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別忘了教孩子學做家務

家長們,別忘了教孩子學做家務

  現如今很多的家庭或出於疼愛和擔心,又或出於“成材”的心理,對孩子的要求就一點:專心學習,成績優秀。從而忽略了對孩子生活基本技能的培養。

  長此以往,就會出現新聞裡常報道的,父母陪著孩子上大學,不工作專給孩子洗衣做飯這一類的事情。

  在我國古代流傳甚廣的《朱子家訓》,開篇的第一句寫著:“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足見古人對小孩做家務的重視。

  由於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多科技元素都被用到了家務上,甚至有一些家庭都使用機器人工作。所以,越來越多的家長忽略甚至阻止孩子做家務。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的,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

讓孩子做家務,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統籌能力,語言能力乃至學習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責任心和成就感。

  在國外,比如美國大多數孩子都會參與做家務,並且還有詳細的家務活清單。比如:9-24個月,自己扔尿布;2-4歲,扔垃圾、整理玩具、澆花、喂寵物等。而在德國,甚至還在法律裡明確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

  許多父母覺得孩子不會做家務很正常,甚至有時候孩子主動要求幫忙的時候也拒絕,可能會產生以下問題:

  1.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弱

  小的時候,父母覺得孩子不怎麼會做家務,等到孩子升入初中高中,又覺得學習要緊不讓孩子做家務。長此以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他們生活自理能力低。

  2. 孩子會體驗到父母的不信任

  比如在做某樣家務時,父母就是做出了“你在添亂”的假設。這不僅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不信任,更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挫,認為自己是不行的,做事是給別人添亂。

  3. 孩子的責任心缺失

  很多班主任常常頭疼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他們不組織值日,孩子們很少會主動將教室打掃乾淨,因為孩子們沒有意識到愛護自己周圍的環境衛生是自己的責任。在家裡也是如此,孩子認為我不做,父母會做,並且會越來越把這一切知覺為理所應當發生的,長大後就更不會做家務了。

  4. 家庭成員的互動減少

  做家務本是全體家庭成員都可以參與的活動,是一個促進交流,形成良好互動的機會。如果家長拒絕孩子參加,這樣減少了家庭成員間的互動。

  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做家務,不僅是在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還可以讓他們學會依靠自己解決問題,懂得合作,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那麼,家長們到底該如何來幫助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呢?

  1、父母要做好榜樣的作用。

  如果父母本身就習慣邋遢,或者一做家務就帶有抱怨的情緒,這很容易影響到孩子。因此父母一定身體力行,起好帶頭作用。

  2、切忌追求完美主義。

  首先要明白:讓孩子做家務,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他們洗碗,擦玻璃需要你返工的時候,要放棄完美主義的標準,多多鼓勵孩子,教他們如何才能做好,而不是批評他們沒達到要求。

  家長儘量安排對孩子來說合理的.家務,並把任務細緻化,儘可能讓孩子有成就感,提高孩子做家務的熱情。

  3、提供獎勵的方式要得當。

  不少的家長會選擇讓小孩透過做家務賺零花錢。有專家提醒,這種把做家務當成條件的做法其實是不可取的,會讓孩子走入“一切都是交換利益”的認知誤區。

  家長提供獎勵的方式要得當,譬如可以跟他說,今天有幾件事情要做,洗碗、擦地、逛商場買玩具等,按照順序一件件做好,把最後那件事當成獎勵。或者可以發小紅花、小卡片,滿足孩子的一個願望。

  4、分配給孩子家務要確保安全。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有個媽媽聽了親子講座後,決定讓5歲的兒子開始做家務,還特意給他劃分了“家庭衛生責任區”。但悲劇卻在有天她出去買菜時發生了,孩子一個人在家觸電身亡。這類悲劇警示我們,在給小孩分配家務時,千萬要確保小孩的安全。

  聰明的父母,不僅注重孩子的智商情商,還會注重提高孩子的“體商”。如果你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讓他積極參與家務勞動吧。畢竟在成長的路上從來就不會一路芬芳,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