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家見聞散文

春節回家見聞散文

  一、變化中的家鄉

  農曆臘月二十一,我從吉林回海南老家過年。時隔幾年,再一次踏上家鄉的土地,內心非常的激動同時,也想看一看,在過去的一年當中,我的家鄉到底有了那些不一樣的變化。

  弟弟一大早就來車站接我,並開車一路從三亞往家裡趕。

  我的老家在樂東黎族自治縣的佛羅鎮青山村。這個靠近大海的鄉鎮,距離三亞市區八十公里。它承載著我十幾年的青春歲月,我的初中就在鎮上的佛羅中學就讀。

  我們的車子是從金雞嶺下高速,走國道G225往佛羅鎮的方向走去。才剛剛走上國道,我就被道路兩旁的人行道驚訝了一番。原先沙土雜草叢生的人行道,變成了水泥路面,每隔幾米還種上風景樹,路邊還修起了護欄。路面乾淨整潔,堪比城市的環境。

  據弟弟介紹說,路面那麼幹淨,是因為每天都有環衛工人打掃。現在各村都成立了環衛工人隊伍,環衛工人的工資由村委會負責發放,這些錢主要由村裡每戶人家每年固定繳納點費用,大部分是政府補貼。各村各自負責自己村莊及國道路段的道路衛生,垃圾集中收集運送到垃圾場進行處理。

  我想這種變化,是值得稱讚的。政府打造生態旅遊示範區的作為,加上村民們衛生意識的不斷增強,造就了農村環境不斷美化的局面,令人欣喜。

  一路走過去,汽車快進入佛羅鎮和青山村的時候,映入眼眶的是一排排各式各樣的商鋪。其中有傢俱城、瓷磚超市、農副產品商店、五金商店、菸酒行、化肥農藥商店等等。如果說在鎮上看到這些店鋪,並不稀奇。但在農村,在一輩子面向黃土背朝天農民潛意識裡,經商對於他們來說,跟痴人說夢話一般不可思議。而如今擺在我面前的,確實是由他們一手搭建起來的另外一條謀生的道路,不得不令人信服。

  對於這樣的一種改變,所帶來的思想上的變革,將是巨大的。兒時那些熟悉的叔叔阿姨,在我小的時候,他們還過著田間地頭、滿臉泥土的苦日子。現今他們緊跟時代的步伐,貼近生活的實際,從當前人們需要的實際出發,經營起人們急需的各型別產品,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生活環境變乾淨了,人的謀生之路寬了,已經不再是當年只伺候那一畝三分地的純農民。我想用一句話來形容我家鄉的人們,那就是“有土地的新時代居民”。

  說到居民,在我回家的一路上,我都在觀察村裡的房子。所謂安居樂業,講了樂業了,沒有安居也是不行的。沿著村裡的主幹道,一路走過去,讓我感到新意的,除了那些久不久就會遇到的新垃圾桶,我想便是道路兩旁逐漸增多的小洋樓。其實說是小洋樓,那時八十年代的稱呼了。按現在的樓房設計,要稱做小別墅,或者稱之為富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小別墅。

  每棟小別墅的前面,都有個小院子,裡面或多或少都種上幾棵果樹。有些人家還鋪上了草坪。這樣的房子佔據村裡房屋的70%,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

  回想起兒時,村子的模樣。除了瓦房,就是泥沙路和到處都有的牛棚。每天走在路上,灰塵漫天飛,居住環境差不說,路上遇上牛糞是常有的事情。現如今,瓦房、沙土路、牛棚都消失了,一個贊新、乾淨整潔、規劃有序的新村莊巍然屹立。這種來自視覺上的變化,以及人們思想上的進步,讓人如臨一個新的`境界一般耳目一新。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邊看一邊想,是什麼造就或引領了這種變化?這個疑問在我內心不由自主的產生,無形之中也就有一股力量,迫使我隨後在家的日子裡,不斷去打探、去觀察、去深究這個自己內心的謎底。

  我回家以後,在縣城工作的叔叔也回家過春節。我與他聊起這些年村裡的變化,他說“縣裡按照國家建設生態旅遊省的要求,積極推行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無公害反季節生態農業產業鏈,由此帶來的變化有目共睹。為此,縣委書記今年還被評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其實叔叔所說的是政策上的引領和支援。這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導火線。它點燃了家鄉人對新生活的無限追求。

  一個有作為的縣政府,加上一系列利民、惠民的政策,持之以恆的鋪展開來,必定會帶來人們思想上的新認識和新改變。如果說人的思想觀念不變,無論你如何去引導,都沒有辦法讓他前進一步。

  在與父親的聊天中,得知這些年村民的思想進步,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的形成需要一段過程。那麼這段過程就是人們不斷走出去、不斷努力、不斷獲得實惠的積累過程。人們剛開始總是在觀望和徘徊。到底要不要去開店,如何去開,開些什麼店鋪,這些疑問一直停留在他們腦海中。

  有了疑問,就要去解答。人們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琢磨,種植瓜果需要種子,需要有機肥,需要一些列灌溉裝置,以及搭建瓜棚需要的材料等等。建造房子需要水泥、生態磚、瓷磚、傢俱等等。那麼這些東西均需要從外地購進,為啥麼不自己開店經營呢?

  在隨後的外出考察學習後,人們邁出了經商的一步。這一步一旦邁出,就意味著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的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當一些新的思想能不斷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那麼人們的新觀念就會在與舊觀念的鬥爭中勝出。只要敢於突破思想上的瓶頸,敢於去努力、去拼搏,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二、不變的年俗

  家裡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五就已經開始準備,從這天開始就將家裡的被子拿出來洗乾淨曬乾。家家戶戶都是如此。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也就意味著年就要到了。

  曬完被子以後,臘月二十八就得開始製作年糕,用海南話說叫(buǒ)。

  說起年糕的製作,還真有點像包包子,但很具有海南的地方特色。先將糯米浸泡一兩個小時,然後撈出來把水晾乾,再拿去粉碎成糯米粉,最後還得將糯米粉晾乾。

  年糕餡的製作也很特殊,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將新鮮的椰子肉切成細絲,讓抄成微黃,然後拌紅糖或白糖,一般紅糖居多。其二是將花生炒成微糊狀,然後碾碎成小顆粒,再拌糖,紅糖或白糖均可。

  餡準備好後,就可以製作年糕了。將糯米粉用涼開水攪拌和成麵糰,然後像包包子一樣,將餡包進去搓成圓圓的樣子,放在特製的年糕盤裡,再挪進鍋裡蒸一個小時就可出鍋了。按照習俗,蒸出的年糕要先放在祭祖的八仙桌上,點上香火,待一炷香燒完,才能取出來吃。

  吃了年糕,臘月二十九就得打掃房間衛生了。除了客廳以外,其他房間的衛生必須得清理乾淨。舊的物件,沒有用的都得丟掉。將房間清掃得煥然一新。而到這一天,外出工作生活的人,也都回家裡來了。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農曆春節一大家族的團圓團聚必不可少。

  年前的衛生清理,有兩處地方是要等到年三十才能打掃,那就是客廳和貼在門外的對聯。多年以來,家鄉人一直保留著年三十清理客廳和對聯的習俗。因為客廳裡供奉著祖先的牌位,不能隨便亂動,動了就是對祖先的大不敬。只有年三十一大早上過香,祭拜過祖先,才能挪動並清理牌位和桌椅。至於對聯的話,家鄉人一直保留著全年有紅對聯的習俗,意味著全年都紅紅火火,直到年三十準備貼新對聯時,舊對聯才能清理乾淨。

  家裡的團圓飯從年三十下午兩點鐘就開始準備,這個時候家裡的全部衛生也都清理完成。年夜飯的菜品,會有一隻白斬雞或鴨,一道蘑菇紅棗粉絲湯,一條海魚,兩道道炒菜。在這些菜品當中,那道白斬雞鴨是一直不變的。這道菜來源於粵菜體系。因為老家這邊有祭祀祖先的傳統,祭祀祖先必須用整隻的雞鴨,以示對祖先的尊重,祭祀完後才能吃,所以幾十年來一直保留這個傳統。

  年三十傍晚吃過團圓飯,休息一會就開始貼對聯了。而貼對聯的同時,父母親又開始準備明天的飯菜。按照風俗,大年初一是不能殺生,所以明天祭祀祖先的雞鴨必須今晚處理完畢。每年這個時候,都是男的貼對聯,女的處理雞鴨,合理分工。

  對聯貼完後,就得燃放鞭炮和煙花。在此之前,貼完的對聯要核對好,不能出差錯,也不能有遺漏。只有全部核對完畢,準備妥當,才開始燃放鞭炮和煙花,一旦燃放鞭炮過來,就預示著新年就開始了,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了。

  各自洗刷完畢,大家就圍在一起吃糖果看春晚,等待新年的到來,這個習慣多年來一直保持著。

  快到十二點的時候,母親就會往八仙桌上擺上各式各樣的果品,父親就會點上香火蠟燭,我們也就將鞭炮和煙花拿到門口,等十二點的鐘聲敲響,便一同燃放起來。每年的這個時候,是最令人開心的時刻,萬家鞭炮齊鳴,煙花漫天齊射,新的一年就在這熱鬧的響聲中開啟。

  年初一吃過飯後,母親會給所有的兒女發紅包,完了就得開始去本家拜年。所謂本家就是同姓的親戚家,比如爺爺奶奶家、叔叔家等等。拜年時,有個習俗,就是每去到一家,得先燃放一個鞭炮完後才能進去。說過吉利話後,長輩就開始給未婚未參加工作的人發紅包,未婚已經參加工作的就不能領,但未婚已經參加工作的不用發紅包,這也是習俗。拜年當然少不了吃喝,聊聊過去一年的事情。

  年初二吃過飯後,就得去外家拜年,外家是指外婆家。過程與在本家一樣,從我懂事時起一直這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年初三的晚上就可以看瓊劇了。村裡每年年初三就會邀請海口瓊劇團來村裡演出,一直到初四晚結束。海南的瓊劇是以海南話為戲曲語言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備受海南人民的喜愛。

  初三以後,人們就可以上街買菜,外出幹農活。當然,一直到過了正月十五,年才算過完,所以在此期間,一切的言語和行位,都不得“出格”。

  跟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年初七是“人日”。這一天得祭拜祖先,燃放鞭炮,以慶祝這個新舊交替的時刻。

  其實說到年味,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是同樣的年,不變的年俗,但感覺自己對年的期盼越來越不同。小時候盼望過年,是因為有壓歲錢。而現在對年的期盼,就變成了期盼家人團聚,家人和睦共處。

  多年來,過年的習俗一直沒有變化。我們這個民族自古就有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優良品德,那些一直以來未曾改變的年俗,是我們內心深處的精神寄託,也是凝聚我們所有親情的最大磁場。

  每一年回家,總是在變與不變的交錯中感受家鄉的進步與輝煌,無不令人歡欣鼓舞。我想這份特殊的情感,會一直陪伴著我並激勵著我不斷前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