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國》的讀後感(通用9篇)

《大清相國》的讀後感(通用9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清相國》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清相國》的讀後感 篇1

  大清相國塑造了以陳廷敬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個特定歷史境遇中官場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小說著重刻畫了清代名相陳廷敬曾這個歷史人物,陳廷敬原名陳敬,二十一歲中進士,因同科進士中有兩個陳敬,順治皇帝給他賜名廷敬,從此聲名鵲起士林。他從晉身官場之日起,就同後來權傾天下的明珠、索額圖恩怨難斷,又遭遇徐乾學、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爭暗鬥。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陳廷敬如履薄冰半輩子,慢慢悟透官場秘訣,終於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他入仕五十三年,歷任康熙帝師,工、吏、戶、刑四部尚書,至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最後老死相位。

  這本書讓我對清代的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認識。“學而優則仕”,陳廷敬是一個靠讀書走上仕途之路的典型,小說的前半部分內容也是著重圍繞清代一步一步科舉制度展開的。首先,是鄉試,中了鄉試的是舉人,鄉試的頭名被稱為解元。在山西鄉試中,由於科場腐敗,在第一次科考之中,陳廷敬雖然中了舉人,但名次遠遠靠後,頭名解元被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朱錫貴花銀子買去了。出榜以後,落榜的學子們憤懣不已,上街遊行,給孔子像穿上了財神的衣服,陳廷敬本是去勸阻好友,卻被捲入其中,最終落獄。順治皇上大怒,派衛向書徹查山西科場案,按照皇上喻示,原來接受賄賂的考官、行賄的學子和鬧事的學子全部殺掉,以儆效尤,但衛向書在重審閱卷後,深深被陳廷敬的才氣所吸引,因此在勸說陳廷敬寫悔過書未果的情況下,私自替陳廷敬代替寫了悔過書,救了他一命,並點了陳廷敬的解元。然後,是會試,通過了會試的就是貢士,會試的頭名被稱為會員。在會試過程中,陳廷敬又經歷了一場生死劫,因聽到了會試主考官李振鄴受賄的事情,而被李家家丁追殺;因同住在快活林的李瑾被殺,而被誣衊為兇手,幸得山西同鄉、前朝名士李祖望父女倆的救助,才倖免遇難。該案又讓順治皇上龍顏大怒,但聰明的皇上知道定有內情,所以一方面拍索爾圖明察,一面拍明珠暗訪,並在會試的當天親臨考場,下令陳廷敬正常考試。但李振鄴豈肯放過陳廷敬,於是就派吳雲鵬故意搗亂。但因明珠的幫忙,吳雲鵬被抓,供出李振鄴,科場案告破,衛向書成為會試總裁,在送呈皇上之後,陳廷敬又被點了會元,並被皇上賜名字“陳廷敬”。最後,是殿試,通過了殿試的就是進士,殿試的頭名被稱為狀元,這個階段的故事,是皇上本想點陳廷敬為狀元,但衛向書聯絡到東坡兄弟的掌故,擔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因此點了陳廷敬二甲頭名。

  陳廷敬這個人感覺是個標準的官員,思想正統、努力勤奮、堪透人情和中國官場、慢慢懂得為官之道,晚年知道功成身退,陳廷敬本人沒有什麼特別令我喜歡的地方,可能我更喜歡高士奇、紀昀那種天才型的人物,而不大喜歡太“適合”社會的人,“功成身退”這一點太難做到了,無數的人敗在這上面。對於職場處事有以下幾點感受:認真做事。有想法有思路,把領導交辦的事情辦好;獨立思考。你不懂,下面的人就會矇蔽你,要把工作主幹和關鍵環節理順想透,見微知著。要善於從小問題看出事情的不尋常處;保持公心。才能夠用最簡單的道理看透複雜事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不被“浮雲遮望眼”,例如凡是說老百姓自覺自願的一般事情並非如此;最重要一點,做事要看勢,對的事情在不對的時間做就是不對的,得揣摩透上司、同事、下屬的心思。好惡勿顯。人在職場不要太情緒化,喜怒掛在臉上,對誰不要太好,對誰也不要太不好。

  《大清相國》的讀後感 篇2

  很久沒有一口氣讀完一本小說了。這本書花了兩天時間看完,本想看完後寫點隨感,可因為發愁就耽擱下來了。以後想到什麼事情馬上就去做。

  《大清相國》主要透過陳廷敬的宦海沉浮,再現三百多年前的官場風雲、塑造滿清大臣群像。康熙王朝名臣輩出,千古傳誦。然而宦海風高,沉浮難料。明珠罷相削權,索額圖身死囹圄,徐乾學去官之後鬱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榮卻被斥退回藉。滿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終,陳廷敬卻憑著“等·穩·忍·狠·隱”的心機與韜略,馳騁官場五十多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之後仍被召回,最後老死相位。他成為康熙一朝五十年政壇不倒翁。從這本書裡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以上內容大部分來自360百科,我也很想自己概括,但發現自己概括得不全面。我只想到主人公的主要經歷,還有對他的評價。沒想到把他跟同時代的人相對比,還有他的那幾個特點也不能這麼簡練地概括。以後讀完一本書儘量自己去回顧,還有看似平常的詞語卻不能恰當使用,還是用得太少,不能把詞和事人聯絡起來。)從這本書裡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首先,智慧實在太重要了。人說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書中陳廷敬多次因其弟陳廷統的不當行為被人也要挾,妥協隨可就其弟,卻放棄了自己的原則;不妥協保全胸中大義,卻極易得罪人。然而每每這種情況,他總有辦法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另闢蹊徑。

  平時我們總講考查一個人看德能績勤等方面,德放在最前面當然沒錯,事實上人性本善,大部分人在品德上是沒什麼問題的。很多人後來變壞,還是因為不夠聰明沒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從而黑化了,或者僅是一些小聰明被貪慾控制了本性,只想眼前利益最大化,從而忽視了長遠利益。智慧不同於聰明,它既堅持原則,也懂得審時度勢,靈活處理好各種情況。陳廷敬就是這樣一個人,本來他可以連中三元的,可衛大人出於保護他,讓他在殿試時沒了點狀元。

  他不僅飽讀詩書,善寫詩文,也受家族時代經商的影響精通財務管理。這讓他在增加國家稅收和銅錢案時能夠迅速理清思路,抓住重點,很快地解決了看似毫無頭緒的難題。這精明,這手腕,不是一般人想學就能學來的。光是一腔熱情或是書生意氣是做不好事情的,一定得多實踐,多觀察。

  其次,經濟基礎很大程度上決定你的自由度。他在官場上屹立50年不倒,除了他的聰明智慧,還有他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除了微薄的俸祿,他平時應酬能從家裡拿出銀子。他不需要為了生存苦苦掙扎,這就超過了多少讀書人。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從來不用為錢操心,也不用為了錢而去貪腐,這讓他多了底氣和硬氣。同時他父母身體健康,全力支援他,他沒有後顧之憂,他可以全力以赴。

  再次,就是再穩妥有才華的人,人生也免不了很多波折,我們應該把挫折當做人生的常態。要學會跳出事情本身來看待這個問題,把個人放在歷史的長河中,一點挫折真的算不了什麼,而且別人未必就注意到了你。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樂於接受自己的處境,有一個積極解決問題的心態。我想起有人講過一句話,事情本身帶給人的傷害是有限的,反覆咀嚼並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才是最大的傷害。所以我們要及時止損,要學會從事情裡跳出來,過了就過了,吸取教訓,把該做的事情去做好,這樣才會成長,才能過得輕鬆快樂。

  這本書既不像正史那麼嚴肅枯燥,也不像宮鬥劇那麼浮誇,它既有歷史真實人物和事件可查,又有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看起來既驚險刺激又感覺到是那樣真實。值得一看的好書。

  《大清相國》的讀後感 篇3

  今天這篇隨筆用的是十幾年前就用慣了的標題,清楚簡潔又省事兒。

  下午剛讀完《大清相國》這本書。不談情節,不談文筆,也不談網上的評分,光從這本書引發的感想來說,於我個人而言就可稱之為好書。也許是因為最近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我格外留意書中人物的與人相處之道,這也著實讓我想明白了很多東西。

  其實這些東西,看似深刻複雜,但從我現在所理解的來說,就是六個字——明事理,識時務。有句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直到今天我才多少領悟到一些道理。

  明事理是我們從小受教育懂得的東西。每天都會有家人、老師在教授我們各種各樣的道理,使我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所以大多數人都還是懂得面對的事情從道理上該做不該做,儘管每個人的約束力和執行力差距甚大。

  但是識時務卻一直沒有被大部分教育者重視。

  什麼是“識時務”?簡單來說,就是能看得清形勢,不管是天下大勢還是兩個人之間的氣氛,懂得在特定條件下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不是一味認死理,更不是不講理。

  這真的非常重要。人類終究不是機器,我們有感情,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是由感情主導。學會照顧別人的感情,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問題,有的時候難以理解的東西都會豁然開朗。

  下面節選書中的一本分內容:

  一、“幾日下來,陳廷敬便形容枯槁了。人總有貪生怕死之心,可他的鬱憤和哀傷更甚於懼死。憑著皇上的聰明,不會看不到他的忠心,可皇上為什麼總要尋事兒整他呢?陳廷敬慢慢就想明白了,皇上並不是不相信王繼文的貪,只是不想讓臣工們背後說他昏。陳廷敬查出了王繼文的貪行,恰好顯得皇上不識人。”

  二、“陳廷敬起了身,點頭道了謝。張德善悄聲兒說:‘陳大人,您就順著皇上的意,別認死理兒。’陳廷敬默默點點頭,心裡暗自嘆息。”

  三、陳廷敬回到:‘臣每進一言,都要捫心自問,是否真為皇上著想。’

  《大清相國》的讀後感 篇4

  本書主要講了陳敬,後被皇帝賜名為陳廷敬,從晉身官場之日起,一步一步走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生經歷。面對官場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權益利慾時,他的應對之策以及功成身退的人生選擇。

  小說中記得特別清楚的是他的人生五字,“等”是他從衛大夫話裡學到的態度,“忍”是他從岳父話裡悟出的精髓,“穩”是他自己在官場中的切身體會,“狠”是被別人逼出來的決絕,“隱”是妻子點醒的大徹大悟。這五個字可以高度概括陳廷敬的一生,也充分展示了他的一生,今天我想淺談這五個字。

  我覺得這五個字也可以用在我們的生活中,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也很激烈,生活工作中難免會碰到失敗、挫折,但是我們應該學會等,等到自己努力到一種程度,等到一個適合的機會,該是自己的東西,一定可以爭取到。反倒是急於求成,耐不住寂寞的人,不會取得成功。現在的通訊技術很發達,大家的生活也是暴露在公共場合,刷刷朋友圈就可以看到有些人又在吐槽自己的不如意,欲求不得。請把等當做一種常態,但是不要放棄應有的努力。

  陳廷敬的忍可能不是我們生活所說的那種忍一時風平浪靜的忍,他的忍是一種在自己能力還不夠的時候,面對高士奇,索額圖等奸臣的隱忍,為的是厚積薄發,一招命中。

  穩是他自己的感悟,人在官場走,得一步一步走穩,剛入仕途,因為自己不願意做一些官場的潛動作,因為自己的過分直言,被其他大臣遠離,被皇上貶過官職,後來才明白,人在官場走,獨自一人是不行的,行事要穩得,需要幫手。

  狠是被逼的,成王敗寇,你輸我贏,最後扳倒大奸臣,陳廷敬並沒有明面上出馬,而是透過張鵬翮(he)、劉相年、索額圖、阿山等一幫大臣互參,最後由皇帝裁決,而自己在背後默默引導局勢發展,結果是他取得了勝利,登上了那大家都追逐的高位。

  陳廷敬的隱是一種全身而退的睿智,不貪戀權位帶來的榮耀,而是自己選擇功成身退,這一點令人佩服。他的隱退也很有意思,沒有直接上書自己希望隱退,而是透過裝病裝聾,結局很是完美。

  《大清相國》的`讀後感 篇5

  最近抽空閱讀了王躍文先生的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一書,心情很是有一種衝動的慾望。衝動的是我很景仰這樣的作家這樣的水平,因為他寫出了那個時代的權利和官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和猥瑣,以及為官為人為文為事的紛紜複雜。

  《大清相國》這本書的封頁上有這樣一段話:康熙朝名臣輩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罷官,索額圖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終被貶回原籍,徐乾學去官早逝,滿朝重臣中,但見陳廷敬馳騁官場五十餘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最終成為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後仍被招回,最後老死相位。

  王躍文集中筆墨來寫陳廷敬為官的一生,寫他如何從一個擁有正義感的青年舉子,逐步成長為胸有城府、老練沉穩的官僚。晚年回到家鄉,他總結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記得小說的最後又有這樣一段話:“當年衛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自己悟出一個穩字,最後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若不是這一隱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這段話是小說的點睛之筆,也算是全書的文眼。等、忍、穩、狠、隱,陳廷敬的一生幾乎就是這5個字的形象寫照。

  總結起來,“等、穩、忍、狠、隱”與“識時務者為俊傑”是陳廷敬馳騁官場的真經秘訣。陳廷敬能夠耐得住寂寞,一步步做到了“等、穩、忍、狠、隱”,不參與派系與集團鬥爭,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講究政治謀略又不去害人,能夠更新觀念、迅速轉變角色,從錯誤的思想中走出來,識時務、處處小心謹慎、避免鋒芒畢露。用自己的方式報效朝廷、造福子民。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康熙皇帝稱其:“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大清相國》的讀後感 篇6

  《大清相國》中陳廷敬的形象,已經影響到不少公職人員。"有些熟悉的朋友找到我,跟我探討陳廷敬的從政經歷。"不僅如此,在小說的影響之下,史學界也對陳廷敬其人其事給予了更多關注。"雖然描寫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達了我對當代現實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斷往前走,我相信歷史中有很多值得現代人借鑑的好東西。"王躍文說。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2011年中央組織部印發了《關於加強對幹部德的考核意見》,具體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細化了幹部"德"的考評標準。要做好乾部,首在為人,俗話說"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來,對人的要求,無不以做人為本。

  且不論書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只看隨著科考腐敗窩案、山東百姓自願捐糧案、勾結霸佔民宅案、陽曲百姓捐建龍亭案、銅錢短缺錢法重理案、雲南庫銀虧空案、皇上微服私訪杭州連環事等等,一代名相的光輝形象逐步樹立並熠熠生輝,而其如何待人、處事、言談的道理也緩緩道出。

  如何做人、待人,一直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也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存技能。在《大清相國》裡的主人公陳廷敬,就是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的榜樣。首先待人不可太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待人不可太絕,對人對己都適用。畢竟是以人為本、以天下蒼生為念。對人,能幫人處多幫人,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個人,可能是友人、親人、故人,可能是敵人、仇人、小人,也可能是好人、壞人、陌生人。能幫助的人越多,說明你的能力越大。幫助他人的過程也是積累正能量的過程,內含一個反饋迴圈,如同福報。一個人一個人地去幫,那是點對點的應對,正能量的積累如同加減乘除,畢竟有限;取仕之路,為官一任,若能造福一方,那是點對面的輻射。官做得越大,能福澤的區域越廣,正能量的積累是指數或者階乘。內含的福報就像一個光環,光照當代,輝映千秋。能饒恕的人越多,說明你的境界越高。饒恕的前提是有錯,而這種錯又不在律法懲戒的範疇之內。有些錯,說是錯,卻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角度和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往往不一樣。在人治的朝廷當中更是如此。如果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而把不同於自己的觀點就歸入錯類,那麼就無法與他人形成合力,自然也辦不成大事。正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想來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對己,能嚴格處多從嚴,須寬容時亦寬容。事前多嚴格,我們可以修身;事後多寬容,我們可以立世。

  處事也是現代人一個重要的修為課程。在《大清相國》裡的陳廷敬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基本理念是,不必太盡,物極必反,過猶不及,事做得太盡了,不但讓自己筋疲力盡,也讓他人少了發揮的空間。即便是自己能力所及,也需要留有餘地。尤其是作為領導,更應如此。即便領導再能幹,也需要留給下屬成長的空間。如是,事不必太盡,至少應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事本身不盡,而人精力有限。其二是指做事的程度,不必太盡。尤其是在資源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更是我們做成事情的一種有效法則。二八定律很好地用科學解釋了這個道理。而如陳廷敬所言:我只能做我做得到的事,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麼事都做不了!

  另外在言談上面,《大清相國》的陳廷敬也給出了不少啟示:言不論多寡。遇到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們可以暢談通宵;碰上話不投機的人士,我們可以閉口不言;生氣的時候大罵,抑鬱的時候緘默,含冤的時候辯解,委屈的時候訴說。如是,我們就只有甘心平凡。人在官場,其實是言不論多寡的,有的時候是言多必失,有的時候言少冷場。道一千,說一萬,我們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用氣話傷害自己,不要用惡語毀謗他人,讓自己成為更加完美的人。

  最後,不可不道的官場五字訣——等忍穩狠隱,五個字總結了陳廷敬50年的官場生涯,可謂十年一字。沒有前人傳授的等和忍,悟不出穩的要義;沒有穩的定力,做不了狠的事情;倘若狠而不隱,終將引火燒身,而不能全身而退。書雖小說,但確有其人,書中描述的很多事情也是真實發生的。當然,亦古亦今,亦真亦假,如疑如信,任君斷奪。

  《大清相國》的讀後感 篇7

  暑假裡學校下發了一本《大清相國》,供黨員同志學習。抽空閱讀了王躍文先生的這篇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一書,心情很是有一種衝動的慾望。衝動的是我很景仰這樣的作家這樣的水平,因為他寫出了那個時代的權利和官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和猥瑣,以及為官為人為文為事的紛紜複雜,《大清相國》這本書的封頁上有這樣一段話:康熙朝名臣輩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罷官,索額圖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終被貶回原籍,徐乾學去官早逝,滿朝重臣中,但見陳廷敬馳騁官場五十餘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最終成為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後仍被招回,最後老死相位。

  王躍文集中筆墨來寫陳廷敬為官的一生,寫他如何從一個擁有正義感的青年舉子,逐步成長為胸有城府、老練沉穩的官僚。晚年回到家鄉,他總結自己近50年的官華考宦生涯,記得小說的最後又有這樣一段話:“當年衛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自己悟出一個穩字,最後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若不是這一隱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這段話是小說的點睛之筆,也算是全書的文眼。等、忍、穩、狠、隱,陳廷敬的一生幾乎就是這5個字的形象寫照,總結起來,“等、穩、忍、狠、隱”與“識時務者為俊傑”是陳廷敬馳騁官場的真經秘訣。陳廷敬能夠耐得住寂寞,一步步做到了“等、穩、忍、狠、隱”,不參與派系與集團鬥爭,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講究政治謀略又不去害人,能夠更新觀念、迅速轉變角色,從錯誤的思想中走出來,識時務、處處小心謹慎、避免鋒芒畢露。用自己的方式報效朝廷、造福子民。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康熙皇帝稱其:“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大清相國》的讀後感 篇8

  最近單位組織讀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這本小說我以前看過,再次閱讀,感觸頗深。下面從陳廷敬的個人境界、修身齊家方面談一點感受。

  陳廷敬,他21歲中進士,晉身官場後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後仍被康熙帝召回,70歲後主動全身而退,安全著陸。在老家頤養天年併發揮餘熱,編纂了《康熙字典》與《欽定詞譜》,康熙評價他“寬大老成,幾近完人”。他不參與派系與集團鬥爭,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講究政治謀略又不去害人,能夠更新觀念、迅速轉變角色,從錯誤的思想中走出來,識時務、處處小心謹慎、避免鋒芒畢露。用自己的方式報效朝廷、造福子民。縱觀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氣、低得下頭;耐得往寂寞、經得起誘惑;看得透人、想得開事。先修身、齊家,然後再幹大事,陳廷敬為後世樹立了榜樣,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氣、低得下頭

  陳廷敬年輕時候也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有稜有角,熱血沸騰,所幸遇上一個好岳父,書中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官是靠熬出來的,沒到那把年紀,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眾目睽睽之下,沒毛病也會叫人盯出毛病來。”“少年得志是可喜,但隱憂亦在,須得時時警醒,盯著你的人多,少不得招來嫉妒,反是禍害。官場上沒有一番歷練,難成大器。所謂歷練,即是經事見世,乍看起來就是熬日子。任勞是不怕的,要緊的是能夠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明朝的張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時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華,所幸遇上顧璘這樣的好導師,沒有讓他在年輕時鋒芒畢露而得意忘形。這,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等”(要沉得住氣)和“忍”(要能經受起磨練)。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經得起誘惑

  面對索額圖與明珠的爭鬥,陳廷敬自始至終沒有選擇站隊,兩人都想方設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陣容,給出了很多誘惑,陳廷敬一直沒有動容,甘於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誤會他差點斷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總是巋然不動,穩若泰山。“君子有大畏呀,成大事者,必須有所畏。所謂無大畏者流,其實不過莽夫耳。”“穩,一時興許會吃些虧,但是不會倒大黴。”這,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穩”(要謹慎且低調)

  第三重境界:看得透人、想得開事

  能將身邊的人看透,能瞭解事情的真實情況,準確判斷,迅速作出處理,乾淨利落,不優柔寡斷,事後不貪功,做到功成而退,這是陳廷敬最高的境界。這需要一番歷練,一個人沒有經歷很多事,沒有接觸很多人,不善於總結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點也不可能達到這層境界的。這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狠”(要堅決徹底),“隱”(要會急流勇退)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遞進關係,修身與齊家是基礎,若沒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國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國藩、蔣介石是典範,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家書、日記中學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獨、貞信、擔當、約束、涵養。陳廷敬也有孤寂的時候,也有受委屈的時候,他都是一個人撫琴,靜靜地思考,反覆反省自己,這其實就是一個修身的過程。齊家,俗話說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我們常常看到好多人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最後被家裡人給害了。漢代霍光就是個典型例子,他功德蓋世,因為沒有管好自己家裡的人,在他死後整個家族遭受滅族之災。陳廷敬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透過特殊途徑,甚至打著哥哥的旗號謀取不正當利益,陳廷敬每次知道後總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嚴明地處理,用理智的手段維護好親情。德,永遠比才更重要,我們要教育子女先做一個有德之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說:“德才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他把人分為四類:德才兼備的稱為聖人,有德無才的稱為君子,有才無德的稱為小人,無才無德的稱為愚人。在找不到聖人與君子的情況下,寧願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大清相國》的讀後感 篇9

  記不清是幾年前了。參加一個培訓班,在京郊的一個大院,似乎離香山很近。培訓持續了一段時間。午晚後,總有些閒暇。想會的朋友都見了,能溜達的景點也走了幾個,便想讀讀書。

  附近倒是真去尋了幾尋,轉了幾次街巷,都是些餐館、咖啡廳和旅店,未發現像樣的書店,便悻悻而歸。後來有天傍晚出去理髮,從衚衕裡晃出來,看到拐角有個不起眼的舊書攤。蹲下看了看,基本山都是些“開門”的盜版書。

  賣書的老闆很熱情,又比較年長。我蹲著翻了半天,不好意思白添麻煩,便隨手挑了本,書名叫《大清相國》。

  回到住處,隨手翻了翻,竟引而入勝,不能自拔。這幾年,凡是有朋友找我推薦書,這本都在目列裡。之間,我也又購了正版,再讀了一遍。

  有以下幾點體會,與大家分享。

  其一,《大清相國》一書洋洋灑灑,共計四十八萬餘字。此書以大清國順、康兩朝的歷史原貌為本體,未加虛妄扭曲和過分粉飾,又不失小說文體的跌宕婉轉和衍延思索,邏輯清晰,行文脈絡流暢,歷史人物紛繁登場而躍然紙上,堪稱近當代歷史小說之佳作。

  其二,從順治演繹至康熙朝末期(陳廷敬於順治十五年中進士、康熙五十一年病劇),曲折情節、紛繁故事,有重墨亦有輕描,鋪墊婆娑而呼應鏗鏘,窮述陳廷敬近五十年的內閣菁英生涯,自青蔥歲月進士高中,至耄耋光陰相位歸田,突出“等,忍,穩,狠,隱”五字箴言。

  其三,伴君若伴虎,可謂如履薄冰,宦海沉浮,幾人可得善終?無論是權傾一時的鰲拜,或是二分朝廷的索額圖和明珠,還有帝王前的紅人徐乾學、高士奇……這些曾居於萬人之上的弄臣,竟幾無一人可以全身而退,唏噓譁然,觀者難盡其唏噓。

  唯陳廷敬,雖為滿族天下的一名漢相,卻既得功德之名,又得善終之軀,文韜滾滾,政略滔滔。陳給康熙當老師在先(經筵講官),後歷任工部、戶部、刑部、吏部的四部尚書,做過文淵閣大學士,主持編了《康熙字典》,其五十卷《午亭文編》(陳廷敬晚號午亭)收入《四庫全書》。

  所謂政治生命,是他人予己之命,非真命。奮發激亢之時,平步青雲,天下人豔羨,萬物趨之;潮退流逝之際,一瀉千里,天下人唏噓,萬物避之。三郎妄言,千秋萬世,生靈倫理,盛久則衰,繁極必凋,泰然自處,怡然自得,不失體統,不失本我,與各位共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