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王城景區導遊詞6篇

桂林王城景區導遊詞6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遊,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導遊詞,導遊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寫導遊詞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桂林王城景區導遊詞,歡迎閱讀與收藏。

桂林王城景區導遊詞1

  獨秀峰王城景區位於桂林市中心,是以桂林"眾山之王" --獨秀峰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地為範圍的精品旅遊景區。景區內自然山水風光與歷史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千古名句的真跡題刻就出於此處。景區涵蓋了桂林三大歷史文化體系,是桂林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走進景區就走進了桂林歷史文化之門。

  獨秀峰素有"南天一柱"的美譽,史稱桂林第一峰。山峰突兀而起,形如刀削斧砍,周圍

  眾山環繞,孤峰傲立,有如帝王之尊。登山306級可達峰頂,是鳥瞰桂林全景的最佳觀景臺。峰壁摩崖石刻星羅棋佈,縱橫出世,更有太平巖內的世界文化奇觀——"太歲"摩崖石刻。南麓南朝文學家顏延之的讀書巖,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勝蹟。桂林四大名池之一的月牙池盪漾于山腳,青山碧水,相映成趣,為桂林古八景之一。

  自古以來,王城景區被奉為桂林的風水寶地,更是整個桂林城市的發祥地。這裡曾經走出了二位皇帝、11代14位靖江王;清代,這裡是廣西貢院,屢出狀元;民國時期,孫中山曾駐蹕於此,為北伐大本營運,籌北伐大計;後為廣西省政府,廣西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都曾在此辦公。1996年,景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世間傳頌"北有北京故宮,南有桂林王城"。

桂林王城景區導遊詞2

  靖江王城位於桂林市市中心獨秀峰下,廣西師範大學內,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重孫朱守謙為靖江王后,此處設為藩邸。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年才落成。王府憑證朝廷對藩王府所作的劃定修建,其首要構築前為承遠門,中為承運殿,後為寢宮,最後是御苑。環繞主體構築尚有4堂、4亭和臺、閣、軒、室、所等40多處,佔地19.78公頃,侷限弘大。城垣東南西北四門,名為: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後貢門),南北長556.6米,物件寬335.5米,通高7.92米,厚5.5米,表裡警以方石,內充片石澆灰漿。全部構築系大式歇山頂,紅牆碧瓦。從建成到明代覆滅的257年中,這裡住過12代14位藩王。歷270餘年,是明一代封藩最長的一支。清順治九年(1652),農夫軍李定國攻陷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將王府焚燬自歿。現生涯府第的門、殿、宮須彌座臺基及石欄杆柱、陛階和城垣。

  整個王城的宮殿構築採納嚴酷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機關方法營造,中軸線上的承運門、承運殿高峻綺麗,氣魄不凡,浮現了王權至上的頭腦。方城南面的正陽門,有清代兩廣總督為表揚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臨桂人陳繼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東華門上的“狀元及第”坊則是為道光年間新科狀元龍啟瑞而建,西華門上的“榜眼及第”坊是為同治年間榜眼於建章而建。明代靖江王府,侷限弘大,附近以巨石砌城垣,方正肅靜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稱王城。城中有桂林眾山之王獨秀峰,平地拔起,眾山環抱,孤峰獨秀,為我獨尊,有自然的王者氣魄。

  靖江王城中最完備的明代藩王構築物——靖江王城景區。在中國4A新定評比中,桂林靖江王城被評為中國4A景區。無論從景區侷限照舊汗青層面來看,桂林靖江王城獲此殊榮是當之無愧的。由於桂林靖江王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集大學院校、風光勝景區(獨秀峰)、完備汗青構築物、汗青配景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桂林王城景區導遊詞3

  靖江王城也叫桂林王城,位於桂林市中心,著名的獨秀峰就屹立在王城的正中位置。遠順帝妥懽帖睦爾繼位前曾在獨秀峰前的大圓寺修行。朱元璋稱帝封藩時,將其侄孫朱守謙封藩於桂林,稱靖江王。王城就是靖江王的王府。

  王城景區由明靖江王城和獨秀峰組成。王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九年(1376年)基本建成,至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故桂林王城比北京故宮建成的時間還早30多年。王城南北長557.5米,東西寬336米,佔地面積18.7萬平方米,城牆高7.92米,厚5.5米。並闢有端禮、廣智、體仁、遵義4門,左為宗廟,右為社稷。城內建築及風景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月牙池、後花園等。寶善堂、清越亭、凌虛臺、可心軒、玄武閣、三神祠等各類建築齊備。御園中的月牙池可泛舟。清順治九年(1652年),定南王孔有德抵抗不住義軍的進攻,火焚王府,城內建築化為殘垣。現城牆及四門依然完好,城內建築為抗日戰爭結束後,在原基礎上仿古重建。

  清朝時期,孔有德火焚王府後,王城遺址被闢為廣西貢院,有號舍5500餘間,因屢出狀元而聞名全國。如今,王城內仍保留有乾隆皇帝題書的《幸翰林院賜大學士及翰林等宴便閱貢院詩四首》,王城的正陽門(端禮門)、東華門(體仁門)及西華門(遵義門)上還留有當時人們稱讚學子們的巨書牌坊。其中,兩廣總督、清朝著名學者阮元所書的“三元及第”是表彰桂林學子陳繼昌獲三元及第殊榮的,“狀元及第”是表彰桂林學子張建勳和劉福姚在三科會考殿試中勇奪兩個狀元席位的,“榜眼及第”則是表彰桂林人於建章獲得榜眼(殿試第一甲第二名)。遊人可到貢院陳列館瞭解古代科舉制度及桂林科舉成就。鄉試號舍可使遊人親身體會當年學子們科舉之不易。

  中山駐蹕處及中山不死紀念塔1921年,孫中山率北伐軍駐桂林,以王城為北伐大本營。孫中山在這裡的重要活動有:會見了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接受了馬林關於“聯合蘇俄”和建立革命軍校的建議;發表了他的著名哲學演講《知易行難》;檢閱了北伐軍;確立了青天白日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並於1922年元旦在王城舉行了首次升旗儀式。孫中山去世後,桂林人民為紀念孫中山,將王城闢為中山公園。王城內現存孫中山駐蹕處遺址碑和“中山不死紀念塔”,紀念塔呈三角形,築五級臺階,喻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之精神和五權憲法。塔的三面分別有題辭:“中山不死”為謝順慈書;“遺囑”為張猛書;“主義常新”為莫乃群書。塔附建有仰止亭,楹聯由譚延闓書,亭西有石碑“中山常在”,為廖承志書。

桂林王城景區導遊詞4

  獨秀峰王城景區位於桂林市中心,是以桂林"眾山之王"--獨秀峰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地為範疇的佳構旅遊景區。景區內天然山川風物與汗青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桂林山川甲全國"這千古名句的真跡題刻就出於此處。景區涵蓋了桂林三大汗青文化系統,是桂林汗青文化的典範代表,走進景區就走進了桂林汗青文化之門。

  獨秀峰素有"南天一柱"的美譽,史稱桂林第一峰。山峰突兀而起,形如刀削斧砍,周圍

  眾山環抱,孤峰傲立,有如帝王之尊。爬山306級可達峰頂,是鳥瞰桂林全景的最佳觀景臺。峰壁摩崖石刻星羅棋佈,縱橫出世,更有平靜巖內的天下文化異景--"太歲"摩崖石刻。南麓南朝文學家顏延之的唸書巖,為桂林最迂腐的紳士勝蹟。桂林四臺甫池之一的月牙池激盪于山腳,青山碧水,相映成趣,為桂林古八景之一。

  自古以來,王城景區被奉為桂林的風水寶地,更是整個桂林都市的發祥地。這裡曾經走出了二位天子、11代14位靖江王;清代,這裡是廣西貢院,屢出狀元;民國時期,孫中山曾駐蹕於此,甘肅導遊詞,為北伐大本營運,籌北伐大計;後為廣西省當局,廣西政治、文化勾當的中心,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都曾在此辦公。1996年,景區被列為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現為國度AAAA級景區。凡間謳歌"北有北京故宮,南有桂林王城"。

桂林王城景區導遊詞5

  靖江王城位於桂林市市中心獨秀峰下,廣西師範大學內,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重孫朱守謙為靖江王后,此處設為藩邸。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年才完工。王府按照朝廷對藩王府所作的規定構築,其主要建築前為承遠門,中為承運殿,後為寢宮,最後是御苑。圍繞主體建築還有4堂、4亭和臺、閣、軒、室、所等40多處,佔地19.78公頃,規模宏大。城垣東南西北四門,名為: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後貢門),南北長556.6米,東西寬335.5米,通高7.92米,厚5.5米,內外警以方石,內充片石澆灰漿。所有建築系大式歇山頂,紅牆碧瓦。從建成到明代覆滅的257年中,這裡住過12代14位藩王。歷270餘年,是明一代封藩最長的'一支。清順治九年(1652),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將王府焚燬自歿。現儲存府第的門、殿、宮須彌座臺基及石雕欄柱、陛階和城垣。

  整個王城的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佈局方式營造,中軸線上的承運門、承運殿高大華麗,氣勢非凡,體現了王權至上的思想。方城南面的正陽門,有清代兩廣總督為表彰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臨桂人陳繼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東華門上的“狀元及第”坊則是為道光年間新科狀元龍啟瑞而建,西華門上的“榜眼及第”坊是為同治年間榜眼於建章而建。明代靖江王府,規模宏大,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莊嚴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稱王城。城中有桂林眾山之王獨秀峰,平地拔起,眾山環繞,孤峰獨秀,為我獨尊,有天然的王者氣勢。

  靖江王城中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建築物——靖江王城景區。在中國4A新定評選中,桂林靖江王城被評為中國4A景區。無論從景區規模還是歷史層面來看,桂林靖江王城獲此殊榮是當之無愧的。因為桂林靖江王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集大學院校、風景名勝區(獨秀峰)、完整歷史建築物、歷史背景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桂林王城景區導遊詞6

  靖江王城也叫桂林王城,位於桂林市中心,聞名的獨秀峰就挺立在王城的正中位置。遠順帝妥懽帖睦爾繼位前曾在獨秀峰前的大圓寺修行。朱元璋稱帝封藩時,將其侄孫朱守謙封藩於桂林,稱靖江王。王城就是靖江王的王府。

  王城景區由明靖江王城和獨秀峰構成。王城為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王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九年(1376年)根基建成,至今已有630多年的汗青,故桂林王城比北京故宮建成的時刻還早30多年。王城南北長557.5米,物件寬336米,佔地面積18.7萬平方米,城牆高7.92米,厚5.5米。並闢有端禮、廣智、體仁、遵義4門,左為宗廟,右為社稷。城內構築及風光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月牙池、後花圃等。寶善堂、清越亭、凌虛臺、可心軒、玄武閣、三神祠等種種構築齊全。御園中的月牙池可泛舟。清順治九年(1652年),定南王孔有德抵擋不住義軍的襲擊,火焚王府,城內構築化為殘垣。現城牆及四門依然齊備,城內構築為抗日戰爭竣事後,在原基本上仿古重建。

  清朝時期,孔有德火焚王府後,王城遺址被闢為廣西貢院,有號舍5500餘間,因屢出狀元而有名世界。現在,王城內仍儲存有乾隆天子題書的《幸翰林院賜大學士及翰林等宴便閱貢院詩四首》,王城的正陽門(端禮門)、東華門(體仁門)及西華門(遵義門)上還留有其時人們傳頌學子們的巨書牌樓。箇中,兩廣總督、清朝聞名學者阮元所書的“三元及第”是表揚桂林學子陳繼昌獲三元及第殊榮的,“狀元及第”是表揚桂林學子張建勳和劉福姚在三科會考殿試中勇奪兩個狀元席位的,“榜眼及第”則是表揚桂林人於建章得到榜眼(殿試第一甲第二名)。遊人可到貢院陳列館相識古代科舉制度及桂林科舉成績。鄉試號舍可使遊人切身材會昔時學子們科舉之不易。

  中山駐蹕處及中山不死眷念塔1921年,孫中山率北伐軍駐桂林,以王城為北伐大本營。孫中山在這裡的重要勾當有:接見了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接管了馬林關於“連繫蘇俄”和成立革命軍校的提議;頒發了他的聞名哲學演講《知易行難》;校閱了北伐軍;建立了上蒼白晝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並於1922年元旦在王城進行了初次升旗典禮。孫中山歸天后,桂林人民為眷念孫中山,將王城闢為中山公園。王城內現存孫中山駐蹕處遺址碑和“中山不死眷念塔”,眷念塔呈三角形,築五級臺階,喻孫中山老師三民主義之精力和五權憲法。塔的三面別離有題辭:“中山不死”為謝順慈書;“遺囑”為張猛書;“主義常新”為莫乃群書。塔附建有仰止亭,楹聯由譚延闓書,亭西有石碑“中山常在”,為廖承志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