊。

遼寧千山導遊詞4

  有“東北明珠”之稱的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總面積44平方公里,是長白山的支脈,大致分為北、中、南、西四溝。北溝山高峽多澗深,峰陡路險,名勝古蹟多。中、西兩溝較寬敞,山高大,易攀登。南溝奇峰異石迭起、懸崖陡壁,峰嶺崢嶸萬狀。千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自古以來亦是遼東名勝。

  千山得名有三:最初叫千華山,是千山和華表山並湊在一起而得名;後來叫千朵蓮花山,是根據峰巒層迭環抱猶如荷花浮水而得名;相傳原先999個山峰,當地居民人工造築一峰,以足千數,最後得名千山。

  千山不僅有秀美的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千山廟宇始建於唐朝,盛建於明清。千山共有名勝古蹟、景點300餘處。有五寺、八觀、九宮、十二茅庵,共計34座。還有“一線天”、“天上天”、“夾扁石”等主要風景點164處。五寺是指大安、龍泉、祖越、中會、香巖寺,合稱為五大禪林。八觀是指無量觀、慈祥觀、青雲觀、合稱為三大道院,加上玄真觀、元通觀、風朝觀、三清觀、武聖觀。九宮是指太和宮、鬥母宮、聖仙宮、聖清宮、東極宮、朝陽宮、五龍宮、西海宮、太安宮。十二茅庵是指流金庵、南泉庵、木魚庵、洪谷庵、皇姑庵、伴雲庵、小皇庵、西明庵、雙龍庵、龍泉庵、觀音庵、石龍庵。自古以來,風景秀麗的千山,吸引了無數遊客。許多官宦、學者、名流慕名接踵而來,他們面對奇峰古剎,振衣述懷,吟詩作賦,為千山留下了大量的詩篇。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描寫千山的詩就有1600餘首。

遼寧千山導遊詞5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經遼陽、海城、蓋州、岫巖,止於金州。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嶽型風景區”,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20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築,到遼金已發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佈局巧妙,建築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緻、幽靜的動人畫面。眾多寺廟終日香菸繚繞,鐘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現以來,轟動海內外,成為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繹不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蹟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嚮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遊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遊,並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讚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 千山物產豐富。百年以上古松萬餘株;各類動物60餘種,特產水果10餘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溫泉休閒娛樂勝地在風景觀光區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閒娛樂勝地,這裡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地熱水資源佔鞍山地區已查明地熱水資源50%以上,目前年採水量85萬立方米。

  天上天景區

  天上天景區位於千山風景名勝區北部,東起千山正門,西至,五佛頂,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450—-550米,為千山第二高嶺,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錯落其中,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稱。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遊覽區,平均海拔520米,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曾遊覽過此景區。相傳唐王李世民,住大安寺到無量觀“振衣岡”上抖過戰袍;金代皇帝世宗完顏雍曾到千山靈巖寺探望其母貞懿太后;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皇帝也都到或從遼阻古城望千山,並留下遺蹟題詞和詩文。王爾烈陪同嘉慶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塊“木魚石”、即曹雪芹寫的石頭記(紅樓夢)中那塊有靈氣石頭,金世宗住的遺址、蟄龍亭、博愛樹、貞懿太后住的遺址內出土的30多萬枚銅錢均在景區範圍內。 1996年在景區內建了索道,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覽殿,殿為高臺基單簷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雕粱畫棟,在,其後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內嵌青石板雕像千山著名傳說:仙子繡蓮、童子奕棋、令威化鶴、薛才徵東、無佛五佛、御賜龍泉、伏虎禪師、香巖雪庵、全後修禪、敕建龍泉、梵腿煮石、剩人函可、無根奇石、太琳鑄鼎、釋道同源、康熙巡遊、寓居龍泉、嘉慶尋石18幅,遊覽至此品佛、仙之悠,睹聖君、明主之奕彩、回顧歷代珍聞,逐幅賞玩,體會中滋味、定能生悅意之快,至身佳境之愉。

  天上天景區以自然景觀為主,以奇峰、怪石、古廟、巖松而著稱。千山著名道觀無量觀和五大禪林之一的祖越寺位於此景區。景區由正門至御覽峰為上段,至玉霞關為中段,至五佛頂為下段,上看怪石,中看秀峰,下看奇松。著名景點有天上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無根石、木魚石、鸚鵡石、可憐松、探海松、望天蛙等100餘處。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達主峰天上天,盡覽千山的秀美景色。天上天景區有全國唯一、民間普遍信奉的喜神、財神、三星(福、祿、壽)、文昌帝君等民神為主的喜神殿、財神殿、文昌個閣。該景區每年舉辦的增福、添壽、發財的禮拜祭活動,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們求學進取的可祿之星。正如古歌謠雲:福星高照把福施,祿星送印下祥雲。壽星騎鹿獻蟠桃,吉星高照喜盈門。

  無量觀

  無量觀是千山最早最大的一座道觀,始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又名無樑觀或無糧觀,關於名字的來歷也有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劉太琳是全真教龍門派第九代弟子,奉師命來千山擴大道教勢力,可是當他來到千山後,寄居在佛教寺院裡,開始僧人對他十分尊敬,後來發現劉太琳有傳道入山的跡象,於是把他軟禁在後山羅漢洞內,劉太琳寄居在此心情十分苦悶,於是40餘日不進飲食,後來同門俗家師弟洪將軍來看他,發現他的境遇十分狼狽,於是幫助他修建起道教廟宇,後來起名時,因劉太琳40餘日無糧,而且羅漢洞是無樑洞府,於是起名無糧觀或無樑觀,後來取道教功德無量改名為“無量觀”,於是劉太琳便成為千山道教的“開山祖師”。

  無量觀位於千山北溝,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山勢巍峨,峰奇石怪,蒼松翠柏,簇擁四周,空明天朗之時,風光繚繞,紫雲:籠罩,四時風景如畫。有人曾贊喻:“來到無量觀,景點連成片,松塔石洞天,處處惹人戀,若想細觀賞,須得一天半”。“塔”是歷史的見證,是名勝的點綴。許多風景勝地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塔。千山的塔多為墓塔,是道士羽化和和尚圓寂的葬身之地,無量觀的塔就有玲瓏塔、許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師塔五座古塔。玲瓏塔是千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始建於唐代,高十二點三米,六角十三級。塔身是花崗岩砌築而成,玲瓏塔掩映在茂密的松林中,每當夕陽西下,晚霞映襯塔頂時,分外輝煌,秀麗壯觀。

遼寧千山導遊詞6

  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千山,又稱積翠山、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總面積44平方公里,素有“東北名珠”之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千山,以奇峰、巖松、古廟、梨花組成四大景觀。

  仙人臺,又名觀音峰,位於南部遊覽區諸山脈之巔,大安、中會,香巖諸寺和五龍宮諸廟宇拱衛之中。海拔708.3米,為千山風景區最高峰。峰奇,地險,峰頭似蛇背,長20餘米,寬10米,峰頭西端,撅起一巨大石柱,呈四稜形,高7米,直徑約20米,由東稍北傾斜,狀如鵝頭,故俗稱鵝頭峰。西南北三面均為峭壁深淵,唯東一面可行。明朝初年,在峰頂大興土木,將半球峰頂變成一平臺,修建成仙人臺。

  上面基石上刻有棋盤,周圍安放八仙和南極壽星的石雕坐像,布陳為慶壽,奕棋行圖。鵝頭下峭壁上,有一佛龕,內浮雕一尊半身觀音菩薩像。佛龕之上橫刻"仙人臺"三個篆字,系清光緒舉人徐景濤所題。鵝頭峰原名華表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