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家書讀後感三篇

梁啟超家書讀後感三篇

  《梁啟超家書》為梁啟超與九個子女間的精神接觸和思想交流的信件實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梁啟超家書讀後感三篇,歡迎檢視,希望幫助到大家!

  梁啟超家書讀後感【1】

  在國破家亡花淚鳥驚之時,杜甫曾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國難與戰爭,廝殺之不斷的幾千年來,又有多少可抵萬金之家書?傅雷的家書被譽為苦心孤詣的教子篇章,正是這萬金家書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聰有了堅韌不拔之志,取得了那般成就。同樣身為近代知名人物的梁啟超的家書又是否之萬金呢?

  梁啟超,對中國近代具有深遠影響的一位人物。他在政治、學術、思想、教育等各個領域都有一定的成就。敢於嘗試百日維新的探索創新精神和愛國熱情,使得他在教育上不僅有西方的開放民主還有中國傳統教育的精髓。可能是因他深刻認識到“少年強則國強”從而對子女的教育倍加註重。

  他的教育方式既不迂腐跟從中國封建傳統,也不盲目追求西方時尚,而是注重將兩者完美結合。他精心指導子女,悉心對他們進行教育,但是他沒有對子女們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方向。他對不同子女的教育引導方向不同,不正是體現了中國古代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嗎?這種教育的成功事例不正是告訴了我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只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好的。他還表明學習應有批判精神。不同的學術與文化都有不同的自身優勢與劣勢,只有敢於批判與評析錯誤之處,才能創造出更繁盛的文化。正是應為他對東西方文化的擇善而從取其精華,才使得他的兒女們將東西方獨具特色的文化結合以修身養性。

  他也講究學習應有上進心,充滿好奇和求知慾,有趣味主義和樂觀精神。正如他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回憶他如此的治學方式,梁思禮也說:“父親偉大的人格、博大坦誠的心胸、趣味主義和樂觀精神,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學習真應該注重興趣與鍥而不捨的精神。

  正是梁啟超的獨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門三院士”的光榮。那麼他是否只注重子女們的學習而不顧兒女們的健康了呢?不,這從400多封家書中的任意一封都可體會到他對子女們濃濃的關愛。

  首先,他對的子女稱呼方面。他稱子女們為“寶貝”,自稱“老白鼻”諧音老baby,甚至還給孩子們起了外號。如: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為司馬懿,六女兒則稱為六六,又如小寶貝莊莊,大寶貝等稱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樣一位慈祥和藹的老人,甚至有些顛覆他身為革命家的偉大形象,瞬間變身為老頑童。如此開放的思想,在封建頑固派勢力強大的那時還正是前衛啊。大概梁啟超先生這開放的思想深刻的影響了他與他子女接受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內容。他在信中不僅鼓勵引導子女學業發展,還時刻唸叨著子女的身體健康。作為一個好父親,在孩子學業與身體健康方面,他一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而梁啟超就是這樣一個關心孩子的好父親。

  只可惜了,在那個黑暗與動盪的年代,戰亂中交織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來身先士卒引領變法,如此艱難。但正是因艱難,才使得那些家書更有可抵萬金的寶貴吧。且家書給我們的無限思索與啟迪,何嘗又不是它可抵萬金的原因呢?

  梁啟超家書讀後感【2】

  梁啟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殤,個個成才。其中長子思成是建築學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學家、五子思禮是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一門三院士,世所罕見。近日細讀《梁啟超家書》,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謂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國,在人們的印象裡,是長袍馬褂、三寸金蓮、拖在腦後的辮子和暗灰的呆滯的眼神。翻開《梁啟超家書》,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景象:梁啟超稱呼子女"寶貝""baby",落款是"爹爹",他給子女講笑話、講日常生活瑣事,還時時自我調侃,他說"我愛你們,我想你們,想得厲害",他說"要你們知道我快活頑皮起來的樣子",他的感情坦蕩率真、平等開明,全然沒有大家長的專制作風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習氣。

  "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從該書所刊出的家信中,我們可以看到梁啟超對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沒有放鬆,對讀書寫字、學習課程、選擇學校、選擇專業、選擇職業、人際交往、戀愛婚姻等各方面都給予指導,引導子女的興趣,同時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志願,從不強求他們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圖,而是反覆徵求子女意見,直到確認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莊大學沒考好,梁啟超及時安慰她:"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築得越厚越好。"還說道:"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願,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用姊姊、哥哥當顧問,不必泥定爹爹的話。""我很怕因為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的路。"思成在國外的學習遇到瓶頸,梁啟超和他探討學問的有用無用:"至於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什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作甚?著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他倡導子女興趣要廣泛,視野要開闊,主張"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他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歷途其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練德性之好機會".思成徽因美滿姻緣伉儷佳話,正是梁啟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的決定在你們,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從來沒有強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閱歷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啟超是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他的政治理念與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他循循善誘、諄諄教導,要求子女們把個人的努力和對社會的貢獻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梁啟超九個子女,有七個先後赴海外留學,但沒有一個留在國外,皆學成歸國,報效祖國。

  梁啟超家書讀後感【3】

  提倡"百善孝為先"的中國,從蒙學的《朱子家訓》,《顏氏家訓》,一直到清末的《曾國藩家訓》,任何一篇關於教導自己子女立身、處世、做學問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嚴峻的教訓面孔,板著,端著,讓孩子和家人覺得懼怕。

  有此印象,對於寫這類文章的父親們,便都有了一種固定的認識。甚至讀《傅雷家書》時,也羨慕傅聰有如此博學多才,循循善誘,同時又嚴格要求孩子的父親。

  而近日,讀得一本舊書——《梁啟超家書》,忽然發現,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寫《少年中國說》的梁任公(啟超)曾經這樣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參加戊戌變法之前之後,曾經想著君主立憲,而後又支援民主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變,興趣多變,唯有對他兒女的拳拳愛意從未改變,為了少年中國夢,梁任公仁慈地呵護著子女,精心培育著子女,引導著子女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發展,梁啟超的9個兒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長,當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兩人是他的.孩子: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順,圖書館學家梁思莊,畢業於西點軍校任十九路軍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經濟學的梁思達,參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寧,已經第三個成為院士的火箭專家梁思禮。

  家書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第一篇便可看見梁啟超指導時年十九歲的女兒梁思順學習行政法、經濟學、財政學、國際法,等等,"因思若吾愛女在側,當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學不可太急……",接下來便是給思成思永的"若緣怠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子弟矣。"

  隨著兒女們的成長,梁任公說:"人生之旅歷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著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頭下畏""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

  緊接著,梁任公便開始教導"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於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人之生也,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則安之若命。""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梁任公在本書裡的文筆很活潑的,古文和白話相間的,親切動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思順","沒出息的小莊莊""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親和地與孩子們交流,當孩子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梁啟超是給出了這樣的安排,他說"我對於你們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後,梁啟超會問女兒思順"你的意見怎樣呢?"

  此書選擇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給子女談為學和做人的書信,後附三篇演講和談話錄,其實也是總結了梁任公認為為學做人的思想——所謂三達德——即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說的:"養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皆在於此。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