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貝多芬的讀後感

名人傳貝多芬的讀後感

  貝多芬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但是童年的他很少感到溫暖,他耳朵失聰,這種疾苦一直伴隨貝多芬多年,可是他並沒有向困難屈服,仍然堅持與病墓抗爭。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名人傳貝多芬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名人傳貝多芬的讀後感篇【一】

  “用痛苦換來快樂!”,這扣人心絃的餘音盪漾在《貝多芬傳》的結尾。

  我們從音樂、語文等方面都曾瞭解過貝多芬——那耳聾而堅持創作的音樂家。事實上,他的一生不是課文中幾百字能表述的。

  貝多芬的童年在醉漢父親的揮霍下逝去了,並失去了摯愛的母親。19歲挑起養家大梁的他,生活異常艱苦,但命運,不罷手!奪去了他的物質生活——壯年耳聾是原本不富裕的一家更加拮据;奪去了他的精神生活——他從沒有真正的、風雨共患的知音;甚至用愛情折磨他——兩次失敗的戀愛是他心力交瘁。

  那他如何走過人生將近60個年頭?他超凡的樂觀和頑強。在一次次被現實打擊後,他總能以自己的“傲氣”與樂觀爬起。如暴風雨中的帆船,渡過一個又一個的浪,頂住狂後般的大風……但烏雲始終會被趕走,貝多芬卻長眠了,把黎明留給後人。

  我合上書本,漫步在小路上。看到一位孩童為那十個中一個氣球沒了二哇哇大哭。我心中突然蕩起了漣漪——我們曾經為小失意而懊惱不已,為失敗自暴自棄,為低谷一蹶不振……若是真來大風大浪,我們只能作烏雲的囊中之物,被任意蹂躪。

  我們可能永遠不會遇到貝多芬的境遇,但我們需要讓自己堅強,不被暴風吹飛,不被厲雨擊垮,在洶湧中成風破浪。

  用痛苦換來快樂!

  名人傳貝多芬的讀後感篇【二】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著作《名人傳》敘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義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艱苦而又光輝的一生,《名人傳》關於貝多芬傳記的讀後感。其中貝多芬的人生經歷尤為讓我從心底感到欽佩。

  從小爸爸為了培養我的藝術細胞,給我購置了許多鋼琴家的CD,其中就不乏音樂家貝多芬的。小時候坐在CD機旁,聽他的“英雄”,“命運”,“田園“,讀後感《《名人傳》關於貝多芬傳記的讀後感》。。。。。。懵懵懂懂的我就覺得是極好聽的音樂。甚至有時候聽入了迷,覺得渾身上下都陷入了樂曲的境界中,就算沒聽的時候,那恢宏磅礴的樂章也還是會時常在腦海中奏響。

  後來長大了,學了琴,就更覺得“此曲只應天上有“,三角鋼琴上88個個黑白鍵不同音階的7個音符用極快的速度極為和諧的結構譜出這樣流芳百世,振奮人心的曲子。更添了我對貝多芬的幾分想象。是怎樣玉樹臨風,英姿颯爽的奇男子,才有著這般的才華與深情?

  可讀罷《名人傳》後我才曉得,原來想象中那樣不可思議的人物竟是個命運坎坷的聾子!

  唉!命運怎麼會如此不公?讓這樣一位以聽覺為生的大師喪失了他最寶貴的聽力?命運是與他開了多麼大的一個玩笑!

  可是看到文章後面,我對百多分的感情卻又從同情變成了更為濃郁的敬仰。他非但沒向命運屈服,更是使勁渾身解數同不公的命運抗爭,又譜出了多少生命最壯觀的交響樂!

  貝多芬,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

  名人傳貝多芬的讀後感篇【三】

  又是一個寒假。空虛感十分的強。有時候,實在不知道做些來充實自己。偶然間想起,還要閱讀名著。在這種所謂命運的安排下,我看了《名人傳》。

  這是本由世界著名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它包括《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米開朗基羅傳》三部“英雄傳記”。雖說,這三個傳記的內容看似毫無關聯——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一個是小說家,且都是不同國籍的。但,它的實質都表達了,這些偉大的.天才,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本身“內憂外患”,也敢於和命運作鬥爭。這種令人折服的勇氣,堅韌不拔之志著實令人感動。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讀完,會發現獲益良多。

  “一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這句話應該是貝多芬的一個信念之一,支撐著他從萬難中走了出來。他的童年並不算幸運。從小,他就展露出在音樂上的才能,但他的父親急於開發這項才華,並沒有考慮貝多芬的感受,用暴力的方式逼迫他練琴。當他稍微成長一些的時候,他最愛的母親也去世了,他悲痛欲絕。但是他於同年成為了一家之主,獨自一人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

  還沒有幾年,他便創作出許多樂曲,算是小有成就。但是厄運卻在這時敲響了貝多芬的門,它在也沒有從那扇門出來。他最引以為傲的聽覺於他漸行漸遠,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滅頂之災。但是,他沒有放棄他最愛的音樂,沒有捨棄追求真理、真善美的理想,他選擇了與命運做鬥爭。帶給他痛苦的還不只是肉體上的,還有精神。生活的貧苦,愛情的失意,侄子的不孝順,更使貝多芬心力交瘁。這麼多的苦難,同時壓在一個人的肩上,這是沉重的時時刻刻都會令人窒息的一座座大山……不可思議的是,他走了過來。既使於1802年10月6日留下了舉世聞名的《海林根施塔特遺囑》,他也沒有輕生,不是嗎??相反的,更多的音樂作品在這種“風雪交加”的窘境下孕育而生,這一切的一切不是正好完美的詮釋了貝多芬的“用苦難鑄就歡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