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臺情感多種

登金陵鳳凰臺情感多種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時,用韻律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全詩原文是什麼?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情感一

  這首詩是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懷古抒情之作.金陵是六朝古都,有著繁榮的往昔.三國吳都的巍峨宮殿、晉代豪門的車水馬龍,作者登臺時彷彿歷歷在目,若隱若現,然而眼前已是今非昔比,只有蓬草離離,荒冢累累,金陵昔日輝煌已不再.作者的情緒並沒有止於感慨今昔對比,而是飽含著深切的憂國之思:金陵距長安兩千裡之遙,登臺而望,當然望而不見,然而望而不見並不是因為空間的遙遠,而是由於“浮雲”蔽日,奸臣當道.此篇可能作於李白天寶三年離開長安遊金陵之時.“浮雲”句暗指讒謗自己的奸相李林甫、太監高力士等人,如陸賈所謂“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新語》).這首詩透過寫登鳳凰臺的感受抒發詩人離京後理想難於實現的苦悶悲愁.

  這首詩以古代傳說起句,說明鳳凰臺之由來,一個“空”字為全篇定下了悲愴蒼涼的基調.中間四句寫眼前所見:頷聯是近景,表達昔日繁華不再的古今之感;頸聯寫遠景,“三山”對“二水”,“半落”對“中分”,“青天外”對“白鷺洲”,是經典的工對.尾聯透出深切的憂國情懷,點明瞭全詩的主題.整體來看,本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將懷古和自嗟融合在一起,寄託了作者深切的`憂國之思.

  情感二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

  詩雖屬詠古蹟,然而字裡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點明瞭鳳去臺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臺”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詩的宏偉。

  情感三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而創作的懷古抒情之作。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顯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遊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凰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又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註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景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