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觀後有感

《唐山大地震》觀後有感

  唐山大地震電影描述1976年發生在中國唐山的7.8級大地震中,一位母親只能選擇救姐弟之一。母親最終選擇救了弟弟,但姐姐卻奇蹟生還,後被解放軍收養,32年後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們去修補的悲感情節,再一次勾起了當代人們對那一段慘痛災難的回憶。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唐山大地震》觀後感,歡迎參考!

  《唐山大地震》觀後有感一:

  無論是在網上、報刊上、人們的談話中都對《唐山大地震》讚不絕口,說是“23秒的地震,32年的思念和痛苦。”

  昨天晚上,我、媽媽、外婆,乘著老爸的車子去電影院,一路上老媽說“這部電影非常地傷感情。”老爸開玩笑地說:“把這些餐巾紙帶去,免得我們家醒醒哭得慘。”我說:“放心吧,我不會哭得很慘的。”老媽說:“不用擔心,那裡有餐巾紙發的。”外婆說:“我們家醒醒看《金剛》時最後被那隻大猩猩感動得流了許多淚,不知這次會怎樣?”我說:“這次肯定不會的。”

  車到電影院,我提前調整了心態,變得開開心心的,蹦蹦跳跳地向前走著,看到了《唐山大地震》的電影廣告,上面畫著的是一個小女孩站在一堆屍體上,四處張望著,眼神裡充滿著迷茫和痛苦。我們來到影院裡,剛坐好電影就開始播放了。

  電影播放的是1967年7月26日晚上,唐山出現了地震的預兆,昆蟲、蛇都爬出來拼命地逃,雞飛狗跳,連池塘裡的魚都要蹦出來逃生了,一會地光出現了,接著就發生了短短的23秒大地震,一霎那間,房屋成片成片地倒下,道路成塊成塊地塌陷,還在睡覺來不及逃生的人被石頭壓在廢墟下,跳樓逃生的人許多被砸死,哭叫聲、呼喊聲、呻吟聲響成一片,只有少數人倖存下來。這短短的23秒就使唐山變成一座埋葬了二十多萬生靈的廢墟,死氣沉沉,慘不忍睹。

  有一位母親為了拯救孩子,在廢墟里用手不停地挖著石頭,砸傷的手臂上不停地流著鮮血,突然,工人們發現了她的女兒和兒子,問她救哪個,她說道:“兩個都救,兩個都救!”那位工人說:“只能救一個。”因為救姐姐會壓死弟弟,救弟弟會壓死姐姐。這苦澀的選擇,令這位母親十分痛苦,最後媽媽狠下心來說道“救弟弟。”這幾個字讓姐姐方登原來在用石頭敲擊地面的聲音突然停了下來,眼裡閃動著淚花,這個場景真令人心酸。過了一會弟弟被救出來了,可是那位母親還在哭,大聲斥責老天爺“你混蛋!”工人們勸母親快帶著孩子去醫療站,否則兩個孩子一個都得不到。母親絕望地把姐姐的“屍體”抱出來放在她爸爸的屍身邊。過了一會下起了滂沱大雨,從死亡邊緣醒過來的方登爬起來,看了看四周,發現全部都是屍體,她一個人走出這個地方,她站在門口,望著走來走去的軍人,希望有一個人能收留她,一個軍人走過來問她:“小朋友,你的父母呢?”她搖了搖頭,那位軍人便把她收養了。

  32年過去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姐姐和弟弟都來到了抗震救災現場。在一次偶然的時候,姐弟倆相聚了,弟弟談起了唐山大地震和姐姐被壓在一塊石頭底下只能救一個人的事,這才使姐弟倆相認。到了最後,母女相聚的場面更是非常感人,坐在我身邊的大姐姐在那裡偷偷地抹眼淚,我也是不停地在抽泣著。在這間廳裡有不少人在抽泣,有的還大聲地哭了出來,因為他們的心被絞痛了,我也深深地感觸到了這廠地震的悲慘和這部電影的感染力。我深深地體會到: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家園,所以要好好珍惜它。我們一定要為祖國繁榮富強作出應有的貢獻,不要讓大自然重演這痛苦和悲慘的一幕。

  《唐山大地震》觀後有感二: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災難片,實際上卻講述了一個親情和震後倖存者治癒心靈創傷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災難發生的23秒間,動搖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慘叫的人聲,強烈的視覺衝擊震撼人的心靈,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震後的廢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壓著龍鳳胎的姐姐,另一端壓著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這位年輕的母親,將如何抉擇?這是這部電影留給人性的一個難題。在“只能救一個”的萬難抉擇下,徐帆扮演的母親無助而絕望的喊出“救弟弟”幾個字時,壓在鋼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淚,呢喃著喊出最後一句“媽媽”,同樣也在黑暗中陷入了無助和絕望。23秒的地震災難,帶來了一個家庭32年的生離死別。對他們三個人來說,活下來只是這個故事的開始。

  這注定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母親難以逃脫自責的負罪感,女兒也無法面對母親放棄自己的心靈創傷。這裡的無解,並不是故事的無解,而是人性的無解。人類如何才能修復這種因災難或苦難帶來的人性扭曲?這是馮小剛拍攝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對的難題。父親死了,眼睛永遠的閉上了;母親和女兒雖然活了,但內心的傷口卻一直張開著。人們在電影院中留下的淚水,不僅是為這對母女,更因為災難對生命和人性的傷害與扭曲。

  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我流下了淚水,很多年沒有這種觀影的感覺了。但同時馮小剛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對於植入廣告的些許不滿外,兒子的那句“這裡雞不缺,蛋也有的是”還是讓人忍俊不禁。但電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無論是對故事、畫面節奏的把握,還是對觀眾情緒的駕馭,馮小剛都顯示了他嫻熟的功力。對大地震的災難表現,也處理的恰到好處,既形成了對故事發展的推動和壓力,也沒有過度的渲染,電影在意的是如何讓觀眾能設身處地走進角色的情感中,一旦與之呼應、合拍了,你自然會與角色一起深入到那複雜的人性世界中。人們流下的淚水,其實是對自己人性的一次淨化,流出的不過是那些遮蔽人性的雜質。

  近百年來,中國有太多的苦難和災難,被遮蔽在人們的記憶之外。除了前兩年看過一部國產的反映颱風的災難片以外好像國內沒什麼值得記憶的災難片了。人們幾乎已經遺忘了該如何用電影來表達苦難對人性的傷害。苦難在公共話語中的失聲,使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與悲傷的能力。天災人禍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樣。天災在世人眼裡承擔了一個惡的角色。其實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讓經歷苦難的人發出聲音,不僅是對那些受難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著將那些個體的苦難記憶,轉化為民眾可以用來自我教育的公共記憶。它其實也是民眾間尋求文化認同的一種方式。這種記憶對一個民族,是最為重要的精神財富。因為對歷史的苦難記憶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們提放這種苦難的再度發生。當08年發生汶川大地震的時候,電影中顯示的救援場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別,整個民族對待災難的態度日臻成熟,災後的心靈重建是比實體重建更重要的一環,溫總理的一句“大難興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諦。

  現在的科學水平還無法準確預報這種大的苦難和災難在何時何地發生,它往往在人們毫無提防的時候突然來臨,就像唐山、汶川、玉樹地震一樣。不願面對傷疤和苦難的人們,卻要以這種更殘酷的方式,來面對歷史的甦醒。苦難的受害者,並不只是那些受傷害的個體,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對苦難的揭示和記憶,也是一種對創傷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尋。《唐山大地震》就是這樣一部寓言,它用一個帶著體溫和血淚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苦難重壓下人性的尊嚴。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會回來了,那些受難者的青春也不會回來了,但這種對於苦難的聆聽和見證,會讓我們對現實始終保持一份清醒。實際上,在這個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個對苦難歷史的記錄著和見證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動和責任。

  《唐山大地震》觀後有感三:

  今天,在影院觀看了《唐山大地震》,以前一直都很期待的片子,終於可以在今天看到了,也算了卻的我的一個心願。之前聽馮導說票房要達到5億,就覺得這一定是一部大片,等公映之後一定要去影院一睹為快,今天我終於如願以償了。

  不得不承認《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電影,無論是從場面,還是劇情拿捏的都非常的到位,甚至那些特效,我看到了還以為是真的。電影講述的一個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發生時,女主角李元妮(徐帆)失去了丈夫,而又面臨著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抉擇,當時看到她在廢墟上絕望的哭泣,不停地喊著:“都救,兩個都救。”的時候,我的心似乎也跟著碎了,作為一個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是她的生命,都是她捨棄不下的東西,俗話說的好“手心手背都是肉”,而母親,就更應該是這樣的了,最終,她做了一個決定,救弟弟方達(李晨)。

  但是上天還是眷顧著姐姐方登(張靜初),讓姐姐奇蹟般的生還了下來,還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養……輾轉間,32年過去了,2008年,正趕上汶川地震,當姐弟倆看到這場地震正在吞噬著人們的生命時,都被震撼了,想到自己所經歷的唐山大地震,於是都毅然決然的趕赴災區,挽救正在水深火熱裡的人們。就在這時,姐弟倆終於重逢,而姐姐方登也理解了當初母親的苦心,終於原諒了母親,最終,一家人終於團圓……正像海報上寫的一樣“23秒,32年”,是啊,僅僅因為那23秒所產生的鉅變,確需要用32年的時間來撫平人心裡的創傷。不過,最後,母女重逢又給人心裡帶來了莫大的安慰,同時,我也終於覺得——活著真好,這時徐帆在看完電影時說的,雖然只有短短的4個字,卻讓我難忘。32年的雨雪風霜終於換得了母女重逢,如果,當初他們沒有活下來,也許就不會有重逢的一天。災難,是不能打垮人們的,它只會讓人們變得更堅強,更加的有勇氣去面對以後的生活!

  雖然災難無情,但是我相信人間有愛,有愛的世界一定不會空虛。劇中還有一點也是值得讚歎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親情。劇裡方達對女友說了一句話:“我媽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來,第二次是我在三歲時的了肺炎,大夫說沒救了,可是我媽堅持讓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聽了這話,我忽然覺得心頭一陣酸澀,親情,這是一個多麼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親情才永遠不會背叛你,才是你心靈永遠的港灣,親情如一棵大樹,永遠為你遮風擋雨,親情是一座港灣,永遠為你心靈的小船開放,親情是一個溫暖的家,永遠歡迎你回來。

  最後,讓我們珍愛生命,接納親情,為了親人好好的活著,珍惜生命裡的每一天,因為,活著真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