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失落心情的詞語

形容失落心情的詞語

  失落是指因為對自己和他人的期待值太高了,但沒有達到所期望的程度,產生的一種沮喪、灰心的心情。小編整理的形容失落心情的詞語,供參考!

  憤憤不平

  【拼音】:fèn fèn bù píng

  【釋義】:憤憤:很生氣的樣子。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出處】:《漢書·劉據傳》:“太子進則不得見,退則困於亂臣,獨冤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唐·許嵩《建康實錄》:“自爾憤憤不平,每酒後輒詠魏武帝樂府。”

  沮喪

  解釋:灰心失望;傷心失意

  出處:南朝 宋 顏延之 《庭誥》:“豈識向之誇慢,只足以成今之沮喪邪?”

  憂鬱

  解釋:憂傷鬱結;憂慮煩悶。

  示例:他的`憂鬱氣質深深吸引了我。

  煩悶

  解釋:是人的一種情緒。表現為內心煩躁、厭煩而鬱悶,心情不暢快。悶悶不樂甚至是不知所措的樣子。

  出處:晉代葛洪《抱朴子·極言》:“齊服一藥,而或昏瞑煩悶者,非毒烈之有愛憎也。”《敦煌變文集·八相變》:“是時 摩耶夫人 夢想有孕,月滿將充。宮中煩悶而愁怨,遂伴嬪妃遊後苑。”《紅樓夢》第二二回:“想到此處,甚覺煩悶,大有悲慼之感。” 魯迅《<偽自由書>後記》引 微知 《從<春秋>與<自由談>說起》:“這時中國青年外感外侮的壓迫,內受政治的刺激,失望與煩悶,為了要求光明的出路,各種新思潮,遂受青年熱烈的擁護,使文學革命建了偉大的成功。”

  哀愁

  解釋:悲哀憂愁

  出處:魯迅 《墳·寫在<墳>後面》:“電燈自然是輝煌著,但不知怎地忽有淡淡的哀愁來襲擊我的心。” 端木蕻良 《科爾沁旗草原》一:“[她]把一種同情的憐憫和自己身世的哀愁混合在一起。”

  悲憤

  解釋:悲痛憤怒

  出處: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 蔡文姬 ]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夫以 懷王 之死, 楚 人尚且悲憤不已,有‘ 楚 雖三戶,亡 秦 必 楚 ’之語。” 清 陳維崧 《念奴嬌·緯雲弟三十作此詞因和其韻同半雪賦》詞:“知我平生悲憤事,惟有當頭明月。”魯迅 《偽自由書·止哭文學》:“這例項,就如東三省的淪亡, 上海 的爆擊,凡是活著的人們,毫無悲憤的怕是很少很少罷。”《小蘿蔔頭的故事》:“一位叔叔走過來,摸著小蘿蔔頭的腦袋,悲憤的說:“昨天晚上,羅伯伯和車伯伯被特務殺害了!”

  【憋氣窩火】:憋:悶在心裡。壓住性子,把屈辱或煩惱強壓在心裡。

  【禪絮沾泥】:比喻禪寂之心受到塵世煩惱的沾染。

  【悵然若失】:悵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麼似的煩惱不快。

  【愁潘病沈】:泛指煩惱和疾病。

  【達觀知命】:達觀:指一切聽其自然或看得開;命:命運;知命:指知天命。指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任憑命運擺佈,無所煩惱。

  【煩天惱地】:對天地都有所煩惱。形容心情極其煩悶苦惱。

  【煩心倦目】:煩惱的心情,倦怠的眼睛。形容頹喪的情緒。

  【風僝雨僽】:僝、僽:煩惱憔悴。形容歷經磨難,十分煩惱憔悴。

  【好肉剜瘡】:比喻無事生非,自尋煩惱。

  【灰身滅智】:佛教語。指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

  【灰身泯智】:佛教語。指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同“灰身滅智”。

  【開釋左右】:開釋:開導解釋;左右:用於信札,尊稱對方。指用勸慰、開導的話消除對方的憂愁、疑慮和煩惱。

  【六根清淨】: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比喻已沒有任何慾念。

  悲哀

  解釋:① 傷心、難過,與“喜”相反:悲痛|悲歡離合|樂極生悲。② 憐憫;同情:慈悲|悲憫。

  出處:摧藏馬悲哀。——《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悲傷

  解釋:哀痛憂傷之意,(形)傷心難過,側重於因心情不好而傷感

  出處:悲傷的思緒

  悵惘

  解釋: 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悵迷惘

  出處:《楚辭·九辯》“愴怳懭悢兮” 漢 王逸 注:“中情悵惘,意不得也。” 宋 蘇軾 《與滕達道書》之六:“會合邈未有期,不免悵惘。” 明 吳承恩 《圍棋歌贈鮑景遠》:“能棋處處爭雄長,一旦遇君皆悵罔。”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英》:“值中秋,夫妻方狎宴,嫂招之, 珏 意悵惘。” 葉聖陶 《隔膜·恐怖的夜》:“兩位婦人目注於地,現出困頓、悵惘、驚懼的神情。”

  失落

  解釋:是因為對自己和他人的期待值太高了,因為超過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所產生的痛苦。

  出處:《西遊記》第十三回:“ 三藏 道:‘貧僧雞鳴時,出河州衞界,不料起得早了,冒霜撥露,忽失落此地。’”

  惆悵

  解釋:(1).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2).驚歎。(3).輕率。(4).倉促。

  示例:羈旅而無友生,惘悵兮而私自憐。――《楚辭·九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