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景點講解題二:長陵

明十三陵景點講解題二:長陵

  (今日十三陵)

  1992年,在“北京旅遊世界之最”的評定中,專家學者對十三陵的判定語為“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xx年7月,明十三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充套件專案。《世界遺產名錄》對它的評價如下:“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的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了500餘年的世界觀和權力觀。”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個陵是長陵,從永樂七年(公元1409)動工興建,到永樂十一年(公元l413)玄宮告成。長陵位於天壽山豐峰南面,它是永樂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生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建文元年(1399)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20)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樂。其較突出的歷史功績有:主持編撰《永樂大典》和派遣鄭和下西洋。中國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古蹟中,有4項是朱棣開創奠基的,他們是北京故宮,北京天壇,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當山道教古建築群。皇后徐氏,是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的長女。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首先被葬入長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長陵是明十三陵中規模宏大,營建時間最長,儲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長陵佈局:長陵祾恩殿)

  長陵陵園平面佈局為“前方後圓”形制。“前方”,是三進深院落:第一深進院落大門為陵門,單簷歇山頂宮門式建築,門內明朝時東建有神廚,西建有神庫,神廚前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於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進深院落大門為祾恩門,單簷歇山頂。門內即祾恩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廡殿頂。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祾”是“祭而受福”,“恩”是“罔極之恩”的意思。長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儲存完整的祾恩殿。殿內有60根金絲楠木柱,當中4根柱的直徑在l米以上,是我國儲存最好的楠木大殿,十分珍貴;第三進深院落大門為欞星門,門內有兩柱牌樓門和石几筵。“後圓”即指永樂帝的陵墓,它由寶城,寶山,方城,明樓組成。寶城狀如圓形城堡,寶城圍起來的土山]寶山,寶山下為玄宮。寶城正前方建方城,方城之上為重簷歇山頂明樓。明樓是每座陵墓的標誌,也是每座陵墓中軸線上的最高建築。原碑刻著朱棣原來的廟號“太宗”,後來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改太宗為成祖,但沒能換石碑,只是用木雕鑲在成祖的石碑上。明樓內立“聖號碑”碑首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7個字。

  長陵陵園還轄有東,西井。東井在德陵饅頭山的南面,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內葬有被賜死的殉葬宮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