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讀後感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

  說實話,這類文章並不屬於我喜歡的範疇,然而從文學的角度來講,它們卻是很好的。

  餘秋雨的文章語言優美,描寫詳細生動,這一點在《莫高窟》一文中尤為突出。“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但又噴得一點兒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章。這裡不再僅僅是初春的氣溫,而已是春風浩蕩,萬物甦醒,人們的每一縷筋肉都想跳騰。這裡連禽鳥都在歌舞,連繁花都裹捲成圖案,為這個天地歡呼。”這一段描寫的是莫高窟中唐代藝術的部分,用到了比喻、誇張、擬人三種修辭手法,融入餘秋雨自身的感受,彷彿整幅畫面都呈現在眼前,這無疑印證了餘秋雨本人極高的文學功底。

  同時,從餘秋雨的文章裡還可以看出他對各類文學藝術的欣賞水平很高,他對這些文學藝術有深入且獨到的理解。依舊以《莫高窟》一文為例,文中寫得到“這裡沒有重複,真正的歡樂從不重複。這裡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兩句話便點出了莫高窟使無數人留連的原因,在那裡每一個圖案都獨一無二,每一個人物形象都彷彿一個鮮活的生命。

  我個人不喜歡餘秋雨的文章主要是因為我覺得他的文章往往過於跳脫,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有幾篇文章在我看來,主題不夠鮮明,與文章本身有些脫節(當然也有可能使我個人的偏見,這一點我無法作出解釋)。

  就以《狼山腳下》為例,開頭寫狼山的名字沒有附庸風雅改成“琅山”,而且用了一段不短的文字來批判很多景點的名字文縐縐的,但實際毫無內容科研,讓我以為這就是文章的主題;但接著餘秋雨又筆鋒急轉去寫狼山腳下駱賓王的墓,還講了一連串駱賓王的故事,我又以為作者是想借狼山引出駱賓王,然後以駱賓王為中心展開描寫;但作者同樣沒有在駱賓王身上停留,又寫到了狀元張謇以及他的平生事蹟,值得一提的是,他與駱賓王,除了墓穴建得比較近以外,我看不出他們二人有任何相關的地方;緊接著第四段寫長江經過狼山入海了,這個結尾讓我覺得莫名其妙,返回來重讀才發現原來在第一部分快寫完的地方提到了長江,有了一個比喻,“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一生的晚年,怎麼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我承認這句話說得很有哲理,但我並不認為這麼短短的幾行字可以作為文章的主題,所以我此時仍不知道這篇文章想要表達什麼,如果只是為了講述兩個名人的故事,其實大可以不必如此麻煩,耗費這麼大篇幅把兩人用“墳墓”聯絡在一起。

  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我查了百度百科,百度給出的'解釋是:“站在狼山腳下,作者撫今追昔,從駱賓王,到張謇,寫他們對於大海的追求和企盼,在這裡,大海不僅僅是一種廣博胸懷的象徵,更是一種開放的文化狀態的象徵。只有突破封閉性和傳統性,在開放的狀態下,文化才能顯出它的微型機和活力。《狼山腳下》用文化的眼光來理解歷史,使我們感覺到了文明追求中沉重的腳步,文章借歷史傳統和歷史遺蹟來啟迪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要使文明呈現出它的燦爛,必須突破文化的保守性和狹隘性,必須正視文化的多元性和開放性,只有這樣,現代化才能與文明同步。”

  這個解釋,恕我無法認同。我不知道這段解釋是否是餘秋雨的本意,但我個人透過閱讀認為,如果這就是文章的主題,這麼整篇文章最多隻有一半可以響應這個主題,其他的內容就顯得無關緊要了。

  文章的第一部分對狼山的名字進行評判,我不太明白作者此番言論的意義,也許可以說明“突破文化的狹隘性”,這一點我表示認同,但最後提及長江在我看來是沒有必要的,尤其是那個具有一定哲理性的比喻,更與解釋中所說的主體不相關。

  張謇也說得通,他因科舉而當官,後來卻“絕不做狀元名號的殉葬品,站在萬人羨慕的頂端上極目瞭望,他看到了大海的湛藍”,這個例子我認為是可以附和主題的。

  但其他的內容就說不通了,駱賓王如何能成為文化狀態的象徵?百度又給出了一番我認為及其不合理的解釋,“這個天才文人並未因坎坷遭遇而磨滅了博大的胸懷,勃鬱的詩情一有機遇就會隨口噴出。作者並進一步推測駱賓王因露崢嶸說漏了嘴,而走上了新的旅程,選中了長江和狼山,靜靜地在那裡終結了波湧浪卷的一生。詩人在生命將枯之時,選擇狼山作為歸宿,實際就是在借狼山那獨特的地勢向後人傾訴:儘管飽受壓抑,但生命脈不能被框死。”我並不認為一個連真假都不知道的故事可以讓人杜撰出這麼多亂七八糟的言論;即便這些理解是正確的,我也同樣不認為他們可以與文化狀態連線起來。

  當然,或許文字中還藏了一些我目前為止還看不明白的內容,也可能這些百度上的解釋並非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那麼恕我眼拙,不知道餘秋雨這篇文章想要說些什麼。如果把它單純地當作一篇遊記的話,那我認為它還是不錯的。

  總體來說,餘秋雨的文章在語言方面是非常值得我們欣賞借鑑的,但在一些文章上就不必花什麼功夫了,比如我上面列舉的這篇文章,在我花費了很多時間之後除了把自己越繞越亂之外沒有得到什麼收穫,餘秋雨一些文章的意義藏得比較深,至少對我而言難以理解,而我對此類文章的做法就是看過以後想不通就算了,既不是我喜歡的文章,又沒有辦法讀懂它到底想要說些什麼,那積蓄花時間就純屬浪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