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長恨歌讀後感700字

白居易長恨歌讀後感700字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下面為大家整理了白居易長恨歌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篇一:白居易長恨歌讀後感

  作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謂是一個成功者。他的現實主義的筆,寫出了多少個淒冷的場面,敲響了一次又一次警鐘。他的《長恨歌》,可謂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詩以喜劇開頭而轉成悲劇,雖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懲尤物”,卻成了一首愛情的頌歌。這首敘事詩的最成功處就是抒情,相當複雜的情節只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著力在情的渲染,細緻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後雙方的思念之情.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我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裡。那麼,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於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藉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於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不斷髮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迴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採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事物,透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迴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透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覆抒情,迴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篇二:白居易長恨歌讀後感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長恨歌》

  那是一條黃昏夢殘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驛積澱了江楚流香的亭閣。著一條漫卷的青絲帶,映著斜陽走過碧坪,你輕曼的溫柔,異於北國的風雪,你的妖嬈更有著明晰的江南芳韻。江南的水無私的把你妝望,綠林薰陶成你的素雅,天生麗質一朝秀選,卻都化作淡淡的歷史傷雲。

  夜,靜的出奇。

  你踏著唐朝宮殿的紅地毯,吟著那江南的曲賦信步而來。久睡的長安,投下一片卓麗的雲彩,那是江南的水給她織的嫁衣嗎?“一枝紅豔露凝香”“春風拂檻露華濃”,這豔容勝過冬日裡貞傲的梅和寺裡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應這春來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筆顫動了。

  或許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許一方愛的曙光將要在冷冬擦亮,或許這都是冥冥之中從未休止的撥動的命弦。雄偉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國端重的氣韻,也抵不住她輕盈的舞姿,和浪漫時節的回眸一笑。已再沒有了她的倩影。遠去的車跡,回首這雄偉的金殿,天摧殘星,月蝕清夜,玉階生怨……

  那夜的馬嵬驛,在祭奠絕代的紅顏。

  那夜的馬嵬驛,著裳的紅樹謝了。

  那夜的馬嵬驛,好美,好涼。

  明皇落淚了,哭的悽慘,哀惋。窗,開著,缺月無聲,門扉裡透著沉沉的鼻息,青松漏著幾段光隙。昨日的記憶,是車如流水馬如龍;今日卻是伊人歸去,從此陰陽。

  宮闕里,依舊有曾經舞動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場浮華之後,悄然離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聲斷斷續續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襲霓裳濾出的滴滴清淚。

  紅晝月弭,風輕掠。木積香山雪,冷宮闕。竹鬆懈,輕紗妝玉階。伊人眉籠,彤如月。月曳輕波,皎渡仙橋鵲。冷夜誰人解?——《長生殿》

  有人說:“她愛明皇,不愛天下。”

  有人說:“她的擁有使千萬民眾一無所有。”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

  我淡然對曰:“歷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墮落在漫舞飄飄的溫柔鄉里,卻看不到他自身的墮落。”

  日月成為流年,她終於化為愛的殉鵲,天空一片澈藍。長生殿裡,也許只有一對仙侶,在暗淡中撫琴,歌唱。

  篇三:白居易長恨歌讀後感

  看了長恨歌的全部章節,感覺的出來作者是在讚美楊玉環和李隆基的真摯愛情,認為他們的愛情立場是平等的,不再是帝王和妃子的關係。以前我讀過很多歌頌他們愛情的文字,其中對他們愛情走向悲劇的原因多是歸於楊玉環單純不識政治被人利用。而這本書中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將李隆基對楊家的恩寵解讀為其對楊的愛的表示,至於那些奸佞小人的結黨造勢就在他的意料之外了,不該怪他了。

  更甚者,“他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了,那又怎樣?若不是後來的安史之亂生靈塗炭,若不為天下蒼生計,誰也沒有資格來指責他的不是。這天下是他打下來的……浩浩江山,誰及得上臨淄王李隆基的功勳?”不知道言下之意是不是說安史不懂情趣打斷了這一愛情佳話的續寫?言下之意是江山是他李隆基打下的,所以他的對錯別人沒資格指責?還提到了天下蒼生計,想當初濃情蜜意時怎麼沒騰個空想想自己的皇圖霸業,天下蒼生?

  而且,“這種決裂是上天的旨意,不允許人彌補。”“命運伸出手來,把種子埋下,幽秘地笑著,等待開花結果的一天。”“命運伸出手來,我們無能為力。”()似乎都極力認定他們的愛情悲劇更多的是天意弄人,命運使然,但真是這樣嗎?楊玉環一介女流或許真的不知,那作為帝王的李隆基也不懂嗎?倘若如此,我真的該懷疑他是不是那個開創開元盛世的李隆基了。

  後來再從頭看一遍,才發現作者是拿他和白居易在作對比,女人眾多的白居易自是比不上李隆基的“專寵一人”了,正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倒是我提得太高了。那就暫且不提他的對錯了。

  一直以來,當國家因帝王沉溺女色而衰亡時,評政者總是歸罪於“紅顏禍水”,這當然是不公平的,畢竟治理國家的是男人,沒道理要個女人來幫你揣摩利弊,真要那樣男人肯定又要擔心是不是又出來個武則天奪權了。

  但是作為帝王,在擁有江山的時候去談愛情,也許應該先權衡一下自己能否有兩全的本事,否則就只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李隆基失了美人,國家也由盛而衰。

  記得在網上看小說時,有一個由4個不同作家寫的帝王愛情繫列的言情小說,在讀者討論區裡很多人都說其中結局寫帝王放棄皇位和愛人遠走的那本最好看最真實,甚至有讀者斷言帝王是不可能專愛一個女人的,那不現實。說的做皇帝的真那麼可憐似的,不靠與女人的聯姻就不能鞏固自己的皇位。當然也不能說一點都不對,畢竟江山美人一般都只能選擇其一,想要魚與熊掌兼得那是很需要些能力的。

  楊玉環三千寵愛於一生,在君恩薄如紙的後宮,無疑她是幸運的。同樣的,她也更加地悲哀,作為她的三郎“最愛”的女人,到最後她心中的英雄卻未能保住她的生命,最終為了“天下蒼生”她成了犧牲品。“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就不知道她恨的是誰了。

  應該說楊玉環的早死也是她的一大幸事,至少她不會知道美人遲暮後她的三郎會不會自己變了心。也許就是因為早逝,成為遺憾,因為最終結局的不可知,他們才最終成就為佳話吧。

  自始至終。我都認為,李隆基與楊玉環也不過是君王與妃子的一樁韻事罷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