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讀後感

明天的讀後感

  導語:對於單四嫂子來說,明天,是希望還是絕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明天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明天的讀後感篇一:

  《明天》是收錄在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主要講述了單四嫂子失去兒子寶兒,失去了希望這樣一個故事。而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提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從開始接觸魯迅的作品,我便不大喜愛他的文章,總覺得很深奧讀不懂,甚至有時會覺得他的文字有些極端化。基於一定的時代背景完成的一篇篇小說,倘若不瞭解那背景,小說中的內容恐怕也無法理解。魯迅在一次觀看幻燈片的過程中,發現圍觀者的麻木不仁,這比身體上的病態更可怕,面對那時中國社會上的百姓精神上的決定棄醫從文,希望能夠喚醒國人內心的良知希望能夠從這個方面拯救中國的“明天”。

  《明天》中寶兒是因為生病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而死去,可害死他的究竟是誰?魯迅在文中對此的交代似有似無。首先,何小仙這一人物與寶兒的死有很大關係,庸醫怎能醫好病人?魯迅的父親是因為生病去世,他自己對庸醫很是憎惡。何小仙只是讓單四嫂子給寶兒照藥方抓藥,還強調保嬰活命丸必須是賈家濟世老店才有,寶兒的病不礙事,可最終寶兒還是死了,指不定是與賈家有什麼勾當,偏叫單四嫂子去他家買藥。其次,對於王九媽、藍皮阿五、咸亨的掌櫃、紅鼻子老拱似乎對於寶兒的死沒有什麼關係,甚至都在好心的幫著單四嫂子,藍皮阿五幫忙抱過寶兒,他們幾個人在寶兒死去後又幫忙打理喪

  事。看起來似乎都是為單四嫂子好,可阿五從單四嫂子手中接過寶兒的時候還不忘佔她的便宜,或許這才是他的主要目的。與單四嫂子說話又被冷落,後來乾脆說自己和朋友約好吃飯的時間到了,便把寶兒還回她的手上。自己得不到好處自然不願意繼續幫忙。至於王九媽,在見到單四嫂子抱著寶兒看完醫生回來時,端詳了寶兒一番,把頭點了兩點,搖了兩搖。這是什麼意思?又沒有表明,寶兒死後也在熱心的打點著,但卻讓人覺得她很冷血因為在合棺時她對單四嫂子的哭很不耐煩,可正常的女人不是應該在這樣的場面好好勸說單四嫂子嗎?甚至。咸亨掌櫃受託幫助弄來棺材,看樣子似乎是一個好人,但是卻總讓人覺得他從單四嫂子那一副耳環和一支裹金的銀簪上撈到什麼好處。最後,也是最不像害死寶兒的人,他的母親,單四嫂子,按說單四嫂子的生活是一場悲劇,在那樣的社會中,寡婦死了兒子還能有什麼希望呢,還能有怎樣的明天呢?她是一個粗笨的女人,在為兒子治病上,她幾乎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神籤也求過了,願也許過了,單方也吃過了,可寶兒的病就是不見好,這是為什麼?沒有采取正確的方法治療,自然好不了。當然,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中,單四嫂子的所作所為很正常,換做是任何一個母親都會跟她一樣,有哪位母親願意自己的孩子死去呢?單四嫂子的人生就是一場悲劇,而造成這場悲劇的又是誰?當時的社會又有多少不是這樣的狀態呢?所以說麻木不仁永遠是那群人的共同特點。這是讓魯迅等有志青年的所感到痛心的。

  在《明天》中寶兒是單四嫂子的明天,但是寶兒最終還是離開了,

  這讓單四嫂子的明天更加灰暗。明天,本來是給人以希望的一個詞,現在卻讓這場悲劇加重了悲傷的色彩。單四嫂子的悲劇是個人的,更是這個社會的。但是,魯迅筆下的看客看到的不是單四嫂子失去了希望,反倒是她失去了精神支柱後的孤獨。他們所考慮的是所有的事情會不會給自己帶來好處,會不會讓自己感到快樂,其餘人的喜怒哀樂才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最多是人們在茶餘飯後所討論的八卦罷了。如此一來,便是國民愚昧的且不願意改變現狀。

  總而言之,《明天》中依舊是魯迅風格的展現,他的寫作方式始終是那樣的辛辣和諷刺。明天也是他一直所追尋的,致力於其中,一生不悔。“只有那暗夜想變成明天,卻仍在這寂靜裡奔波。”單四嫂子的明天是個悲劇,但是整個社會的.明天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很美好!

  明天的讀後感篇二:

  作品描寫了單四嫂子喪夫之後,恪守婦道,把兒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歲的兒子寶兒得了病,單四嫂子為他四處求醫,盼望著“明天”寶兒的病就能好,在寶兒垂死之際,單四嫂子心亂如麻的時候,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卻在咸亨酒店裡喝著酒唱小調,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面對著急的單四嫂的求醫卻顯出一副慢條斯理,不緊不慢的樣子。而同是婦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媽,也終於被證實並非出於真情。“有古風”的人們,在辦喪事時,凡動過手,開過口的人都吃了單四嫂子一頓飯,對她無異於雪上加霜,而明天,等著單四嫂子的又是什麼?

  《明天》是魯迅著力反映婦女悲慘命運的小說之一。透過對寡婦單四嫂子痛失獨子描寫,展示了一副令人震悚的中國婦女孤立無助的圖景,同時抨擊了黑暗社會的吃人本質和沒落社會中人們的無情和冷漠。作者雖然沒有明說,實際上卻透過種種跡向,把一個殘酷的世界,擺在了讀者面前——美的事物被毀滅,醜的事物甚囂塵上,而眾人對此漠然處之。這裡美的事物實質正是被醜的事物的冷漠所殺。

  小說以寫魯鎮上的一些古風開頭,不上一更,大家都關門睡覺了,夜半三更沒睡、的只有兩家——咸亨酒店和單四嫂子家。酒店做的是服務生意,按其職業性質,理應日落而作,日出而熄。唯這單四嫂子,夫喪子幼,只能靠紡紗來維生,日出而作,日落而續。所以,只有她家的燈光是突兀的,其它的門都關上了,唯她例外。這一強烈對比的寫法,有力地反映出了魯迅生活的時期那特定社會環境下的悽象。

  鄰里人之間的冷漠與麻木、對貧弱者的袖手旁觀。不僅僅是在小說所寫的年代,直至今天,所謂文明進步的社會,這種現象仍然存在。公交車上面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很少有人主動讓座,老人摔跤後,沒有人敢主動去幫助??我們的生活條件是進步了,但是人們的素質呢?還有多少人可以向雷鋒一樣做好事不留名,大公無私?從小我們在學校學習著要爭當做好人做好事,可是,面對著當今社會的現實時,我們感到的是迷茫,一直嚮往的,被歌頌的精神,到了真正應該去做好事的時候卻要左顧右盼,不知道該不該做,難道這是教育的錯誤嗎?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麻木、對貧弱者的袖手旁觀罷了。

  咸亨酒店的掌櫃和食客們,他們更多地願意把閒錢花在吃喝玩樂上,而對貧弱者的救助卻不生一念。在幫辦單四嫂子的兒子喪事時,他們銀兩照收,全不顧一個貧弱者的生死存亡。為了治好兒子的病,用盡了所有辦法,最後寄希望於何醫生,作為救死扶傷的醫生,視貧弱者的生命如草芥,最後沒能挽救寶兒的小生命。何醫生、賈家藥店和單四嫂,何醫生開的藥,一定要到賈家藥店才賣得到,正正是一個三角點關係,這是不折不扣的為富不仁。

  兒子死了,一直相信明天一切會好起來單四嫂,等待她的明天會是怎樣?《明天》讓我們看到了過去人們的冷漠,也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反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