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通用15篇)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通用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遊,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那麼導遊詞應該怎麼寫才更有條理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歡迎大家分享。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1

  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內建塔,用於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後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讚歎。

  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誌。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後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於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後人為了區別於薦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 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論"是唐高宗為"聖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誌。因規模小於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於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

  現寺記憶體有的小雁塔,為密簷式方形磚構建築,初為15層,高約46 米,塔身每層疊澀出簷,南北面名闢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屢經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內還儲存一口重萬餘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臣大鐵鐘,鐘聲宏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2

  中國明西安府城牆。在陝西省西安市。建於明洪武三 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 元城基礎上擴建而成。原為夯土城牆,明隆慶年間(1567 ~1572) 巡撫張祉在夯土城牆外首次包磚。清乾隆年間 (1736 ~1795) 陝西巡撫畢沅進行大規模的維修和加固, 將包牆增厚,鋪設海墁,並增修排水道、宇牆垛口等。城 牆周長 13.75公里,為中國現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城牆。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文獻記載,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牆和南牆都是 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牆而增修加長的,東牆和北牆是擴 大新建的。西牆和南牆內均發現有唐代城牆和城門的遺 跡。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明代修建的城牆用黃土加石 灰、細沙並摻麥秸、草渣混合分層夯築而成,夯層厚10 ~12釐米。城牆高12米,底寬16~18米,頂寬12~14米。 牆頂均以三層青磚鋪設海墁,每隔40~60米處,有一磚砌 溜水槽和吐水嘴。城內除四門左側各有登城馬道外,另有6處馬道。城牆內沿牆四周築女牆,外沿牆有垛口5984 個。城牆外壁四周有馬面98座。馬面伸出牆面11米,寬 20米,各馬面之間相距 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銃的射程 之內。

  城的四角各築有一個突出城牆的角臺(樓),除西 南城角臺為圓形外,其他 3個為方形。據發掘得知,這 種圓形角臺是元代的建制,明代擴建西安城時,因西南 角未動而保留下來。城牆每面各闢一門,東名長樂,西 名安定,南名永定,北名安遠。門外築甕城,門上建樓, 門樓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閘樓及周圍城牆已在民 國初年拆除,現存正樓、箭樓 6座。除南面箭樓下無門 洞外 (門洞分從甕城左右開),其他3門箭樓下各穿門洞。 門洞高寬 6米,深19.5米。正樓為重樓,面寬七間,進 深二間,高36米,三層簷歇山頂,周有迴廊,樓下及平 座均施鬥□,箭樓以青磚為主結構,面寬十一間,進深 兩間,高33.4米,單簷歇山頂,正面分設四層箭窗,各 12孔,總共48孔,左右各3層,總共9孔。樓的背面有兩 層房簷,均施鬥□,下有簷廊。城外護城河寬20米,深 10米。1983年開始對城牆進行全面整修。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3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這裡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彙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儲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石臺孝經》和公元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石臺孝經》修蓋的碑亭。《石臺孝經》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於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序。玄宗為孝經寫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後面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為孝經作的註釋。底座由3層石臺組成,上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捲雲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組成,底下有石臺,因而稱"石臺孝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餘字也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因為當時印刷術不很發達,為了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並能永久儲存,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後7次刻經。《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4

  太白山是我國著名的秦嶺山脈的主峰,也是我國大陸東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米。秦嶺山脈是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太白山作為秦嶺山脈的主峰,其自然地理條件就更為獨特,它那高聳入雲的雄偉氣勢,瞬息萬變的氣候神姿,自古以來就給人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更為中外科學家和文人學士所向往。

  太白山的主體由規模龐大的花崗岩體組成,地質學家稱其為"太白花崗岩"。太白花崗岩在漫長的地質發展史上,幾經構造變動、斷層,節理十分發育,它們在各種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今日太白山奇峰林立、山勢崢嶸的險、奇景色。太白山高山區至今還保留著完整的、千姿百態的第;四紀冰川遺蹟。一個個高山湖泊,碧波盪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古人及當地老人都稱其為"神湖",實則為"說蝕湖"。這些冰蝕湖自古就有"太白池光"、"高山明珠"之稱,被列為太白山八景之一。在拔仙台、跑馬梁一帶,石河、石海望之浩然,似有翻滾奔騰之勢,令人眼花繚亂。由拔仙台環眺四周,角峰、槽谷、冰斗、冰坎、冰階等第四紀冰川所特有的地貌形態歷歷在目。因此,太白山可謂是研究第四紀冰川最好的天然博物館。

  太白山風景秀麗,景色迷人。"太白積雪六月天"中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在過去寒冷的年代,太白山頂終年積雪,每當盛夏,從關中平原眺望,白雪皚皚,銀光四射,蔚為奇觀。

  太白山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一座中華名山。夏商時稱"物山",周代稱"太乙山",至魏晉始稱"太白山"。歷代帝王對其封王加侯,文人墨客的足跡更是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嶺嶺,留下了大量讚美太白山景色的絕妙詩篇。自隋、唐以來,眉縣湯峪便是關中著名的療養旅遊勝地,先後建有鳳泉宮、鳳泉湯、唐子城等行宮。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等名人學士也曾多次登臨太白山,吟詩作畫,"太白潑墨山"便傳說為李白歷作詩之處,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人稱"藥王",長年隱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藥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還遺留有他採藥走過的棧道的搗藥的碓窩。而藥王的傳說故事,也在當地廣為流傳。

  1991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成立了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1992年7月,公園正式對遊人開放。從此太白山這位養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聘婷少女才向人們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講述她傳奇的故事。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秦嶺主峰太白山北麓的眉縣境內,公園面積2949公頃,包括10個景區,180多個景點。公園海拔高度從620米到3511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國家森林公園。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蒼山奇峰為骨架,清溪碧潭為脈絡,文物古蹟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靜態景觀與動態景觀相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風格獨特的生動畫卷,這裡山巒重疊翠,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恬靜瑰麗,曲流溪澗晶瑩碧透,煙霧浩渺,吐珠濺玉,奇峰怪石,如塑似畫。置身其中,峽谷壁立,石徑縈迴,古楓垂陰,溝壑幽深。陽春,草木吐翠,萬花爭豔;盛夏,綠蔭夾道,涼風習習;金秋,山果串串,楓葉顯媚;寒冬,玉樹銀裝,溫泉吐霧。被譽為眉縣八景之一的"鳳泉神澤"、"魚洞仙音",會使人怡然自樂;傳說中的"唐子城"、"二郎閣"、"牛窯"、"神女碑"會把你引入美麗的童話世界;神功石、潑墨山、世外桃源、開天關、七女峰會使你身臨其境,遊興大發。這裡,不僅一山一水、一溝一壑、一峰一石都很別緻、優美,就連山上的一林一木、一草一花、一樹一枝也都那樣美妙、神奇。

  巨大的高差,形成了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氣候、動植物帶明顯的垂直分佈。在海拔620米――3511米的山地範圍內,分佈了地球上數千公里範圍內才有的氣候帶、植物帶和動物帶,形成了包括3個植物帶、7個植物亞帶、15個植被群系在內的植被垂直分佈帶譜。從下到上依次劃分為松櫟類景觀林、樺木景觀林、冷杉景觀林、落葉樺景觀林和高山灌叢景觀林等五個景觀林帶,界限清晰,色調鮮明。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生種類繁多,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素有"亞洲天然植物園"、"中國天然動物園"之稱。在太白山複雜多變的地體因素和特定的宇宙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開成了太白山特有種和新種,如太白紅杉、眉柳、太白參、太白烏頭、太白貝母、太白忍冬等。園內共有種子植物1850種。由於太白山森林植被的古老性,稀有種、孑遺種多,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太白紅杉、水青樹、蓮香樹、山白樹、杜仲、獨葉草、星葉草、大果青杆、狹葉萍耳小草等9種。三級保護樹種有廟臺槭、金錢槭、領春木、紫斑牡丹、延齡草等11種。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豐茂的森林資源、複雜的自然環境,為野生動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良好場所,是珍禽異獸的天然樂園。公園內有森林動物、昆蟲1690餘種,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的'動物有金絲猴、大熊貓、羚牛等3種,二類保護動物有云豹、金錢豹、紅腹角雉、蘇門羚、大鯢等7種。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儲存完好的自然景觀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們迴歸大自然提供發良好場所。茂密的原始森林,能有效地調節氣候、吸碳製氧、消除煙塵、吸收毒氣、殺滅細菌、隔音消聲、淨化水源、美化環境改造人類生活環境。經西安醫科大學教研室同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測定,太白山森林公園內空氣負離子日平均濃度為15000個/cm3,最高值為25000/cm3,是進行森林浴的"天然氧吧"。園內天然礦泉水井水溫達70.9℃,水中含20餘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成份和微量元素,為優質醫療礦泉水,對各種皮膚病、風溼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有很好的療效。

  漫步園內,踩著如茵的綠地,林海茫茫,濃陰匝地,燦爛的陽光透過如傘的樹冠,金黃的光斑灑滿蜿蜒的小徑;呼嘯的山風掠過頭頂的樹梢,遙遠的呼籲聲在林中迴盪。腳下,古道蜿蜒、曲徑通幽。鳥兒在耳邊鳴唱,秋蟲在溪邊彈琴。而或乘坐纜車在林間穿行,遠望山嶺青翠,層巒疊嶂,飛瀑流泉,風光宜人。近看綠草如茵,鳥語花香,鶯飛燕舞,風光誘人。此時此刻,脫凡超俗之感油然而生,思古懷幽之情悄然而至。寧靜深沉的森林,清新溼潤的空氣,怎不令人陶醉與神往。

  透過近十年的開發與建設,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在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已經成為寶雞旅遊業的龍頭,列為陝西省首批公佈的全省八大旅遊景區之一。目前,太白山旅遊區圍繞旅遊業及相關產業投資已達近7億元人民幣,開成了吃、住、行、遊、購、娛一條龍的配套服務體系。區內現有賓館飯店20餘家,床位5000餘張,游泳、娛樂設施120多家,已成為陝西西線旅遊中一處集觀光、度假、休閒、娛樂以及教學、科學考察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5

  西嶽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山嶽之一,位於華陰市城南,海撥2200 米,北瞰黃河,南依秦嶺,"遠而望之若花狀"(《水經注》),故有其名。又因其西臨少華山,古稱太華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裡有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華嶽仙掌"。

  華山以奇險峻秀而馳名天下,自山麓至絕頂,名勝古蹟極多,廟宇道觀,亭臺樓閣,雕塑石刻隨處可見,險徑奇石,鬼斧神工,更有云海勁松,引人入勝。山頂有朝陽(東峰)、落雁(南峰)、蓮花(西峰)三峰,皆巋然筆立,直插雲霄。三峰之下,有云臺(北峰)、玉女(中峰)諸峰環侍拱衛,各具特色,顯得山勢雄偉,峰巒疊翠聳削。

  北峰,亦稱雲臺峰,是總轄四峰的衝要處所,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只有一嶺南通,故險要異常。峰頂有真武宮,依山為屋,疊起層樓,隱映於蒼松翠柏之間,周圍山色如畫,絢麗多姿。

  東峰,峰頂朝陽臺,、是華山觀日出的絕佳境地,故稱朝陽松林,東峰有甘露池、青虛洞、下棋亭、鷂子翻身等景點。據說宋太祖趙匡胤曾在這裡和陳摶下棋,結果失敗,而將華山輸與陣摶。

  南峰,又稱落雁峰,是華山的最高峰,海撥2200米。四周皆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里,濃陰匝地。南峰上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宮也稱白帝祠。峰頂有老君洞,相傳道家始祖老聃隱居於此。洞北有太上皇,泉水碧綠,東注澗下,今稱"仰天池"。東面崖下有石坊,稱"南天門"。坊外西出有長空棧道,通至賀老石屋。南峰上還有老子峰、煉丹爐八卦池等名勝古蹟。

  西峰,是華山最秀麗奇峻的山峰,因峰頂翠雲宮前有蓮花石,形狀如蓮花。故稱蓮花峰。據傳說故事《寶蓮燈》中的三聖母之子沉香壁山救母之處就在西峰。翠雲宮旁有一巨石中裂,形如斧劈,名斧劈石。石旁樹立一柄鑄鐵長把大斧。峰的西北面,筆立如削,空絕萬丈,人稱捨身崖。此外,還有西元洞和蓮花洞等古蹟。

  華山登山道路蜿蜓曲折,處處是懸崖絕壁,峭峰陡立,奇險異常。1985年修築了12公里長的華山登山道,對其它險要處也設有鐵鏈護欄保護遊人的安全,使登山者感到有驚無險。1994年沿當年人民解放軍智取華山道路又修築了一條登山臺階路。1996年華山索道建成營運。"自古華山一條路"已成為歷史。山上山下,風景區內,新建了旅遊飯店、餐館、商店等旅遊服務設施,可以滿足旅遊者吃、住、行、遊、購、娛等方面的需要。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6

  遊客朋友們,你們第一次到西安嗎?西安是一座美麗的古城。來西安旅遊,一定不要忘記去曲江走走,在那片綠樹環抱的地方,有一座美麗的古塔,自古以來流傳著很多的故事,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今天我重點帶大家去遊覽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南郊大慈恩寺內,始建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因仿印度塔樣式的修建故起名雁塔。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有七層,底部是正方形,用青磚徹成,下大上小,進入大雁塔底部,你會看到牆上有許多的壁畫,會讓人目不暇接。沿著塔內的木梯盤旋而上,越往上走,你會發現樓梯越來越窄,樓梯越來越陡,塔內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小。每層塔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形門洞,可以憑欄遠眺,你們可以將美麗的長安城盡收眼底。

  如果大家遊玩累了,那麼塔底去休息一會,大雁塔的腳下種滿了鬱金香,紅的,黃的,五顏六色非常的迷人。塔下綠樹成陰,鮮花盛開襯托著雄偉壯觀的大雁塔,使它格外引人注目。這時你的疲倦也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遊客朋友們,聽了我的講述,相信你一定也會被它的文化底蘊和迷人的景色所吸引,快跟我一起去親身體驗一下吧!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7

  大雁塔(Great Wild Goose Pagoda),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內,被視為古都西安和陝西省的象徵。唐永徽三年,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為儲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修建。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現存塔身七層,通高64。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古城西安觀光遊覽,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去參觀西安的標誌性建築大雁塔。

  一提起大雁塔,我想大家的最初印象一定是與《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有關,在歷史上呢,唐僧是確有其人,取經也確有其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銅像就是唐僧像,唐僧他俗姓陳名禕,是今天河南省偃師人,父母早喪,13歲的時候就皈依了佛教,20歲在成都受具足戒,曾遊歷各地,拜訪名師,在他刻苦學習佛學的過程中,深感佛教教義眾說紛紜,無從獲解,於是產生了到印度求法之念。

  大唐初年他就隨著一大批商人來到了印度,歷時17年,經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往返10萬餘里,可以說他走過了“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大沙漠,經過了火焰山,並且是“懸釜而炊,席冰而臥”以這種驚人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到達印度,到印度之後他翻譯成佛經657部,在唐貞觀19年,回到了長安,我們現在來看這個銅像,唐僧一手拿著錫杖,一手立掌作揖,兩眼炯炯有神,步伐從容,神情堅定,彷佛正大踏步的走在漫漫的取經路上。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9

  大雁塔(Da Yan Ta)(英文:Great Wild Goose Pagoda)陝西省西安市著名的旅遊景點,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而修建,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

  民間人士道:“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內,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築藝術傑作。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儲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和著名古蹟,是古城西安的象徵。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繪製的便是這座著名古塔。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讚道:“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古城西安觀光遊覽,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去參觀西安的標誌性建築大雁塔。

  一提起大雁塔,我想大家的最初印象一定是與《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有關,在歷史上呢,唐僧是確有其人,取經也確有其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銅像就是唐僧像,唐僧他俗姓陳名禕,是今天河南省偃師人,父母早喪,13歲的時候就皈依了佛教,20歲在成都受具足戒,曾遊歷各地,拜訪名師,在他刻苦學習佛學的過程中,深感佛教教義眾說紛紜,無從獲解,於是產生了到印度求法之念。

  大唐初年他就隨著一大批商人來到了印度,歷時17年,經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往返10萬餘里,可以說他走過了“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大沙漠,經過了火焰山,並且是“懸釜而炊,席冰而臥”以這種驚人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到達印度,到印度之後他翻譯成佛經657部,在唐貞觀19年,回到了長安,我們現在來看這個銅像,唐僧一手拿著錫杖,一手立掌作揖,兩眼炯炯有神,步伐從容,神情堅定,彷佛正大踏步的走在漫漫的取經路上。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11

  大家好,我是導遊廖文卓。今天我帶領大家一起遊覽著名的大雁塔。

  大雁塔修築在大慈恩寺內,大慈恩寺原名無漏寺,它修建於隋朝,到了唐朝,太子李治為了追念死去的長孫皇后的大恩,重新修建無漏寺並改名大慈恩寺,它北面正對著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的佛教寺院。走進山門就看到了三座門,分別是無相門、無作門、和空門。古人叫三解脫之門。寺院門前威武的石獅子奇怪獨特。獅子有護法辟邪的作用,佛教認為“佛為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有護法獅子。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為鐘樓,裡面掛著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重15噸的鐵鐘。西為鼓樓樓裡存著一面大鼓。寺裡的和尚早上早上敲鐘,傍晚擊鼓。成語晨鐘暮鼓也是由此而來。繼續走就來到了寺中心的大雄寶殿。大殿裡有三尊釋迦牟塑像,大雄寶殿後面是藏經樓。走出藏經樓就看到了大雁塔,它是玄奘為了安置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修建大雁塔。

  塔是由玄奘法師親自設計和督建的,塔高約65米。共有七層,人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是由此而來。塔看起來非常高,非常壯觀。塔內的平面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有扶梯可盤旋而上。

  走完大雁塔就看到被譽為“盛唐天下第一園”的大雁塔廣場。它有北廣場,南廣場、雁塔東苑、雁塔西苑、雁塔南苑、步行街等組成。是我國最高的唐文化休閒廣場。

  西安大雁塔真是個好地方,歡迎下次再來遊覽。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12

  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和寶雞的竅門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則是因寺建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其後又顛末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聞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大雁塔地址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佛經,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並妥善安放經像舍利為由,擬於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於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因為玄奘所籌劃浮圖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浩劫以成績,又不肯法師辛苦為由,恩准朝廷扶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此塔名雁塔,因為其後在長安薦福寺內建築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向傳播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行攀緣,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身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五十餘年後塔身逐漸塌損。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從頭製作,新建為七層青磚塔(另一說,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後唐時期對大雁塔舉辦改建,降至七層)。唐末往後,慈恩寺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獨存。

  公元931年(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對大雁塔再次修葺。其後西安地域產生了屢次大地動,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原先塔高11層)人稱“二聖三絕碑”。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13

  在中國的西北部,瑰麗的西安市是聞名的十三朝古都。有符號性構築物鐘樓、明長城遺址、華清池等等。可最宏偉、最有盛名的還要數大雁塔。

  大雁塔自唐朝以來,由玄奘法師建築,用來存放經書的佛塔。它建在大慈恩寺內,從古至今,生涯齊備,此刻供遊人旅行、遊覽,是我國聞名的旅遊景點,更是聞名的古城西安的象徵。西安市的市徽中央就印著大雁塔,由此可見,大雁塔是當之無愧的西安的符號。

  雁塔的由來神奇玄秘。相傳,在印度摩伽陀國,一個寺廟內的僧人信仰小乘釋教,吃三淨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僧人見到群雁,信口說:“本日各人都沒有物件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僧人眼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以為這是如來佛在修養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謹慎的典禮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玄奘便以這個典故,建築了大雁塔。

  大雁塔最早因財力不敷,只是一座五層的構築,其後因武則天信仰釋教,將它建築到了十層。可不幸的是,五代戰亂又降至七層,才有本日的七層青磚塔。塔高64.5米,地面各有一個門洞,造型簡捷、氣魄宏偉,是我國釋教構築藝術中的不行多得的精品。

  從遠處望去,你會發明大雁塔略有傾斜,這然則有來頭的。已往,西安有過數次的地動,將塔震得像一邊微有傾斜,其後,塔下身部門為土質,地下水不勻稱,使大雁塔加快了沉降傾斜,此刻逐漸收回地下水,使大雁塔“痛改前非”。

  大雁塔是第一批世界重點掩護文物,顛末一次次整修,這個七層的青磚塔變得健壯堅貞,大雁塔在日後的文物掩護、社會建樹中,不減舊日古典的瑰麗,覆蓋這一層迷人、隱秘的面紗!吸引著眾人探尋釋教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14

  大慈恩寺是世界聞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迄今已歷1350餘年。位於古城西安南郊,創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院山門內,有鍾、鼓樓對峙,中軸線之主體建築依次是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嘉慶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鑄造,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寺內牡丹亭種植有名貴牡丹70多種。

  大慈恩寺門前新建的佔地20多畝的以玄奘為主題的雁塔廣場,廣場中央臺座上,坐落著一尊高大的唐僧取經銅像,花壇錦簇,華燈成行,馬路寬闊,設施齊備。

  近些年在增勤法師住持的引領下,寺內殿堂修建、環境改造治理、經典、文物、圖書、資料的收藏、整頓、搶救古老版本經典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增設了遊客服務中心和多媒體展示系統,提供中、英、日三種語音490多幅畫面和導遊講解人員,協助遊人選擇欣賞,為遊人服務。新建成的玄奘三藏院又為寺院添了一個新的亮點。

  陝西八大景點漢語導遊詞 篇15

  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 舍利和 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和寶雞的法門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則是因寺建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後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佛經,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並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於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於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

  唐高宗由於 玄奘所規劃浮圖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願法師辛勞為由,恩准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此塔名雁塔,由於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 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五十餘年後塔身逐漸塌損。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 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另一說,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後唐時期對大雁塔進行改建,降至七層)。唐末以後,慈恩寺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獨存。

  公元931年(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對大雁塔再次修葺。後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原先塔高11層) 人稱“二聖三絕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