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散文集讀後感

余光中的散文集讀後感

  余光中的散文很多,那麼你讀過余光中的散文之後收穫到了什麼感悟呢?下面請看小編帶來的余光中的散文集讀後感!

  余光中的散文集讀後感1

  很喜歡餘的散文。讀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總會從文裡感覺到一股淡淡的藍,這種被淡淡的藍靄氤氳包裹的氣息,又總能牽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裡世界,隨著他的文路去觸控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霽月、他的深深思鄉情愁……

  每篇散文裡作者無論走在哪裡,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顆熾熱的思鄉情懷總在繫戀著祖國,思戀著故鄉,無論夜裡醒來的床前明月,還是夢裡陽關的大道,無不是作者行途中執著的燈盞,引領作者的心迴歸故里田園,投入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余光中的文字貴而不浮,絢麗而不虛幻,溫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氣磅礴,不愧稱之為文化大家。正如楊克所說:“余光中是中國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淫著一種詩意和古典神韻,有一種中國的文化底蘊,比較華美。”

  借用楊克的話來對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簡評結筆,也正是抒出我對餘先生的景仰之情……

  余光中的散文集讀後感2

  在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後,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愛之情,甚至把自己當做作者,給鸚鵡餵食、打理羽毛。但也為人類的殘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讀“藍寶寶菜市上六塊買來的,在我所有禽緣裡,它是最乖巧最可愛的一隻,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捨不得捨棄它的。”的時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對藍寶寶的喜愛之情,因為藍寶寶是最乖巧可愛的。從“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不肯捨棄它”寫出了藍寶寶對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鸚鵡也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的心理。如果你平時對它不好,他只要能出來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對他好的話,它不但會用小喙親吻你的手指,還會把 “雀慄”與你一同分享。在我讀“人類之間,禁止別人發言或強迫從千口一詞,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獸去行人道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殘忍,為了讓人語推行而違反了人道。這無所不載無所不容的世界屬於人,也屬於花、鳥、魚、蟲。我們不能為了私慾而破壞這個世界。

  我覺得:我們應該保護好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小生物,不要再獵殺它們了,他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想人一樣,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讓一個個無辜的生命慘死於人手!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為保護動物獻一份力,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余光中的散文集讀後感3

  作者身逢家國之變,作品常流露濃厚的家國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溼的春雨象徵心情,並以雨聲、雨景為引子,回憶自己半生漂泊的經歷,文中屢引古人詩詞,以襯托出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的追思嚮往之情。行文時空交錯,句式多變,實驗性極強。應該說,余光中在大陸出現不久,就凝固成了一個文化形象:攜一縷鄉愁,聽一襲冷雨,淺淺海水那邊的月下孤影,蒼老淚滴。啊,退回唐朝,這分明就是李白的對影三成人,杜甫的憑檻淚泗流。如果僅從這樣的文化符號上來讀余光中,顯然對他是不公平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傳入大陸,也就是詩歌《鄉愁》,散文《聽聽那冷雨》等極有限的幾篇。這些作品的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鮮明的逆旅異鄉的愁思永晝,故園依稀的夢魘,鄉愁的文化附庸,越來越像一種工具,一種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詩歌《鄉愁》,卻在各種各樣的場合或譜曲,或傳誦,就不太奇怪了。

  余光中的詩歌,除了它的主題能滿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麼經典之作。像那首《鄉愁》就不必說了,倒是有幾首,像《碧潭》、《五陵少年》、《問燭》、《永遠,我等》等還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寶島的詩人洛夫、鄭愁予、商禽還是要遜色許多。老餘的詩歌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太注重音韻和節奏了,這樣大概容易害義,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詞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餘更適合當一個出色的詞作家,真的那樣,臺灣的莊奴怕是要掉飯碗了。如果這樣的'古典修養,加上西學的穿鑿,用之於散文的寫作上,必定會自成一家。

  余光中創作的指稱有很多,什麼“四度空間”、“藝術上的多妻主義”、“左手為文,右手為詩”等,但這除了說明他的涉獵的領域寬廣之外,和他的創作成就好像關係不大。只要認真讀過餘氏的人,應該都能領會。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熱愛中國。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他說:“寫來寫去,文體縱有變化,有一樣是不變的,那便是我對中文的赤忱熱愛。如果中華文化是一個大圓,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徑,但願我能將它伸展得更長。”面對悠遠而豐滿的中華文化,傳統文化血脈浸潤的詩人正跨越著空間的鄉愁,又沉浸在時間與文化的鄉愁中。對中國古典文學傳統,對中華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歷史文化,作者幾十年來都保有強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鄉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個人多年後回到故鄉,仍然可能鄉愁不斷,因為他所熟悉的故鄉已經改變了。我當年離開內地:掉頭一去是風吹烏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這乃此生最大傷痛。幸好那時我已21歲,故土的回憶,文化的濡染已經深長,所以日後的歐風美雨都不能奪走我的漢唐魂魄。”

  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溼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於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裡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溼溼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代詩人汗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