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失敗:給天下開錯了藥方

王安石變法失敗:給天下開錯了藥方

  【摘要】“新法”的另一後果,是朝廷為守舊還是革新陷入了無休止的朋黨之爭,改革派與反改革派之間勢同水火。朝政混亂加劇了北宋滅亡,王安石及其“新法”便成了罪魁禍首。

  中國古代的變法者,大多沒什麼好下場。北宋王安石,便是其中之一。在文學上,他的才華毋庸置疑: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雅麗精絕、意境高妙。但是,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後世對他卻褒貶不一。讚賞他的人,視他為賢明宰相,“一代聖人”;反對他的人,則稱他是“元兇極惡”,視他為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有人託蘇軾父親蘇之名《辨姦論》,稱他經月不洗臉、不換衣,生活習慣差,做事不近人情;也有人《王安石洗冤錄》,埋頭考證史籍,發願要洗清千百年來潑在王安石身上的汙水。

  常言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但是,關於王安石的譭譽是非,似乎凝固在了歷史的迷霧中。

  因一句話沒當上狀元

  王安石是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人。父親進士出身,只在江南做過幾任知縣、知州,但所到之處,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王安石從小生活在父親身邊,受其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自己當時年紀小,不清楚父親的為政事蹟,但記得他的教誨,父親希望“大潤澤於天下”,就是要為全天下人謀福祉,如果有一個老百姓生活不幸福,為官者都應該覺得羞愧。

  1035年,廣南出現戰亂,西北党項人趙元昊也背叛大宋,訊息傳來,朝野震動。王安石寫下了他現存最早的詩作《閒居遣興》。他在詩中寫道:“誰將天下安危事,一把詩書子細論?”詩中以天下安危為己任,充滿了對時局的關切。而這時的王安石,年僅15歲。

  轉過年來,父親調任江寧(今南京)通判,16歲的王安石也隨父到江寧。在那裡,他猛然感到光陰易逝,“男兒少壯不樹立,挾此窮老將安歸”少壯時如果不選定前進的方向,那麼到老必將無所成就。於是,他辭謝一切世俗應酬,埋頭讀書,以古代聖賢自期。

  有道是“十年寒窗”,王安石只用了5年,就順利考中進士。不過,此中也有一段插曲。考官將前十名考生的試卷呈送當時的.皇帝仁宗,排名順序本來是:王安石第一,王第二,韓絳第三。但是,王安石考卷中有“孺子其朋”一語,惹惱了仁宗皇帝。“孺子其朋”,出自《尚書·洛誥》,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譯為現代漢語就是:“你這年輕的小孩啊,今後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樣融洽相處。”這本是周公輔周成王時的勸誡口吻,宋仁宗當時年過30,皇帝都當了快20年,卻被王安石一個毛頭小子比作小孩,自然滿心不高興,他說:“這個考生犯了忌諱,不可以當第一。”結果,原本可以成為狀元的王安石被降為第四。

  寧願做地方官

  王安石中了進士之後,有長達16年的時間,輾轉江南各地擔任地方官職。他不是沒有機會留京任職,做舒舒服服的清閒京官。按照當時不成文的規定,凡在進士考試時取得了較高名次的人,在外省任職期滿後,就可以進呈著述,申請京中“館職”,即史館、集賢院、秘書省等館閣內的職位。入職館閣,也是躋身高階官員的一條捷徑。所以,一般符合條件計程車大夫,幾乎都循例而為。但是,王安石從未提出過類似申請。

  任舒州(位於今安境內)通判時,王安石曾兩次接到讓他入京的詔命,他都以“家貧口眾,難住京師”為由,要求繼續在地方留任。舒州任滿之後,朝廷再次召他赴京,他實在沒有理由了,只好先後擔任集賢校理(職責是在集賢院中收藏校勘典籍)、群牧判官(職責是指導檢查全國各地的養馬場、養馬監)。

  在京中任職的兩年,王安石並不安心,請求外任達10多次。其中原因,當然不是因為“家貧口眾”,而是希望像他父親那樣,做一些“大潤澤”於百姓蒼生的實事、好事。王安石認為做地方官才真正有機會踐行造福百姓的理想。他在詩中寫道:“想看發禿無歸計,一夢東南即自羞。”在京中無所事事的他,做夢都掛念著自己曾經留下足跡的江南,為沒法回去而羞愧。兩年後,他終於請得外任,相繼擔任常州知州、提點江南東路刑獄等職。

  1058年10月,王安石在地方接到調任三司度支判官(相當於今財政部官員)的詔令。他既不願回京,又認為這一職務非自己所長,便上書當時的宰相富弼,希望朝廷能夠讓他繼續在地方上做點實事。然而,北宋對各級官員的任用大都是循例照章辦事,王安石等待多日,毫無結果,只得前往京城赴任。

  正是在三司度支判官任上,王安石向仁宗皇帝遞呈了他著名的萬言《言事書》。主要談及吏治問題,即人才培養、選拔、考核的問題,他希望透過人才培養,改造整個官僚體制。王安石讀書、治學、做官,一直都抱著經世致用的目的。他做過10多年的地方官,對民眾生活、行政機構的各種弊端都有所瞭解,對於如何整治這些弊端,也有自己的看法。這篇《言事書》便是多年來的深刻總結。但這樣一份懇切的萬言書,並未引起朝廷的重視。

  大約與此同時,王安石寫下了他最負盛名的詩作之一,即《明妃曲》二首。這是一首詠史詩,以昭君出塞為題。很多詩人都曾寫過這個題材,但大多是哀嘆王昭君失身胡虜、遠離家鄉的悲苦。王安石的《明妃曲》卻是案文章,對慣常的主題做了顛覆性的處理。

  在第一首詩中,他寫道:“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據說,王昭君剛入宮時,宮中的畫師毛延壽曾為眾女畫像。因為王昭君沒有像別人那樣賄賂,毛延壽便將王昭君畫醜了。等昭君出塞,漢元帝一看她的美貌,心裡悔恨,責怪毛延壽所畫不實,便殺了他。在王安石看來,王昭君的美貌是畫筆無法呈現的,漢元帝處死毛延壽實在是冤枉了他。接下來的幾句,王安石以昭君家人的口吻,安慰身處塞外的王昭君說:“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阿嬌是漢武帝的皇后,失寵後被幽禁在長門宮內,度過了寂寥悲苦的一生。王安石的意思是,失去寵愛的阿嬌,即使繼續留在宮中,也和遠嫁蠻荒的王昭君一樣可憐。這裡,王安石似乎也寄託了自己的政治深意:如果皇帝不聽從臣子的建議,即便身處朝堂,也無異於被貶逐他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