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讀後感

中國智慧讀後感

  引導語:《中國智慧》是易中天先生在六場演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一部新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中國智慧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中國智慧讀後感

  《中國智慧》是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在這本書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們講述了六個方面內容,具體包括: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中國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精妙解析了中國原典的精髓,確實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

  這本書給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對於詞語的解讀方法。通常情況下,當一個人闡述對一個詞語的理解時,他一般會費盡心思從正面角度羅列許多詞彙去描繪個人心中的見解。但易中天卻反其道而行之,從反面先說它不是什麼,這樣一來就讓人們對於它是什麼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認識,這讓我不得不佩服有時語言的巧妙運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詞在文中,易中天是這樣評價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處世哲學;第四,中庸是做人藝術。

  我想“中庸”是一種品德,可能不適用於所有人。當你有了很高藝術成就,物質財富積累,那時“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輕人就應該有拼勁,當然不是要去否認“中庸”,而是將其放在較次要的位置,因為“中庸”這個奇妙的東西必須隨著歲月積澱,人生閱歷的增長才能慢慢顯現出其自身的魅力。語言的暢談是自由的、無拘無束的。無論你對“中庸”一詞的見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對,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為它是中國智慧。

  其實“中庸”一詞是適中之道,不高調同時不走極端,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來,倘若每個人都擺出一副傲視他人的架子高調行事,走著極端,誰都不願承認理虧而退讓,這個社會沒有了包容,遇到一點小事就針尖對麥芒,產生口角,找這種趨勢發展,社會又談何“大愛”,又談何“和諧家園”。那些偉大的歷史學家,他們從不願意別人稱自己是歷史家,彷彿那是對“歷史”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無垠的歲月長河中,他們更願意成為為別人供給養料的的藻類。就如主持河南安陽殷墟考古發掘的李濟,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使,將中國歷史向前推移了數百年。但他卻視名利為糞土,堅持著對考古學的固執。偉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這也正體現出他們的卓越不凡。 如果身邊能有一箇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過了,他不會因為你的地位身份高於自己,就諂媚奉承;他也不會因為你的地位身份低於自己,就輕視不屑。他總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對待身邊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現,那是人文修養的表現,而這就是中庸的.價值。

  中庸遊走於理想與現實之事,永不極端,那才是切實可行的。好人是什麼?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歡你,而是好人都喜歡你,壞人都不喜歡你。中庸是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認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認可你,而是領悟中庸之人都認可你,不甘於中庸之人都不認可你。

  另外,這本書還讓我加深了對《周易》的理解。

  眾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國兩大學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維持秩序,以樂促和諧。它在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講究自然事物發展的科學書,又是蘊含著“以不變應萬變”思想的哲理書。它告訴我們萬物都有陰和陽的屬性,而他本身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個體,正如男人屬於陽而女人屬於陰,但一個人只有達到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還在於它認為事件的陰和陽都是等量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的發展陰和陽會此消彼長,進而發展成一個週期,並且迴圈往復。我想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詩中所說的一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也好比是我們物理上學的能量守恆定律,化學中的質量守恆定理。用“變”的方法看世界,用變“的方法找規律,這種智慧一直延續到幾千年之後,我們一直用這樣的方法探索未知。

  雖然易中天的這本《中國智慧》對許多學派的思想方面解讀得並不算特別全面,但是作為一本國學入門的書是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對中國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瞭解的。

  篇二:《中國智慧》讀後感

  《中國智慧》主要寫了易老師對國學六法 , 具體包括: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 的理解,而且與現代社會結合,寫出了許多新意。讓我們一起來享受他的世界觀。

  開篇易老師就告訴我們” 這六大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心靈世界。 “深刻地告訴我們 如何 在21世紀的中國, 結合時代的需要,將這六大家的思想精華化為現代人的精神營養? 他 的體會是二十四個字: 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

  對我們最熟悉莫過於儒道兩家。在這本書中,易老師告訴我們儒家就是” 為中國人的為人處世,也就是做人,提供了最高的榜樣,確立了基本的原則 “ 。 儒家重視”仁“與”愛“。特別是孝順父母。有一段講得很好。孔子的學生子游問孔子怎樣才算是孝, 孔子回答說:”今之謂孝,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是啊,真正的孝便是那份尊重,那份最高敬意的尊重。我們 人的孝,和動物有個最大的區別,那就是動物只有出於本能的”孝養“,人卻有出於親情的”孝敬“。 而現如今社會 伴隨著經濟繁榮,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日臻完善,孝養的問題越來越容易解決,而孝敬的問題卻仍然突出 。很多人把辛辛苦苦養育自己的父母送進了養老院,好吃好住地供著,卻一年難得來看他們幾次,我以前去過養老院,很冷清,老人一個人住一個房間,彼此之間沒有交流,整天都呆在房間裡,講話已經不利索,整個人陷入自己的世界裡。而且新聞也有報道,一些養老院的保姆對待老人家的方式十分粗魯,每次看到,眼淚都忍不住流下。父母為我們操心這麼多年,勞累又勞心,他們怎麼能如此對待父母呢?我們要給我們的父母世上最高的敬意,抽多點時間來陪陪他們,聊聊天,一起看看電視、一起散步等等,讓他們享受天倫之樂,這才是”孝“。當然孝也是要有正確的方法,不能愚孝,盲目地聽從父母的安排。

  孟子的智慧 ” 政治設計與民主精神 “。很敬佩他, 作為思想家的孟子,他對民主最大的貢獻不僅是提出了”民貴君輕“的命題,他同時還制定了民主的政治原則來保證老百姓的權力和利益。 他是一心一意地為老百姓著想,明確知道了對民眾最重要的是經濟,他就提出” 平均地權,鼓勵工商 “ 。 統治者講”義“,對老百姓講”利“ ,這就是孟子。

  對於道家,而不是道教。 道家 是 教我們養生,要求我們養成一種自然態度,瀟灑地對待生活 。 道家精神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樂、韜光養晦、柔弱勝剛強、不為天下先、無為無不為……多少人生智慧蘊藏在道家不露聲色的謙卑中,這種謙卑就像無聲呵護大地的月光。這些智慧我們要學習,要保持。而道家 不折騰的政治智慧:治大國若烹小鮮 。這就 這有點像今天我們說的政府職能轉換,多服務少命令,行政權力的干預越少越好,需要行政審批的專案越少越好。

  儒道兩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我們中國做好的精神指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對待,這些精神也要與時俱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