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粘豆包散文隨筆

家鄉的粘豆包散文隨筆

  我的家鄉在東北遼寧朝陽的朱力科鎮,那是個群山環繞,層層梯田一眼望不到邊際的山村小鎮。清澈的溪水日夜奔息,養育了一代又一代遼西人。每年秋收過後,天氣漸寒,冬天的腳步臨近了,農戶家家都有大把時間,泡黃米,煮芸豆,準備過冬吃的食物,黃米麵粘豆包。

  這種習俗從哪個年代開始,流傳了多久?我不知道。但在家鄉蒸粘豆包是一年中的大事,它意味著年就要到了。在以粗糧為主的農村,平時少見油葷,貧困的日子人們掰著手指頭盼過年,隆重的節日裡,有新衣穿,有鞭炮放,飯桌上還有熱乎乎黃燦燦抗餓的美食粘豆包,人人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從我記事時起,就喜歡吃這種東西,口感滑潤,特別是蘸上白糖,吃完一個又一個,直到肚子撐得鼓鼓的。

  小的時候我家裡人口多,細糧緊缺,一進臘月,父母就開始蒸粘豆包了。從開始到結束大約需要忙碌三四天的時間,蒸好的粘豆包會裝滿兩口大缸,放在院子旮旯處凍上,隨吃隨取。北方冬季寒冷多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儲存起來非常方便,等到春暖花開,也就吃沒了。母親每次取粘豆包時,我都會緊緊地跟在她的身後手裡端著個小盆兒,看著一個個黃燦燦的粘豆包,口水會不由自主地從嘴角流出。

  母親做的粘豆包如小皮球般大,豆餡里加入了白砂糖,香甜可口,咬一口粘而不膩。每當家裡來了親友,品嚐後無不稱讚。由於製作方法不同,每一家做出的粘豆包口味也不一樣,母親說這與麵粉發酵時間長短有很大關係,面發時間長了,略帶酸味兒,時間短了吃起來會發硬。母親這方面掌控得十分好,蒸出的粘豆包不酸不硬,讓街坊鄰居們羨慕,常常前來問詢探討,母親也一一指點,毫不保留。

  其實做豆包的過程很複雜,首先要把黃米用水淘洗乾淨,濾去雜質,父親做這道程式很有耐心,往往要淘洗三遍,再用清水浸泡半日,最後撈進竹簍裡滲出多餘的水份,第二天一早拿到磨坊裡碾成麵粉,剛剛加工出來的黃米麵熱乎乎的,袋子上冒出一團團熱氣。父親把它倒在一個大盆裡,母親燒水準備燙麵,面和好後蓋好面盆,蒙上棉被等待發酵。我常常守在旁邊,把手伸進被子裡取暖,偶爾也會掀開蓋簾偷偷看一下,母親見了,笑著說:“傻孩子,快蓋好,透風的話面寶寶就不發了。”

  發麵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不懂這些,不停地追問母親面寶寶啥時候會發,一次、兩次,大概母親被我問煩了,就會找出一塊糖打發我出去玩兒。

  童年,我幾乎沒有玩伴,只有隔壁的小姐姐與我年齡相仿。小姐姐長我一歲,心靈手巧,那個時候都能幫父母幹家務活了,每每聽到母親誇她,我心裡就不得勁,母親從來沒誇過我,也許心存忌妒吧,很長時間我都不找小姐姐玩,到了夏天實在無聊了,我才會找小姐姐做遊戲,學著父母的樣子,用泥當面做“粘豆包”,我們捋來新鮮樹葉做餡兒,一個個泥球便在四隻小手心裡揉搓出來,只一箇中午,陽光就曬乾了水分,院子裡留下一堆圓球。也許童年的歲月啟發了小姐姐,長大後小姐姐居然和粘豆包結下了不解之緣,把家鄉的粘豆包推向市場,做起了經銷粘豆包的生意。

  說起小姐姐,母親有很多話題,好像自家閨女一樣目中充滿了關愛。小姐姐出嫁後,夫家的日子並不富裕,公爹公婆身體不好,全家生活的重擔落在她柔弱的肩上,有了小孩後,日子更加拮据,二十幾歲的年紀,蒼老得像三十歲的女人。小姐姐跑過保險,賣過蔬菜,偶然機會把家中豆包拿到市場,沒想到特別受歡迎,初嘗甜頭,小姐姐看到商機,開始用心鑽研,粘豆包不再是以前用來填飽肚子的東西了,有不同的口味才能適應不同的人群。小姐姐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江米麵的.,黃米麵的,豆餡里加入了大紅棗,家鄉朝陽的大紅棗那叫一個甜呀!吃過的人都成了回頭客,獨有的清香風靡了小鎮,家鄉的粘豆包飛出了縣城,人們除了自己品嚐,還成了饋贈親友的禮物,鄉村粘豆包的名聲漸漸叫響了,小姐姐又推出了精美套餐系列,漂亮的包裝盒上,綠油油的稻穀托出一盤金黃色的豆包,象徵家鄉的粘豆包將走向全國,走向更遙遠的地方。

  小姐姐用智慧和雙手擺脫了貧窮,成了小鎮上的豆包狀元,在她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這個行業,經過不斷探索,古老的民俗正被新一代年輕人繼承和發揚。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飲食文化,注重人體微量元素的攝取,而家鄉的黃米富含多種礦物質,營養價值極高,同時它具有通熱潤肺,養陰補虛等功效,這些都是其他糧食作物無法比擬的,北方土壤中性,日照充足,家鄉的黃米好吃,遠近聞名。

  粘豆包,黃燦燦,滾瓜溜圓香氣盈,娃娃搶,妞妞爭,個個吃得水靈靈……一首民謠在耳畔迴響著,我彷彿回到了童年歲月,坐在奶奶懷裡朦朦朧朧進入了夢鄉。印象中奶奶做的飯菜好吃,蒸的粘豆包也小巧玲瓏,如酒盅般大小,奶奶在廚房切菜的聲音特別悅耳,叮叮噹噹,案板上便堆滿了又細又勻的菜絲,連媽媽都自嘆不如。奶奶個子高,模樣俊俏,比爺爺高出一截,也不知道當年爺爺用什麼手段把奶奶娶到手的。我問爺爺,爺爺不說;去問奶奶,奶奶笑而不答,直到有一天舅爺(奶奶的弟弟)來家,我纏著他問起當年爺爺奶奶的事兒,舅爺笑了,他說當年奶奶第一次見到爺爺時,並沒有看上眼。爺爺個頭不足一米七,長相不驚人,與奶奶站在一起不般配,奶奶很猶豫,在兩家父母不斷攛掇下,經過一段時間瞭解,發現爺爺正直,人品不錯,更主要的是看到院子裡那兩口大缸,裡面似乎有取之不盡的粘豆包,這讓奶奶怦然心動。要知道在缺吃少穿的年代,這無疑拴牢了奶奶的心,婚事便定了下來。如今我家這兩口老式大缸依然靜靜擺在院子裡,我忽然有個想法,今年叫父親多種些黍谷,用收穫的黃米蒸滿那兩口大缸粘豆包,我在缸前等待著,等待捕捉屬於我的那份愛。

  歲月悠悠,沉澱了多少往事,家鄉的粘豆包深深留在記憶裡。若干年後,我也會接過父親手中的田地,辛勤勞作,在冬季到來時,像母親那樣蒸出一鍋鍋香甜可口的粘豆包,然後裝滿院子裡那兩口大缸,身旁有個漂亮的女孩伏在我的肩頭開心的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