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讀後感參考

人物傳記讀後感參考

  不要以為星星很渺小,只是你離它太遙遠。

  ——題記

  最近三個月,利用閒暇時間看了四本人物傳記:《麥克阿瑟》、《馬歇爾》、《巴頓》、《艾森豪威爾》。儘管對遼海出版社稱為“布老虎傳記文庫——巨人百傳叢書”之扛鼎之作的編輯質量很是不齒與遺憾,但是根據瞭解一戰、二戰歷史的原有基礎,還是品出了一些滋味。尤其是對中西方人們不同的人生理念、不同的道德觀點、不同的思維方式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它甚至動搖和改變了自己以往對西方國家及其風雲人物的傳統的、根深蒂固的看法,也可以說是達到了顛覆的程度。

  感觸一深,情緒就會不穩定,思緒也很紊亂,寫起來倒覺得有些無從下筆,所以寫到最後好象也沒有把意思真正表達出來。正如毛主席所說: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社會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畢竟,這種烙印已經被打上了幾十年。它讓我感到,一個人與一個時代的結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眼界,打開了眼界,自然就打開了心胸。

  一、優良的品學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麥克阿瑟1899年考入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在校期間既刻苦攻讀,又注重體育鍛煉。4年之後以98.43分西點軍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成績是西點軍校創辦一百年來最好的。麥克阿瑟是美國著名軍事家,五星上將軍銜。曾被稱“西點之父”,是歷史上最年輕的西點軍校校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美軍第四十二師參謀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歷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戰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職。麥克阿瑟一生都把讀書作為自己的高雅嗜好,在顛沛流離的戰場上,他仍然擁有7000冊個人藏書。

  喬治·卡特里克·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

  不滿17歲的馬歇爾考入維吉尼亞軍事學院, 1901年9月,馬歇爾以全校第8名的成績畢業。院長希普將軍認為;“如果喬治馬歇爾被任命為陸軍軍官,將會青雲直上,遠遠超過西點軍校的一般畢業生。”是美國曆史上從未親自帶兵打仗而僅僅憑藉在作戰圖上揮動小小一支紅藍鉛筆, 就眾望所歸地獲得了五星上將的的軍人。馬歇爾一身正氣、知人善任,在二戰期間,他大膽啟用了一批年富力強的優秀軍官,這批軍官用戰場上卓越表現和戰績,回報馬歇爾的知遇之恩。 在馬歇爾將軍的葬儀上,已經卸任的美國總統杜魯門說;“他是我們這一時代偉人中的偉人,我衷心地希望,當我跨入另外一個世界,馬歇爾能收留我當他的部下,從而我得以努力報答他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喬治·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

  喬治·巴頓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畢業於西點軍校。巴頓不僅是將軍也是文人,他的知識面相當寬闊, 具有政治、軍事、哲學頭腦,更是一個最具個性、人性和智慧的人。巴頓酷愛讀書,他的個人藏書數量有6000多冊,在同時期盡次於麥克阿瑟。巴頓是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美國軍事統帥。他指揮作戰勇猛頑強、屢建奇功, 重視坦克作用,強調快速進攻,有“熱血鐵膽”、“血膽老將”之稱。是第二世界大戰中唯一能讓希特勒的納粹軍隊聞風喪膽的指揮官,具有“戰神”之譽。

  l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

  艾森豪威爾出生在美國可薩斯州的一個貧寒之家,少年立志,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西點軍校,最後成長為美國曆史上最為顯赫的將領和總統,從而使他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和傳奇性。在美軍歷史上,他曾獲得很多個第一:軍銜晉升得“第一快”;家庭出身 “第一窮”;美軍統率最大戰役行動的第一個指揮官;第一個擔任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軍的最高統帥;美軍退役高階將領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第一人;美國惟一的一個當上總統的五星上將。

  二、崇高的理想

  四位將軍當中除了馬歇爾以外,都曾經就讀於以培養合格的陸軍人才為宗旨的西點軍校,他們都非常尊崇“責任、榮譽、國家”的校訓,具有超強的紀律觀念、榮譽觀念和責任意識。

  西點軍校百年校慶上,作為唯一上尉軍銜學員的麥克阿瑟第

  一個領取《畢業證書》時,看到那麼多傑出的老校友,他就暗暗發誓報效國家:將來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美國“偉大公民的光榮冊”上。

  馬歇爾立志報國從不氣餒,表現在工作上的一絲不苟,讀後感《人物傳記讀後感》。在他34歲仍是中尉軍

  銜的時候,不管在什麼工作崗位上,能夠得到上下級的一致稱讚,獲得廣泛的威信。馬歇爾在繁忙的機關裡,是一個優秀的軍官;在帶兵和組織部隊的軍事演習中,是一名出色的戰術家;在情況危急時刻,是一位足智多謀、值得信賴和堅如磐石的核心人物。馬歇爾時刻以國家利益為重,慧眼識才。早在步校的時候,他就建立了一個學員檔案——黑色筆記本,把他認為有才華的青年軍官的名字一一記在上面,後來馬歇爾擔任陸軍參謀長之後,這個筆記本便成了無價之寶,他常據此選派指揮官。

  巴頓的勇敢來自於軍人職業光榮而崇高的信念。為了打敗法西斯,巴頓建立了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坦克訓練基地。而作為美國的第一坦克手、坦克部隊創始人,他曾感慨:我的生命和榮譽與坦克是緊緊相連的,不久的將來,美國必將擁有一支世界上所向披靡的坦克部隊。蘇德戰爭爆發,夏威夷也燃起戰火。當時已是軍長的巴頓將軍竟被憂心忡忡的艾森豪威爾吩咐“低就”作戰,但是巴頓並沒用過多地考慮個人的得失,而是以國家的需要為己任,他斬釘截鐵地說:只要國家需要我,並給我為國出力的機會,讓我參加戰鬥,我甘願當一名少尉。

  最能說明艾森豪威爾理念信條的,是當美國一家報紙指責盟軍司令是一個好戰

  將軍的時候,艾森豪威爾親筆寫下的一段文字:至於那些口口聲聲憎恨戰爭的“和平主義者”,我懷疑他們是否真能象我這樣痛恨戰爭。和平主義者也許沒有看到過戰場上的滾滾硝煙,沒有聞到過戰死者的屍體腐爛後發出的惡臭,沒有到過擠滿傷員的野戰醫院。我同和平主義者的區別是,我憎恨納粹更甚於戰爭。我對戰爭的憎恨,永遠比不上這樣的信念——那就是每當出現了戰爭危險時,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執行我們政府的命令。

  三、無限的魅力

  美國有一種基本的生存理念:永遠沒有完美的事物,一種缺陷的存在才是真實的。即便是總統,作為一個普通人,仍然有他的缺點和不足。縱觀四位將軍的一生,丟擲階級、信仰等政治因素,確實覺得他們的人格都各具無限的魅力。他們都具有較高的情商,但是卻不計私利;他們始終竭盡全力地辦好事,並有著高昂的'熱情和偉大的獻身精神;他們永遠不會與那些麻木不仁、膽小如鼠,既不懂勝利、也不懂失敗的人為伍。

  大義凜然 無畏的獻身精神

  太平洋之戰初期,面對失利局面,美國總統從人性化角度考慮派護衛交通工具接回菲律賓戰場的軍官家屬。作為戰區最高司令官的麥克阿瑟,在把中下級軍官的家屬一一送走之後,給羅斯福總統寫到:非常感謝總統的關懷,但是請原諒我沒有執行您的這項命令,因為作為戰區最高指揮官,我和我的妻兒要與陣地共存亡!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戰爭中出生的兒子與妻子是跟隨麥克阿瑟轉戰了12年後,才踏上自己的國土。

  功成名就的馬歇爾,在理所應當地應該享受安靜晚年生活的時候,為響應國家的召喚,幾次放棄平靜的生活,再度出山,勇挑工作重擔。

  巴頓在軍事指揮中有“兩多”,即在地面上的時間比乘車的時間多,跑步的時候比走步的時候多,他是戰場負傷次數最多的一位將軍。然而就在歐洲的硝煙剛剛散去,本來應該居功享受的時候,巴頓卻主動向白宮申請說自己願意馬不停蹄地轉戰太平洋戰場。他說,為了早日結束太平洋戰爭,只要允許我與日本侵略者作戰,哪怕給我指揮一個師的權力,我也沒有任何怨言。

  在歐洲戰區,為了掌握主動權、正確決策,艾森豪威爾多次親臨前線地形、乘戰機穿越敵區上空進行勘察。在擔任總統期間,艾森豪威爾以處變不驚的外交手段,飽滿旺盛的工作熱情,超群不凡的預見能力,帶領美國人民度過了種種難關,從而贏得了美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克己為國 無私的奉獻精神

  事例太多,不可列舉,只談感受。

  與我們大不同的是,也是我感觸最深的,是在個人與國家和民族利益矛盾之中,他們都彷彿沒有半點私慾可言。而更讓我們永遠也無法理解的是,他們當中並沒有一個人會認為自己的為政清廉、克己奉公、不枉私情是一種值得稱頌的高尚品德。真的很奇怪,那些在我們看來是領導幹部做出的感天動地的事情,他們從來都都覺得稀鬆平常。

  平易近人 兵民的精神領袖

  在即將發起菲律賓登陸總攻的前一天,看著新聞記者及其觀察人員掩飾不住的等待勝利的喜悅,麥克阿瑟的臉上始終掛著一種憂鬱的表情。他說,我渴望勝利,但是我現在想得更多的卻是,當發起總攻的衝鋒號響起的時候,又有多少優秀的美國青年將會長眠在登陸戰鬥的沙灘上。

  一位曾在參謀部工作過的中尉深情地說:“馬歇爾將軍對所有在他手下服務的人都很有人情味。不論他們的職位高低,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去向他們表示他的真誠、尊敬、體貼、關心和友愛。我有很多他關心我的美好回憶,那純粹是他本性的一部分。”

  就是曾經因“打耳光事件”而兩度引起軒然大波的巴頓將軍,也會經常到戰地醫院去看望傷病員,他在渾身打滿繃帶、深度昏迷計程車兵的床前默默佇立的場景,使在場的醫護人員深受感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