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無錫秦觀墓園 蘇門四學士之一

尋訪無錫秦觀墓園 蘇門四學士之一

  引導語: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些關於詩人秦觀的墓園資訊吧,也許大家會知道更多關於秦觀的知識。

  秦觀,字少遊,號淮海,江蘇高郵人。北宋中後期著名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晃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熙寧十一年(1078年)作《黃樓賦》,蘇軾贊他“有屈、宋之才”。元豐七年(1084年)秦觀自編詩文集十卷後,蘇軾為之作序並向王安石推薦,王安石稱他“有鮑、謝清新之致”。因秦觀屢得名師指點,又常與同道切磋,兼之天賦才情,所以他的文學成就燦然可觀。秦觀於元豐八年(1085年)考中進士,初為定海主簿、 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引薦為太學博士,後遷秘書省下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

  前不久在遊覽無錫惠山“寄暢園”時瞭解到,該園為秦觀後裔秦金所建立。秦金在明朝正德、嘉靖年間先後任過兵部、禮部、戶部、工部尚書。另外,還了解到秦邦憲(博古)也是秦觀的後裔。後來還發現秦觀墓建在惠山南麓。於是,8月29日在看過榮德生墓之後,便向公園工作人員打聽秦觀墓的確切位置。他們指著“太湖花卉園”東側的惠山二茅峰說,秦觀墓就在那座山的半山腰上。

    奇特建築

穿過南北向的錢榮路,沿著山腳向北行走了1公里左右,便看到公路東側有一片很大的.停車場,場上有幢坐南朝北的建築。看得出這是上山遊覽的入口。仔細看,那幢建築東側有座小平橋,過平橋就是上山的盤山道,於是驅車向山上開去。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道向山上開了一段路,便看到了指路牌上標有秦觀墓的前進方向。盤山路上非常幽靜,遊人也很少,滿目都是蒼翠欲滴的樹木。快到二茅峰時,路邊出現了一座花崗岩石坊,坊額上刻著“秦觀墓”三字,朝路一側的柱聯是“東南淮海;國士無雙”。秦觀字淮海,無錫地處東南,故黃庭堅在詩中稱其“東南淮海,國士無雙”。

  石坊朝南一側還有一副柱聯,刻的是“記得踵三隱;巖柯相與鄰”。這裡的“踵”是追隨的意思。“三隱”是指南朝周續之、劉遺民、陶淵明皆不應朝廷徵命,隱入廬山,號“潯陽三隱”。唐代詩人宋之問《遊稱心寺》詩云:“釋事懷三隱,清襟謁四禪。” 另外,陶淵明詩有“託體同山柯”之句。這副柱聯是說秦觀生前士途坎坷,常有歸隱山林之心。死後安葬在惠山之麓,與巖柯為鄰,算是最佳歸宿。

  牌坊  

石坊旁邊立有一塊介紹秦觀墓的石碑,看了上面刻的文字,才知秦觀去世後靈柩先是停放在其故鄉蘇北高郵。南宋紹興初年,其子秦湛任常州府通判(宋初,為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宋太祖創設“通判”一職。通判官為從八品,輔佐四品知府,但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知府釋出的命令須經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時將其靈柩從高郵移來無錫惠山,與妻子徐氏合葬惠山南坡。

  對於這段歷史是頗費猜測的。秦觀一生士途不順,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六年間幾次被貶謫。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親政,政局瞬變,蘇軾等“舊黨”被貶出京。秦觀先被貶為杭州通判,因御史劉拯告他重修《神宗實錄》時隨意增損,詆譭先帝。因而在前往杭州途中又被貶至處州(今浙江麗水市)任監酒稅。到了處州,秦觀學佛以遣愁悶,常與僧人談佛聊禪,併為僧人抄寫經文。此舉又遭小人誣陷,狀告秦觀私撰佛書。

  《宋史·文苑傳》載:“使者承風望指,伺候過失,既而無所得。則以謁告寫佛書為罪,削秩徙郴州(在湖南)”。削秩是將所有的官職及封號除掉,是宋朝對士大夫最嚴重的懲罰。秦觀方至郴州又移至橫州(今廣西橫縣)編管,元符元年(1098年)又移遷雷州(廣西雷州半島)編管。眼看離京城越來越遠,歸鄉無期,秦觀自賦輓詞,道盡心中悽苦。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局逆變,遷臣多被召回。秦觀被複命宣德郎,放還橫州。當年五月行至藤州(今廣西藤縣),出遊光華亭,索水欲飲,水至,笑視而卒。

  秦龍圖墓

  可見,秦觀去世是在元符三年(1100年),而南宋紹興元年為公元1131年,離秦觀去世已有31年。這時秦觀靈柩肯定已經入葬。按民間習俗,入葬靈柩是不會輕易移動的。而惠山的秦觀墓是與其夫人徐氏的合葬墓。我想,徐氏肯定比秦觀年輕,且秦湛為徐氏所生。徐氏晚年隨秦湛來常州生活。徐氏去世後,秦湛便決定將秦觀靈柩移至無錫惠山與徐氏合葬,這樣做法也合禮數。據無錫《秦氏族譜》記載,秦湛子孫聚居在無錫與常州接壤的胡埭鎮,離惠山不遠。以上猜測純屬個人臆想,有待史家考證。

  秦觀墓還在石坊下方。穿過石坊,順著黃石砌成的臺階向下步行,下面是一條佈滿青苔的小道,兩側是茂密的香樟林。到了下面,方知秦觀墓正在修建一座花崗岩碑亭。亭中一塊石碑已經刻好,正面刻的是“建炎四年誥”,建炎是南宋高宗趙構的年號。誥,是皇帝釋出的命令。建炎四年是公元1131年。

  碑亭後側是一圈用黃石砌築的墓牆,不大的墓地上砌有五級花崗岩臺階,臺階之後是一座用亂石壘築的墳堆,墳前立有一塊青石墓碑,上刻“秦龍圖墓”。據在公路邊看到的石碑上的介紹,這塊墓碑刻於清朝嘉慶年間。墓前一張石祭桌,一隻石香爐。墳堆左側有一口2米直徑的小水潭,旁邊石壁上刻有“圑瓢泉”三字。墓園圍牆前側立有幾塊花崗岩石碑,上面刻有秦觀詩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