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錢穆:“愛國素不後於人”閱讀答案

大師錢穆:“愛國素不後於人”閱讀答案

  錢穆的思想便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他的確是變了,他似乎從“靜態”的書生變為了“動態”的學者。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大師錢穆:“愛國素不後於人”閱讀答案,更多熱點雜文閱讀歡迎訪問(www.ruiwen.com/wenxue)。

  大師錢穆:“愛國素不後於人”

  陳虹

  學生們曾這樣描述錢穆:“一副金屬細邊眼鏡,和那種自然而然的和藹,使人想到‘溫文’兩個字,再配以那件常穿的灰布長衫,這風度無限地雍容瀟灑。”

  錢穆的一生,可用兩句話概括:地地道道的書生,心靜如水的學者。他除了教書便是寫書。他這一生從未步入過政壇,也從未加入過政黨。但他卻對自己的老師呂思勉說過這樣的話:“學生自讀書懂事以來,就深知要愛國愛民族,愛國素不後於人。”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之前,錢穆是北京大學歷史系的教授,他開的一系列課程,深受學生們的歡迎。然而戰爭卻殘酷地破壞了這一切,故都北平不僅放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也放不下教授們精心鑽研學術的書桌了。戰爭使他失去了這一切——熟悉的教室、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氛圍、熟悉的令他“其樂無比”的心情。

  後來,輾轉顛簸到了昆明,錢穆終於又回到了他所熟悉的講臺——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他不辭辛勞地四處奔波,四處授課,目的只有一個——“自念萬里逃生,無所靖獻,復為諸生講國史,倍增感慨。”

  他上課時,學生、教師以及社會上有志於史的人們,皆來聽講,以致教室雖甚寬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一張兩人並用的課桌,總是三個人擠著坐。椅子坐滿了,許多人便席地而坐……錢穆的課為什麼能夠獲得如此的歡迎?——就連他自己也忍不住寫道:餘須從學生課桌上踏桌而過,始得上講臺。”這除了他一貫具有的誨人不倦的態度、一絲不苟的精神外,更重要的便是他那“愛國素不後於人”的激情深深地感動了臺下的莘莘學子。

  戰前,錢穆於學術上的成果已非同小可了——《論語要略》孟子要略》先秦諸子系年》……無一不在學術界引起強烈的.反響。然而,殘酷的戰爭同樣毀掉了這一切——安靜的書齋、從容的研究,代之而來的是轟炸、逃難、貧病、不安……然而,錢穆並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就在他“既苦書籍之未備,又恨精神之不屬”的情況下,一部令世人刮目的《國史大綱》殺青了!

  誦甘是當年武漢大學的學生,他曾慨嘆:“讀了先生這部書,得以重新認識自己祖先所創造的歷史文化價值之所在,一下豁然開朗的時候,其精神之感奮、激昂,又將為何如?所以,此書之出版,真是適逢其時;它對鼓舞愛國精神,提高抗戰信念,是有所貢獻的。”此話不虛,而錢穆的目的也正在於此。他在該書的引論中這樣寫道:“欲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深厚之認識。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真實之瞭解。”據說,當年該書問世之後,在淪陷區的北平,竟有人整本地抄錄,且言:“讀此書倍增國家民族之感。”

  進入耄耋之年,錢穆在回憶自己的一生時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餘昔在北平,日常杜門,除講堂外,師生甚少接觸。除西安事變一次以外,凡屬時局國事之種種集會與講演,餘皆謝不往。每唸書生報國,當不負一己之才性與能力,應自定取捨,力避紛擾。但自抗戰軍興,餘對時局國事亦屢有論評,刊載於報章雜誌。學生亦遂不以世外人視餘。”

  由“世外人”變成了“世內人”,這正是錢穆於戰爭之中發生的最大變化。尤其是自1941年起,他開始大量地為《思想與時代》雜誌撰稿,先後達數十篇之多。為表示自己的態度,並鼓勵學生們奔赴前線,錢穆寫下了長及萬言的《知識青年從軍的歷史先例》,發表在《大公報》上。

  “我們很盼望在此知識青年從軍的大潮流裡,再出幾個楚霸王與霍驃姚,或是再來幾個周公瑾與諸葛孔明,或是再有幾個李英公(李勣)與李衛公(李靖),或是再有幾個嶽武穆與王文成。此乃國家民族前途禍福所繫,全國知識青年其速奮起。”

  史學家的筆下仍然是歷史,愛國者的筆下仍然是抗敵救國。但是這樣的文章已經很難讓人相信是出自於錢穆之手了——抗戰之初,他認為學生的任務就是讀書,前線的事情自有前線的人去負責。然而僅僅幾年的時間,錢穆的思想便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他的確是變了,他似乎從“靜態”的書生變為了“動態”的學者。(摘自《鐵軍》,有刪改)

  相關連結

  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關頭,錢穆先生表現出了一個學者可貴的擔當精神,本著“重建立國人對中國民族的感情與對中國歷史的尊重”,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立場,發表了頗具深意的《國史大綱》。外患的刺激、劇變的生活環境,迫使錢穆先生不停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會不會亡?這種思考貫穿了《國史大綱》始末,最終凝結成這部充滿士人自覺的民族精神,以政治、思想、經濟、軍事史為綱的中國通史。(摘自錢聲廣《大師的抗戰》)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錢穆先生沒有步入過政壇,也沒有加入過任何政黨,是因為錢穆認為,士人以己之學,也完全能夠擔當起振興民族精神的大任。

  B.文章多處引用錢穆自己的話和學生的話,充實了文章的內容,前者突出了傳主的精神品質,後者則增添了評述的客觀性、真實性。

  C.戰爭迫使錢穆離開了故都,輾轉萬里到達昆明,“復為諸生講國史,倍增感慨”,其中既有憤慨,又有無奈,更有重回講壇的激情。

  D.書生不避擔當,有良知的學者更易覺悟。一部在艱難困境中凝結著不屈精神的《國史大綱》,讓我們讀出錢穆的民族風骨和民族憂患意識。

  E.是戰爭,讓錢穆這位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世外人”,變成了關注民族命運的“世內人”,他甚至渴望與青年一道擔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

  (2)文章開篇關於錢穆形象的描寫,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請概要分析。(6分)

  (3)作者說,錢穆是“心靜如水的學者”;又說,“他似乎從‘靜態’的書生變為了‘動態’的學者”,這不矛盾嗎?請簡要分析。(6分)

  (4)錢穆說過:“愛國素不後於人。”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請結合文字加以分析。(8分)

  參考答案:

  (1)(5分)

  答D得3分,答B得2分,答E得1分;(A項強加因果;C項理解牽強,曲解文義;E項前句分析恰當,後句無中生有)

  (2)(6分)

  ①作者引用學生的描述,為讀者形象地展現了錢穆溫文、雍容、瀟灑的形象,像一幀人物剪影,加深了讀者對錢穆的印象。②與下文記述錢穆的愛國情懷、民族精神,特別是記述他書生式的,學者式的愛國情懷遙相呼應,相得益彰。③形象的描寫增添了傳記的形象性、生動性,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吸引讀者。(每項2分)

  (3)(6分)

  並不矛盾,二者有機統一在對錢穆先生人格的評價上。(2分)說他是“心靜如水的學者”,重在突出他“除了教書就是寫書”的學者身份和追求,即使在抗戰的殘酷、社會的動盪、處境的艱難中,仍然堅守教學,著書立說,盡一學者的責任。(2分)說他“變為了‘動態’的學者”,看似與上文的“心靜如水”矛盾,但這正是錢穆先生書生出身、學者身份的愛國精神的獨特體現,他用自己最擅長的著史,完成了《國史大綱》,藉以激發國人的民族氣概和愛國情感。同時,他也以師長的身份,激勵學生奔赴前線。(2分)

  (4)(8分)

  “愛國素不後於人”是錢穆先生愛國精神的寫照,也是他愛國行動的宣言。①錢穆先生雖然從未步入政壇,也未加入過政黨,但他卻愛國愛民族。②在昆明等地,錢穆先生四處奔波為學生講授國史,傳佈愛國思想和精神,以儘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③在困境中完成《國史大綱》,藉以鼓舞民眾的愛國精神,提高抗戰信念。④積極為進步雜誌撰寫文章,激勵中華青年奔赴前線、成為民族英雄,挽救國家危亡。(每項2分。圍繞“愛國素不後於人”,突出錢穆先生愛國精神,如果有其它分析也可。評卷時要注意觀點明確,層次清楚,表達流暢,否則酌情扣1~2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