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正定導遊詞4篇

石家莊正定導遊詞4篇

  作為一名專門為遊客提供幫助的導遊,常常需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遊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石家莊正定導遊詞,歡迎大家分享。

石家莊正定導遊詞1

  正定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冀中平原,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百歲帝王趙佗、常勝將軍趙雲故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是河北省會石家莊的北大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石德鐵路、石太鐵路、307國道、石黃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坐落境內的石家莊機場已開通20多條國內外航。正定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眾多,文化積澱深厚,享有“古建築寶庫”的美譽。

  正定縣地處冀中平原,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是河北省會石家莊的北大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石德鐵路、石太鐵路、307國道、石黃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坐落境內的石家莊機場已開通20多條國內外航線。

  隆興寺位於石家莊市正定縣城內,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儲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原名“龍藏寺”,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隆興寺的主要建築天王殿、摩尼殿、彌陀殿、戒壇、大悲閣等,都順序分佈在中軸線上。

  榮國府是根據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嚴格設計和建造的,它是一座具有明清風格的仿古建築群,分府、街兩大部分。整個工程於1984年12月破土動工,1986年7月竣工。榮國府是按照《紅樓夢》中所描繪的“金門玉戶神仙府,桂殿蘭宮妃子家”建造的一座封建王宮,佔地面積220xx平方米,建築面積4700平方米,房間212間,遊廊102間。整個府邸分中、東、西三路,各路均為五進四合院:中路為賈政公務院,採用了莊重的宮延式彩繪,東西兩路為內宅院,採用了明快的蘇式彩繪,室內落地花罩典雅氣派,明清式傢俱精美華貴,23個場景,150個人物;

  1600多件古玩、字畫,再現了“鐘鳴鼎食之家,詩書翰墨之族”的富麗堂皇。府內西側怡園內四季花亭古香古色,小橋迂迴山水齊備,婉如一座小巧別緻的蘇州園林。後圍房內新增設了《紅樓夢詩詞繪畫、刻石展》,邀請了啟功、張愛萍、黃琦、歐陽中石共200餘位著名書法家揮毫潑墨。其中部分為黃華、廖漢生、王首道、王任重等到國XX導人題詞。寧榮街總長200米,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房間120間組成風貌各異的51家店鋪,它是參照乾隆南巡圖設計的,房屋錯落有致,街上旗幌招展,牌匾齊全,再現了康乾盛世景象。

  趙雲廟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與舉行世聞名的隆興寺、榮國府毗鄰。一九九六年,正定縣人民政府斥巨資將舊擴建重修,對外開放。重修之廟佔地12畝,全部為仿明清式建築,造型古樸,氣勢宏偉,其主要建築有山門殿、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順平候殿。主殿魚貫中軸,左右配殿翼輔兩側,整個佈局變開闊大方,整齊勻稱。更以碑亭刻石,花草樹木點綴其間,尤為肅穆典雅。現廟內展出的趙去故里碑,趙雲飲馬槽,均為原廟記憶體遺物,部分古代兵器、陶器均為正定出土文物。再有木牛流馬、紅崖天書、孔明燈等都與三國有關。殿內的壁畫、配詩以及盈聯多為名家所為。

石家莊正定導遊詞2

  在正定縣,一直流傳著用“八個碟子八個碗”款待尊貴賓朋、犒勞優秀工人的風俗。在春節等重大節日用“八個碟子八個碗”待客這樣的風俗從古至今淵源流傳,逐漸形成婚嫁時也用其招待親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八個碟子八個碗”也發生了演變,碟子由於小縣盛菜少,演變成了盤子,由“八個”演變成了“十二個”、“十六個”、“十八個”等等,盤子裡菜的內容也非常豐富。但是“八個碗”由於做工繁瑣,對技術要求高而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叫法由“八個碗”變為“八大碗”,碗裡菜的內容基本沒有變化,所以“正定八大碗”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民間傳統菜餚。

  據傳,常山趙子龍打了勝仗時,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菜犒勞將士。跟隨趙子龍的廚師與一些將士,年老退役返鄉後將趙子龍犒勞將士、宴請好友菜餚的做法帶回老家正定,並且不斷改進。隨著歷史的演變,人們的觀念開始崇尚“八”這個字,為討吉慶改方桌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這種四碗肉菜和四碗素菜的形式在唐代時被定型為“八大碗”,並廣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葷、四素。四葷以豬肉為主,四碗肉分別精選前膀肉、中肋肉、後臀肉、肘子肉,這四碗肉用的肉料不同,每一碗肉都有名字分別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一般選料為蘿蔔、海帶、粉條、豆腐為主。八大碗不僅選料精良,做工更是講究。先將選好的豬肉放在大鍋中煮熟,煮熟後要趁熱在肉皮上抹上一層蜂蜜,然後放進油鍋中炸,直到肉皮成為黃紅色出鍋。等肉冷卻後,再按照四葷碗的要求切塊裝碗。八大碗對刀工要求較高,切肉講究方塊則四面見線,方方正正;切片則長短協調,薄厚一致。切素講究識菜下刀,錯落有致,寬窄有矩。將肉碗裝好後,上籠屜蒸。第一次蒸需要武火(大火)蒸一個時辰(2個小時),這次蒸不放任何佐料。大火蒸了兩個小時後,肉中的油大部分被蒸出來,將這些油倒出來,接著再蒸。第二次蒸要用文火(小火),還是不放任何佐料,這次需要蒸半個時辰(1個小時),到時間後再將蒸出的油倒掉。

  傳統的八大碗需要傳統的灶來完成。這種灶為長方形,頂頭是一口大鍋,為蒸碗所用,大鍋向後為一溜對稱的6個或8個小鍋(也叫後鍋),灶的頂端為煙囪。大鍋在蒸碗時,後面的小鍋用來燉素菜。

  蒸碗蒸了兩次並不算完,在吃之前將多種佐料熬成的湯加入每一個碗中,然後再上籠屜蒸一至兩個小時,這樣才能使肉碗具有特有的味道。素碗的素菜直接從鍋中盛到碗裡就行。熱氣騰騰的八大碗還未端上餐桌,香味已經飄入人的鼻孔。八大碗上桌之後,最令人嘴饞的要數那四碗肉,碗中的方塊肉肉皮為金黃色或紅褐色,皮下肥肉為玉白色,再下面的瘦肉為醬紅色,令人食慾大增。而用中肋肉做成的酥肉,則是一層肥肉一層瘦肉,玉白和醬紅相間,使人垂涎欲滴。碗中的肉,看似肥膩,吃起來卻沒有腥味,肥肉的柔滑入口即化,瘦肉的美味唇齒留香。素碗中的菜,也有蒸碗的特色,平時粗硬的海帶變得柔柔順順得像粉條,平時柔順的粉條變得滑滑溜溜地像涼粉,平時軟軟的豆腐變得懷揣高湯味道醇美,平時平平凡凡的蘿蔔白菜也變成人們的喜愛。

  正定八大碗的特點是葷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與饅頭、大米飯相搭配,吃起來滿口留香,嚥下去回味無窮。在正定一位姓宋的師傅做了幾十年的傳統八大碗,並將八大碗從民間的餐桌上搬到了酒店裡,還將八大碗由八樣開發到了十幾樣。他靠自己的功夫和技術,使他的宋記八大碗於20xx年入選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飯店的八大碗與玉米麵餅子、小米粥、玉米粥等粗糧相搭配,吃起來不僅可以體驗古人那樣大塊吃肉的瀟灑,享受大碗喝酒的痛快,還可以佐以粗糧,講究營養均衡和科學飲食。

石家莊正定導遊詞3

  正定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地處冀中平原,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百歲帝王趙佗、常勝將軍趙雲故里、范仲淹故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是河北省會石家莊的北大門。正定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眾多,文化積澱深厚,享有“古建築寶庫”的美譽。素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稱。正定旅遊景點主要有:正定古城牆南城門、中國十大著名寺院——隆興寺、三國名將趙子龍——趙雲廟、臨濟寺、澄靈塔、天寧寺、凌霄塔、現代影視基地——榮國府等。

  河北正定隆興寺(大佛寺)隆興寺,位於河北正定縣城東門裡街。隆興寺是中國現存時代較早、佈局較為完整的大型寺院,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宋初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敕命擴建,改名為龍興寺。清康熙、乾隆年間兩次增建,並改名為隆興寺,因寺內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銅鑄菩薩,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

  寺院佔地約5萬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佈局和建築保留了宋代的建築風格,主體建築都分佈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今存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御碑亭、大悲閣、彌陀殿等。隆興寺因為建立年代久遠,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一件當推龍藏寺碑,為隋開皇六年(586年)恆州刺史王孝?ト敖敝菽謔渴?萬餘人修建龍藏寺後所立,書法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法藝術的遺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學者康有為稱讚曰;“此六朝整合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石家莊正定導遊詞4

  正定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市舊城東北隅,東圍城路北段路西。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開元寺原佔地四十五畝,座北面南,氣勢宏偉。原寺門前有大型影壁一座,影壁上有滾龍團花、系彩色硫璃瓦拼砌而成,飛龍姿態雄健、造型優美,且暴出影壁數寸,活靈活現,頗有欲躍欲飛的神態。雕塑之細膩逼真,砌工之高超卓絕,均為北方所罕見。跨越雄偉的山門,便是頭殿,即彌勒佛殿。此殿除有造型獨特的偶像外,四壁皆字題剛勁的名人詩詞。相傳是鍾離權為拜訪該寺主持,有道高僧萬安而作。

  其詩云:“得道高僧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自言佳個連滄海,別是蓬萊第一峰”。另一詩云:“莫厭追歡笑語頻,尋思離亂好傷神,閒來屈指從頭數,見得清平有幾人”。鍾離權是否有其人無從考查,但借詩抒發當時人民的心聲卻是事實。

  二殿為毗盧殿,之後為三殿,即釋迦牟尼殿。該殿為硬山式建築,巍峨壯觀,結構精巧,殿前有四根石柱,門側東西兩面的四根石柱高達4.5米,柱圍2.5米,柱上皆游龍石雕,數條游龍石柱蟠蜷。龍體龍首突出石柱之外20至35公分。儼似真龍游躍騰舞,其龍姿之矯健雄壯及巧奪天工之雕刻藝術,除我國孔廟石柱外幾乎無與其匹。如此高超稀有之珍品,在“十年動亂”中幸被工人同志以泥土覆面而得儲存至今,否則早被破壞。三殿正門龍柱兩側均系石雕花,工藝之精巧、細膩令人歎為觀止。第四殿,是大雄寶殿,(又稱三世佛殿),此殿規模最大,風格別具,因年久失修,不少地方塌壞,在省、市政府的重視下,現已進行徹底翻修。

  開元寺為歷代名剎,唐開元年間初建時,名聲大噪,為我國北方香火鼎盛之最。五代時天竺(印度)高僧空本在後梁乾化年間(911年--915年)曾在這裡翻譯佛經,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元世祖忽必烈在邢建元帥府,安撫司等,忽必烈曾數幸開元寺,故寺建於唐而昌盛於元。明正德年間又重加修繕。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正如史料所云:“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堪稱我國北方的佛教中心。

  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高二米七○,下沿圍長七米二,鍾厚半尺,重達三萬多斤,堪稱稀世巨“金”。該鐘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日、月、人、獸、牛、魚等十二種圖案,與黃道十二宮相對應。另有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等八卦圖象。含乾坤渾圓之說。鐘壁還鑄有文字數百,清晰可辨,多記載鑄造、監製、資助人姓名或身份籍貫等。該鐘鑄成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曆史,雖歷經風雨剝蝕,因鑄造技術高超絕倫,鐵質火候純精,所以不但不顯氧化痕跡,並且棕紅色的鐘體四周仍然葷葷發亮“十年動亂”中曾遭搗砸,但只聞嗡嗡聲,不見鍾破損,由此足見古代我國鑄鐵術的高超。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現該鐘仍然完好如初存在達活泉公園內。

  寺西有唐代的尊勝陀羅尼經幢,雕刻精細。今為不多見的浮雕珍品。寺後原有寶塔一座,造型新穎,名曰“圓照塔”,現不存。

  該寺雖歷經破壞,但雄姿猶存,特別是名震遐邇的聲望一直銘刻在人們的心目中。1982年被列為省重點保護單位,90年代末期由邢臺市人民政府重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