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家汪曾祺讀後感

鑑賞家汪曾祺讀後感

  汪曾祺的小說充溢著“中國味兒”。正因為他對傳統文化的摯愛,因而在創作上追求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中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鑑賞家汪曾祺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鑑賞家汪曾祺讀後感【1】

  我一直討厭散文,不止是因為考試要考,而且還因為呆板無趣,看著想讓人睡覺,每次看著看著都是迷迷糊糊,讓人討厭。所以我的書架上什麼書都有,就是沒有散文集,。像什麼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實在是除了被迫才讀幾篇,否則幾乎不看,因為這是在太無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認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輕鬆自在,而且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絲絲隱秘的幽默,讓人嘴巴一咧,會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總會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幾句看似文不對題的幾句話,卻又在無意間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

  有人評價: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淨土。

  在這本書中他的《跑警報》很有意思寫出了西南聯大在昆明時逃飛機轟炸時的許多趣事,當預行警報的燈籠掛出,人們從驛道撤入郊區的深山老林,警報響起後,男生手裡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門口等人,直到女生出來了以後上去“嗨”一聲以後欣然地並肩走出後門帶著閒適的心,嘴裡啃著零食,又因為是跑警報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帶一些危險感,但還是顯得不緊不慢。讓人不得不感慨道:“原來跑警報也可以這樣”

  又比如說《五味》他用了風趣的筆法寫出了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以及一些趣聞,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無錫的甜,當然包括全國各地的人都喜歡的臭豆腐。是的,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為世界之冠。

  當我仔細回想一下後,也就發現原來《舌尖上的中國》應該是根據這篇文章改變的吧。我當然也喜歡他的《端午的鴨蛋》就連上課時也很想知道老師到底是怎樣上這節課的。

  我比較喜歡的還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對父子之中並不需要過多的語言,那無與倫比的“孩子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時候帶著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戀時,父親在一旁給我出餿主意,這種父親哪裡能夠看見: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從孩子身上學會不怕擔干係,只是本著同學有難就要兩肋插刀的的淳樸精神而去幫助他們。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作家和他一樣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讓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理解,他並沒有苦心去鑽研如何寫,同時也不用我們廣大的讀者去鑽研如何讀,只是像飯後的水果讓人心裡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顆輕鬆自在的心。

  鑑賞家汪曾祺讀後感【2】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說,就是汪曾祺的《鑑賞家》。剛翻開那本書,我根本就沒有準備看這篇小說,因為鑑賞一類的東西給我一種呆板無趣的感覺。等到我把其他的文章都看完,實在沒東西看了,才不情不願地開始看這篇小說。當然,說到現在都是一些題外話了。主要想講的是我十分慶幸沒有錯過一篇好的小說。

  當我不情不願地翻看它,只看了一個章節,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也許是汪曾祺描述的那個時代吸引了我,也許是他的質樸又生動的語言吸引了我,總之,我被迷住了。我把那篇小說前後一口氣看了三遍。

  小說塑造了兩個鮮活的人物:四爺和葉三。四爺是一個真正的畫家。他在當時已經久負盛名。他住在大紅門裡面。葉三是個給大戶人家送果子的,天天在紅門裡進進出出。於是葉三有機會見到四爺。他總是把最好的果子留給四爺,因為四爺愛在作畫時喝點小酒,喝酒時只用果子作下酒菜。葉三非常欣賞四爺的畫。

  四爺作畫時不喜歡別人在跟前,只有葉三例外,因為四爺覺得葉三是真得懂畫。他覺得滿意的'地方,葉三總能說出它好在哪裡。葉三也很喜歡看四爺作畫,他總是屏氣凝神,在四爺畫的相當滿意的地方吸氣。

  在他們長時間的交往中,葉三得到了四爺的很多畫,每一幅上都留個名。後來四爺去了,他的畫變得更值錢,很多人找到葉三家去,要買他手中的畫,他都沒有同意。後來葉三也去了,他的棺材裡除了他的遺骸就是四爺的畫。

  看完這個故事,我不覺想起了伯牙與子期的故事,我覺得高山流水覓知音。古往今來,對於美的感受,從來都不分階級,不辨年齡。真正的藝術是永恆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難尋的。

  鑑賞家汪曾祺讀後感【3】

  熟悉歐亨利故事的人一定不會陌生歐亨利式的故事結尾。 那是短篇小說創作大師在故事結尾的情節處理上的一種手段, 讓主人翁的命運有所逆轉, 雖是意料之外, 卻又在情理之中, 大大增強了故事的藝術魅力和可讀性。

  然而, 小說《鑑賞家》卻不同於此, 開頭第一句話作者就告訴了我們他要寫的這個鑑賞家叫葉三, 且是全縣第一個。 鑑賞家給我們的概念是: 藝術家, 懂得欣賞辨析, 且學識淵博、 高雅的人。 那葉三是個什麼人呢? 作者的下一句話就是:  葉三是個賣果子的。 這裡很自然地就會產生一個疑問:  鑑賞家和水果小販之間的關聯。 緊接著, 作者又說:  葉三不同與其他水果小販。 如何不同?  這個與眾不同的水果小販又是如何變成了鑑賞家的?  所以, 這個故事從一開篇, 每一句話都彷彿是一個釣魚鉤, 勾著讀者往下走。

  現在看看葉三其人, 這個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做了鋪墊的人物。 葉三做生意沒有鋪子, 不擺攤, 也不走街串巷, 他只給幾個大戶人家送水果。僅這一點就夠特別的。 他的水果都是千挑萬選的, 個個鮮靚, 所以他從不議價。 一個有個性的水果小販。 他花在選水果上的時間要比賣水果的時間長出很多很多, 四鄉八鎮, 到處走, 精挑細選。 如此, 葉三似乎不是個精明的生意人。 但是葉三對待自己的小買賣很是很勤奮認真, 既熟悉上家, 有照顧下家, 上下通達, 卻也不失生意人的本色。

  是不是先有畫家, 而後才有了鑑賞家。 畫家是四太爺, 季陶民, 縣裡的大戶, 在葉三送水果的人家之列。

  四太爺不是一般的畫家, 很有唐李白的遺風。 李白是喝了酒,作詩, 四太爺喝了酒, 作畫。 四太爺最不愛跟人談畫, 尤其討厭假名士的附庸風雅。 四太爺還擔心隨意間的一句話被外人傳來傳去, 傳走了樣, 所以連親戚間的走動也是能免則免。

  但是, 四太爺願意跟葉三論畫。 既然是鑑賞家, 那得評評畫呀, 小說裡寫了三幅畫。 四太爺畫了一幅紫藤, 葉三說:  紫藤有風, 花亂。 四太爺畫了幅老鼠上燈臺, 葉三說: 老鼠頑皮, 尾巴卷燈柱。 墨荷一幅畫則是重點, 葉三根據生活常識告訴足不出戶的四太爺:  紅花蓮子白花藕。 切不可把白荷花和大蓮蓬畫在一起。

  葉三賣果子只為了四太爺, 四太爺送了葉三好多畫, 葉三把這些畫都進了棺材。 一個不拘一格的畫家和一個異乎尋常的鑑賞家。 他們是那樣不相稱的一對人, 卻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成了不一般的朋友。

  鑑賞家汪曾祺讀後感【4】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說,就是汪曾祺的《鑑賞家》。剛翻開那本書,我根本就沒有準備看這篇小說,因為鑑賞一類的東西給我一種呆板無趣的感覺。等到我把其他的文章都看完,實在沒東西看了,才不情不願地開始看這篇小說。當然,說到現在都是一些題外話了。主要想講的是我十分慶幸沒有錯過一篇好的小說。

  當我不情不願地翻看它,只看了一個章節,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也許是汪曾祺描述的那個時代吸引了我,也許是他的質樸又生動的語言吸引了我,總之,我被迷住了。我把那篇小說前後一口氣看了三遍。

  小說塑造了兩個鮮活的人物:四爺和葉三。四爺是一個真正的畫家。他在當時已經久負盛名。他住在大紅門裡面。葉三是個給大戶人家送果子的,天天在紅門裡進進出出。於是葉三有機會見到四爺。他總是把最好的果子留給四爺,因為四爺愛在作畫時喝點小酒,喝酒時只用果子作下酒菜。葉三非常欣賞四爺的畫。

  四爺作畫時不喜歡別人在跟前,只有葉三例外,因為四爺覺得葉三是真得懂畫。他覺得滿意的地方,葉三總能說出它好在哪裡。葉三也很喜歡看四爺作畫,他總是屏氣凝神,在四爺畫的相當滿意的地方吸氣。

  在他們長時間的交往中,葉三得到了四爺的很多畫,每一幅上都留個名。後來四爺去了,他的畫變得更值錢,很多人找到葉三家去,要買他手中的畫,他都沒有同意。後來葉三也去了,他的棺材裡除了他的遺骸就是四爺的畫。

  看完這個故事,我不覺想起了伯牙與子期的故事,我覺得高山流水覓知音。古往今來,對於美的感受,從來都不分階級,不辨年齡。真正的藝術是永恆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難尋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