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通用11篇)

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通用11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 篇1

  讀完這本書,我有許多感悟。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我十分喜愛它。相信大家都知道並且都讀過這本書,故事的內容就不需要介紹了。

  看完這本書後,特別是瞭解了巴金的生平後,我真的覺得書中的覺慧與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殘酷的現實確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親死後四個月,二姐就患“女兒癆”死了。她性情溫和,從小熟讀《烈女傳》,她學到了許多封建“婦道”,知道作為女人,要順從一切,忍受一切。那本書裡,有個寡婦因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個王妃,官裡起火,她甘願燒死,也不出來,因為怕失體面。二姐熟讀這本書後,顯得與她年齡不大相符的沉默與憂鬱。祖父生日的三天後,她的生命就結束了。

  大哥的處境十分困難,巴金是非常瞭解的。大哥本來與一個從小在李家走動的巴金錶姐很好,但是這門親事後來沒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紙團的辦法,選中了另一個姓張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虛話,雖滿肚委曲,但也沒有反抗,也從不曾想到反抗。後來祖父死了,恰好這時大嫂懷孕,臨盆在即,這就成為叔嬸們打擊他們的可趁之機,他們一方面在祖父靈堂前提出分遺產,一方面又認為祖父去世不久,長房在服孝期間,在家生孩子,將與祖父在天之靈相沖,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個偏僻的鄉村去生產,說離開家裡越遠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與長輩因循、敷衍、妥協、服從慣了,並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讓大嫂留下來在家生產的建議。他最後還是拿著衣被陪著自己的夫人上轎,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來。雖然,大嫂並不像《家》裡的瑞珏那樣難產而死,但當孩子彌月以後,大嫂抱著孩子回家,巴金看著叔嬸們臉上所顯露勝利者虛偽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對這個大家庭的憎厭。

  巴金是覺慧嗎?高家的悲劇源於李公館經歷的悲劇;鳴鳳、瑞珏、梅表姐這些悲劇人物的誕生,是巴金從李家悲劇生活的經歷中提煉出來的,這是因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劇。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經受了大量的心靈折磨以後,最後才演化成了小說《家》中覺慧的決心和眼淚。他比覺慧看到的更廣,也更深。

  可以說巴金的《家》是他對自己的家族生活的記敘和諷刺。

  這些便是我讀完這本書的感想。

  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 篇2

  《家》是巴金最傑出的作品,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青年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溫順善良地吞嚥著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是處於“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援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於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繫著封建統治的權威。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在這個家裡發生的故事也讓人感覺到氣憤與悲哀。第一個悲劇發生在鳴鳳身上。已經六十歲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的丫頭中選一個去給他當小老婆,而這個災難恰恰降臨在十六歲的鳴鳳頭上。鳴鳳和覺慧之間有一段愛情,但是因為兩人一個是婢女,一個是少爺,身份懸殊,才導致這段純潔的愛情別成了一個悲劇。剛烈的鳴鳳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盡。梅的命運更加悲慘,她死得比鳴鳳懦弱多了。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二人之間也曾有過愛情,本來兩家都同意結婚了,卻又因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覺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獲得了愛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卻當了寡婦,又回了孃家。兩人依然對對方念念不忘。後來沒得了肺病,卻因為父親守舊,不肯看西醫,耽誤了治療,最後她懷著遺憾,軟弱的死去。高老太爺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醫藥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陳姨太的提議下,人們開始求助於封建迷信。最開始找道士在大廳裡做法念咒,深夜陳姨太又在天井裡拜菩薩。後來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後居然找巫師到家裡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說了一番後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老太爺死了,臨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覺慧等年輕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經太遲了。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爺死後,封建的思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葬禮就辦得充滿封建色彩,這還不夠,長孫媳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說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裡,家裡有人生產就會有“血光之災”。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後來瑞珏難產,卻不能與覺新相見,她在生下一個兒子之後,含恨離開人世。

  這是四個悲劇,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珏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說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裡,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不過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同,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寧死也不屈服於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推翻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希望。

  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 篇3

  讀《家》的時候,我喜歡的是覺慧這個人物,因他的熱血和熱烈,因他敢拋下一切地去爭取去闖蕩。他的光彩是耀眼的,像一片強烈的白光,掩蓋過一切後通透徹底。所以直到捧起《春》,我才看到覺民的光。他是薄暮的晨光,一點一點地射放,越來越強大。

  如果對覺慧是愛是嘆,那麼於覺民則是敬是佩。同樣的家庭,他的抗議是逃婚,他的抗爭是留下來,留下去拯救,留下去承擔。

  我敬佩的就是這麼一份敢於擔當的魄力和責任。像覺慧那樣灑脫決絕地轉身他也會,也許他也會走上這條路,但與覺慧不同的是他做不到那麼幹脆,那麼不計一切。不是舍不下家的富貴,說實話他巴不得生於平凡人家。金絲雀是關在籠子裡給別人看的。他還有大哥和妹妹需要他,他的走與留不只是一個動作,而是一代人的命運。再瀟灑的轉身都不過是逃避而已,而他卻是面對,從當下開始抗爭。正是他的無比清醒,所以他一定要幫淑英在那條通往死亡的路上走出一個拐點。女人不應當是封建禮教的祭奠品,更不是一個毫無思鄉心緒的木偶或砝碼。他要這些人在一條女人毫無自主與地位的路上走出一個拐點。

  他是一個強者,他留下來了,這是證明;淑英飛出了囚籠,這是證明;報社辦的風生水起,這是證明。

  嘆往事隔不過昨天。覺民看著覺慧與淑英飛遠,下一個人也在蓄勢待發,而他,他還不打算先逃離,他還有更遠的路要摸爬滾打,還有更難的前方需要他的晨光去照亮,一絲一縷,微弱的,強烈的,都是力量。一個強者的光芒。

  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 篇4

  四十七年後,巴金仍然對《家》印象深刻,這之中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

  《家》是時代的產物,它以高覺慧為主要視角,揭櫫了中國傳統家庭的固有弊病,由此批判了舊日中國所謂詩禮之家的專制大家長和順從教育對青少年的摧殘。舊式家庭以禮教為綱,強調絕對服從,由此將長輩和晚輩的關係扭曲為主人和奴隸的關係,面對高一級的長輩,晚輩唯有順從,並在這種關係下,個人不能脫離大家庭,除非父母去世,才能分家另立門戶,從而限制了個人經濟和人格的獨立。這就不難理解三十多歲的人在老太爺面前自打嘴巴的滑稽情況了。這種大家庭今天很少見了,但這樣的家庭觀念還根深蒂固,從現今強調小孩要“聽話”,到父母把持子女的婚姻最終決定權,我們都能看到傳統大家長的影子來。

  令人諷刺的是,在當時軍閥混戰的時代裡,且不提新的思想影響下的新青年會起來反對大家庭的任何形式的禁錮,這種家庭本身也就處在末路上,是將散未散、一有動靜就各尋出路的。這不是聖人的道德說教、大家長的威嚴和某些人的讓步能夠取笑的。

  《家》在中國文學史的地位很重,這裡一半是因為《家》的社會功用而非藝術性,一半是它在小說這個文體的成長上起到的推動作用。我對這方面的內容就不過多紹介了。

  巴金提到,他的《家》很大一部分取材於他自己的生活,而書中的大哥高覺新更是以他很敬愛的親人為原型的,且這個角色的確很有可稱道、可深挖之處。我甚至也想來動一動筆了。覺新是新舊交接之際的犧牲品,不同於祖父的老式紳士,甚至克字輩的留洋叔叔,他是新舊思想交鋒的最前線,一方面,新的思想和新的愛情召喚他昂揚,另一方面,舊的家庭和舊的生活卻狠狠地把他扯往深淵。而覺新只能擔荷生活的重擔,擔荷為人兄長、丈夫和父親的責任,於是他的新思想一天天黯淡下去,他的愛情也只好雪藏,他不敢去思考,也不敢去愛了。於是他只能拿出“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來緩和大家庭的矛盾,可是這樣他就不知不覺陷入了大家庭的泥沼,漸漸成為大家庭的一部分。而所謂的緩和關係,也不過是自己做出讓步,奉命結婚,奉命分家罷了,但是新的青年們,真正所要擺脫的就是覺新不能擺脫的長輩的威權!於是他只能被他想要維護的弟弟斥為懦夫,甚至成了無法挽救的人了。

  “從前做過傀儡的人,如今又來使別人做傀儡了。”覺新就這樣一點點的被大家庭吞噬,甚至在哀求弟弟聽話中,不自覺地淪為大家庭壓迫新一代的力量之一了。這樣,往日的新思想對他反而成了毒藥,正如文中所說的,“這般人是沒有一點希望了,是無可挽救了。給他們帶來新的思想,使他們睜開眼睛看見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不過是增加他們的痛苦罷了,這正像使死屍站起來看見自己的腐爛一樣。”於是他只能健忘起來,為了負長兄之責,卻把自己抹殺了。而他的被抹殺,更是為一個家庭殺死的。死去的覺新反而給這個家奉獻養料,則這樣的家便不成其為家,而是牢籠了。直到最後,瑞鈺死了,覺新找到了他的底線,也才覺察他死去的魂,於是他才立志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靈魂,才保護著覺慧離開這個家。

  覺新是犧牲了,這是介於梅表姐和曹七巧之間的犧牲,他雖然失去了靈魂,到底肉體活著,雖然被毀了生活,到底未去奪取別人的生活!

  其實說到懦弱,我原先以為覺民其實是懦弱的:他讀《新青年》,卻並不如弟弟積極去抗爭(抗議、辦報之類),而竟然一味沉迷愛情,彷彿不問世事,好像他的愛情能脫離這個大家庭的牢籠的掌管一樣。但他,一個溫和的人,為了自己的愛情竟第一個起來反抗的!這是我料想不到的,也是作者情節為數不多的高妙處。當然,我也認為前期甫登場的覺民和愛上琴的覺民之間的轉變太突兀了。這樣類似的突兀還表現在失去鳴鳳的覺慧突然出現的暗戀和陰暗一樣(當然,這樣對覺慧陰暗心理的表現也很偉大的,它讓覺慧的形象更真了,然而來得太遲,也太刻意)。可以說,作者在構建人物方面是有得有失的,他成功的構建出幾個核心的人物來,比如覺慧、覺新、覺民,甚至琴——被母愛束縛而又無甚大的奮鬥目標的半新半舊的新式小姐,和陳劍雲——寥寥數筆寫一個受舊階級差距而很自卑的無助青年,“為敷衍別人毫不遲疑地做他所不願意做的事”,這是很成功的。但作者在敘述時既想延伸到別的角色,又怕遠離覺慧的視角,所以全文很割裂的出現了許多短的他人的描寫。而這些描寫有的是平庸甚至不必要的,這就讓作品的敘述手法顯得不夠純熟了。與敘述手法一樣有缺陷的是情節的構建,如行酒一段,表現大家庭之樂,是很冗長的,而寫施捨孩子錢雖短小,起到的作用是更大的。甚至還有不合適的情節,如覺慧的日記,記載了許多長長的對話,且日記文風和小說大致一樣,這卻絕對不合覺慧激烈的個性的,我也看不出這樣的日記體有何巧妙之功用,如果全部改作正文,絕對更好些。所以,這部小說的視角略顯遊移,情節有些散漫,我這樣評判它恐怕是有理的。

  《家》的`主角覺慧大約是巴金以自己為原型的,也很成功地表現了一代激進新青年的形象。作者也很較為客觀地剖析了這個角色,除了勾畫覺慧極強的反叛欲,更指出他“對於新思想還未作深刻研究,對於社會情況也沒有精細觀察”,相比一些小說裡將人物片面化和簡單化刻畫的粗製濫造,《家》的確是很有水平的。

  覺慧是新開眼而看到觸目的醜惡,而起了一種對舊家庭的極端厭惡與痛恨的情緒。其實如覺新等亦是接受過新思想的,但他們早已不是學生,現實不為激濁揚清的浪漫預留空間,為了活下去他們只能呼吸有毒的空氣,自我麻醉地吸上幾口,也就死掉了大半靈魂,落入了窠臼。他們逐漸變得世故,所以覺慧其實是最孤單的,他是唯一的“人道主義者”(燒龍燈可見)。也只有他,才可能去擁抱一個下人。但覺慧的浪漫畢竟不切實際,他的對覺新的懦弱的斥責是並不是忽視了覺新的掙扎,而是對其掙扎的零容忍,他是看清了覺新的兩難,卻為其的為難感到不可思議。或許這是對覺新的苛刻,但我認為更多時表達對自己欲掙脫而不得的悲憤。覺慧是衝動的,卻也是無力的,所以他對有能力的覺新的作揖主義很是厭惡。但或許覺新的約束和負擔要更超過他的一點力量,這又是覺慧的不成熟,也讓他更立體了。

  我還看過,有人專門指出《家》中的各種性格的女性的塑造,如鳴鳳的一點軟弱忽然剛烈,琴的受母愛的束縛,瑞鈺和梅……這又是值得思考的。

  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 篇5

  如果有人問什麼能使人的思想純潔,使人具有良好的道德?肯定會有人說:多讀書,多學一些好的行為,向有道德、純潔的人學習,要修身有性之類。這些答案雖然並沒有錯,但卻不能使人滿意。真正能使人提高品德修養,能使大批大批人懷有崇高精神品質的事物只有一種:那就是革命,革命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昇華,革命的洗禮可以滌盪人們心靈深處的雜質,革命的大熔爐中,人身上的雜質與腐朽的思想都會被溶走,成為爐渣,而提煉出來的是亮晶晶、光燦燦的真金。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革命的過程中,以前革命成功的初期,那些革命者大都具有令人敬仰的優秀品質。革命者在為共同理想奮鬥的過程中聯成了一體,他們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他們情同手足,心目中只有革命,只有理想,為了理想與革命,他們什麼都可以放棄,包括自己最珍貴的生命。既然生命都可以放棄,那功名利實祿、私心雜念又算得了什麼呢?所謂有道德的人,就是可以不計較個人利害得失,沒有個人私心雜念的人,革命之所以能提升人的道德品質,原因就在於此。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能比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革命更能牽動更多的人,這是為什麼革命會使大批大批人精神品質得到提升的原因。如果誰想使自己變得純潔、變得有道德,那他諒應該去作一個革命者。

  從現實意義上來說,我們今天的社會現狀並不能使人滿意。固然,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也不斷提高,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但我們同時看到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挑戰,下崗工人越來越多,廣大中西部農村經濟形勢惡化,腐敗現象更是社會化、系統化,甚至制度化,各種醜惡現象也日漸增多。許多現象表明我們的國家需要改革,這需要大批高覺悟的青年去完成,而也只有革命才能光華人們的心靈,消滅一切醜惡。

  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 篇6

  這個暑假我讀了許多課外書,但是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巴金作品精選》,那裡面有幽默風趣也有傷心流淚。

  其中《堅強戰士》這篇文章我反覆讀了很多遍,無數次溼潤了眼眶。主要是記錄了師團五連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張謂良,雖然身負重傷,但是用堅韌不拔的意志,連續堅持爬行十天九夜,經歷無數艱難險阻,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各種困難,終於爬回自己陣地的真人真事。我特別喜歡他說的一句話:“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就會爬著回來。”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和教育。

  張渭良戰士讓我明白了在軍人的字典裡沒有膽小、懦弱、害怕這樣的字眼,以前的我很任性,遇到一點挫折就會嚎啕大哭。記得我剛剛開始學騎腳踏車的時候,爸爸讓我先看他騎腳踏車的動作,示範過以後,就讓我大膽的嘗試自己騎,由於剛開始沒有掌握方法和要領,結果一不小心就跌倒在了地上。起來之後,我就開始大哭大鬧,怪爸爸沒教好,賭氣說我再也不想學了。現在想想,跟戰士相比,我簡直無地自容,真想找個地洞趕緊鑽進去。現在我改變了,我要像戰士一樣變得勇敢,變得堅強,變得獨立。我再也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哭鬧,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

  張渭良戰士真的是我的榜樣,他說到做到,積極向上,勇敢堅強,遇到困難堅持不懈,懂得犧牲自我保護他人,這些品質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要像戰士一樣勇往直前。

  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 篇7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內容是寫了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話說:他“所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為了維護這個作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高克明為代表的那些衛道者,竭力奉持著禮教和家訓,從而壓迫了青年人。

  在《家》中,梅表姐的抑鬱致死,瑞珏的悲慘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作者透過這些描寫,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並向垂死的制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運也是作品的一條主線,是始終貫串在《激流》三部曲裡的人。 覺新,而且可以說是整個作品佈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為舊制度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裡雖然有著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受著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對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透過覺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讀者只有在把他當作一個犧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產生一點惋惜;這種情緒卻往往又為人物自己的行動所否定了。 覺民的性格是沉著的,也是比較定型的;作者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順利的遭遇,使他勝利地得到愛情,跨過了逃婚的鬥爭,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慧,便是這種受到新思潮衝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的確是“幼稚”的,對周圍的一切還不能作出科學的分析,甚至感到“這舊家庭裡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複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但因為“五四”時代對舊的一切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這個家庭是“無可挽救的了”。他並不想對“家”寄託什麼希望,而熱心於交結新朋友、討論社會問題、編輯刊物,創辦閱報社等等社會活動,“誇大地把改良社會、解放人群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與鳴鳳熱戀的時期,他在外面也“確實忘了鳴鳳”,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樣寂寞的家裡時,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惱”。最後,覺慧無所顧忌地離開家而遠走了。作者透過覺慧對覺新的“作揖主義”和別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作品中四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命運中又有著某種相同—— 瑞珏,舊社會的一個女人,可以說死在封建的禮教下,也可以說是死在她對愛情的追求下。我寧願認為她是死在對愛情追求下,也不願認為她是死在封建的禮教下。因為最起碼他追求到了她的愛情,那是有價值的死;但在那個封建思想瀰漫的社會下,如果說她死於封建禮教,那並不希奇,封建禮教下死的女人還不夠多麼?

  鳴鳳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說她死於封建禮教會讓我覺得她的沒有任何的價值。巴金在回憶自己寫下這些文字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熟悉我所描寫的人物和生活,因為我在那樣的家庭裡度過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歲月,那些人都是我當時朝夕相見的,也是我所愛過和我所恨過的。然而我並不是寫我自己家庭的歷史,我寫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歷史。我寫梅,寫瑞珏,寫鳴鳳,我心裡充滿了同情和悲憤。我慶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進了我的小說,我代那許多做了不必要的犧牲的年輕女人叫出了一聲:冤枉!我真不忍挖開我的回憶的墳墓,那裡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傷心斷腸的痛史。”

  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 篇8

  自從我閱讀《巴金散文集》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大自然裡無限的奧妙,也讓我的心靈感到強烈的震撼。

  《巴金散文集》中,最讓我難忘的一篇文章是《把心交給讀者》,那篇文章讓我明白了一個寫作者,不應該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而要把良好的思想作品寫給讀者們閱讀與欣賞,如果灌輸給讀者們的作品起了毒害作用,那麼讀者們就會把它扔進垃圾箱,寫作者的寫作生涯也到此停止,所以,如果寫作者沒有了讀者,也不會有什麼成就,當然,讀者們對於寫作者的作品的評價信就相當於寫作者的養料,沒有了養料,寫作者就無法生存。所以,身為一個寫作者,只有透過讀者們的評價信才能檢查自己的寫作效果,才能檢查自己作品對社會的作用。

  那是在一九四零年年尾,趙金爺爺從重慶到江安,在曹禺家住了一個星期左右,曹禺在戲劇專科學樣圪,江安是一個安靜的小城,外面有什麼人來,住在哪裡,一下子大家都知道了。巴金爺爺剛住了兩天,就接到學校一部分學生送來的信,請巴金爺爺去講話。但巴金爺爺只寫了一封回信寄去,說他不善於講話,而且也不知道講什麼好,因此不到學校去了,不過巴金爺爺非常感謝那些學生對他的信任,他會經常想到他們。青年是中國的希望,他們的期望就是對我的鞭策,這是巴金爺爺說的話,巴金爺爺還說,像他宋一位小說家不算什麼,如果他的作品不能給他們帶來溫暖,不能支援他們前進,他沒有資格做那些學生的老師,但他卻很願意做他們的朋友,在他們面前,他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感到驕傲的地方。當他們在舊社會的荊棘叢中,泥濘路上步履艱難的時候,倘使他的作品能夠做一根柺杖或一根竹竿給他們用來加一點力,那巴金爺爺就很滿意了。這種禮謙禮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面對學生們的邀請,他卻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可心驕傲的地方。

  “舊的要滅亡,新的要壯大,舊社會要完蛋,新社會要到來,光明要把黑暗驅逐乾淨。”這是巴金爺爺在解放前,尤其是抗戰以前,沒有具體回答讀者們來信上的問題,自己感到很痛苦,卻只能這樣鼓勵讀者們的話,是啊,對於讀者們對寫作者提出的問題,寫作者不應該用花言巧語敷衍他們,至少要指出一個方向,一個並不模糊的方向。

  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能看到讀者們內心深處的想法,只有聆聽到讀者們的思想,才能讓讀者們把自己的苦與樂傾訴於寫作者,有時候,寫作者會是讀者們最好的傾訴內心感受的物件。而當讀者與寫作者對面交談時,那善良的表情,激動的聲音,懇切的言辭,這說明讀者們願意做寫作者的知心朋友。

  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 篇9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說裡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裡,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

  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著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透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在沒有讀過巴金的作品之前,我無法想象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或者說我根本就沒有想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自從我讀了他的作品《家》之後,對巴金我有了全新的認識。《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透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家》是現代版本的《紅樓夢》,因為兩都都是記錄封建階級沒落史的傑作。

  《家》描寫了高家三代人,即高老太爺一輩、克字輩和覺字輩。這三代人和鳴鳳等一批下人大多性格鮮明,面目清晰。這三代人的活動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醉生夢死,坐吃山空,腐爛透頂的,他們為了繼續腐化享樂的生活就拼命維護封建宗法制度,這些封建階級的孝子賢孫象蛀蟲一樣蛀空了這個階級的機體,再也不能有什麼別的作為了。第二類人接受些資本主義的影響,頭腦略為清醒,看到了家庭的危機。但他們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只希望有些改良,使家適應新的環境,苟延殘喘下去。第三類是受“五四”運動影響的覺慧覺民一類人,他們強烈要求個性解放,要求衝破封建家庭的牢籠,有較徹底的反封建思想。覺慧敢於與女僕鳴鳳戀愛,最後離家出走,覺民也違背家庭意旨,實行抗婚。此外,《家》中還寫了眾多受汙辱受損害者,主要是些女性。家族內部的有瑞玉、梅表姐等,女僕中有鳴鳳,婉兒等,她們被封建階級吞噬了。一樁樁血淋淋的吃人慘劇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野蠻兇殘,是《家》最有批判力量也最動人的部分。一些優秀分子拋棄了黑暗的家,走掉了。於是剩下克明、覺新當然無力迴天。倒了一個高家也就是倒了封建統治的一根支柱。《家》把高家的沒落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前來表現,大大加強了它的現實主義的深刻性,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表現,高家的敗落不僅因為道德的淪喪,而更重要的是時代之使然。

  《家》寫了覺非戰爭性的出走,而至於他走到哪裡,那不一定是一部小說所要回答的。不過巴金的一系列青年題材的小說,大概已經回答了覺慧走上社會以後的情況。巴金出生於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他從小就愛和下人在一起,這讓他有可能從受欺壓者的眼光來看自己的家。一旦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便可能比較堅決地背叛家庭,開始追求新的光明之路。

  巴金的作品多是對不合理社會現實的控訴、討伐,於是便有了這篇引發我諸多感想的《家》。《家》這篇文章可以稱得上是一部鉅著,我想我真是愛上它了。

  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 篇10

  近日,我到嘉興市圖書館去借了一本喜歡看的書——《巴金文學作品》,因為我特喜歡巴金的文章。

  在《巴金文學作品》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蘇堤》這篇文章,其中敘述了巴金和他的兩個朋友在黃昏中乘著小木船在清波盪漾的西湖上游覽中與船伕的一個故事。在這篇簡短的文字中蘊含著人生所經歷的一個道理:自己講過的、說過的,都要誠實、守信,提供人們所需要的幫助。

  另外還有一篇《生與死》也是我比較喜歡的,在這篇文章中能體會到別人送給你的關愛,展現了自己的魅力,別人給予你的愛能幫助身邊的人,但不能隨手而丟棄和放棄!

  人生的路還很漫長,巴金爺爺,你愛真理,忠實地生活,這是至上生活的態度。沒有一點虛偽,沒有一點寬恕,對自己忠實,對別人也忠實,你就可以做你自己行為的裁判官。就像曹禺說的一樣:“你用你的心血,點點滴滴,一年一年地寫出各種作品,感動了成千上萬的善良的人,他們—就是世界上這些數不盡的讀者,由於你的勇敢、坦白、誠實、智慧和熱情,改善了世界,正在為日後光明的世界鋪路。”巴金爺爺,你那含有豐富知識的心靈中表現出了認真和期盼;你那些楚楚動人的文章中有著您的心血;你那顆真摯的心靈中蘊含著妙手回春的血汗!

  是您寫的一篇篇美文展現出了一道才華的小路,是您用自己的雙手開啟想像的大門,是您那妙趣橫生的故事幫我們拉開了心靈的窗簾,謝謝您,巴金爺爺!

  巴金作品的優秀讀後感 篇11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我比較喜歡巴金的作品,特別是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的文學成就應該是最高的,影響也最大。《家》發表於1931年。作品是以愛情故事為情節發展的主線索的。作品描寫了覺慧與鳴鳳,覺新與梅芬,瑞珏,覺民與琴等幾對青年愛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們所選擇的不同生活道路,比”五四“以後許多同類題材的作品思想上顯得深刻。它不再是那種人們熟悉的自由戀愛和反抗舊禮教的故事,它的批判鋒芒不僅針對著舊禮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它的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號召青年起來反抗封建專制主義,投入社會革命的洪流中去。

  《家》中的人物眾多,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爺,覺慧和覺新這三個典型人物。高老太爺是這個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專橫,衰老和腐朽,象徵著舊家庭和專制制度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高老太爺是這個家族的至尊,掌握著全家人的命運。《家》裡發生的一系列悲劇事件,直接或間接都與高老太爺有關。小說用許多沉痛的事實,控訴了家長制和舊禮教對於人的青春,愛情,生命的摧殘,而封建壓迫者在扼殺人性的同時也喪失了人性。

  覺慧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典型。他是封建專制的叛逆者,他對舊家庭的反抗,以至於最終離家出走,表現了”五四“新思潮的影響和新一代要求民主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青年的覺醒和成長。巴金在覺慧身上寄託著對青春的讚美和對生活的信念。他是《家》的主角,是最能打動讀者心扉的形象。

  在”五四“思潮的衝擊下,覺慧痛苦的感到家是一個”狹小的籠“,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墳墓。他下決心不去做高老太爺們所期望的紳士,也不願像大哥覺新那樣忍受下去,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爭取自己的幸福。他敢於對抗高老太爺的旨意,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社會革命活動,編寫進步刊物,發表進步文章;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和舊禮教,支援和幫助覺民逃婚,大膽向婢女鳴鳳表示真摯的愛情;他不怕冒犯尊長,公然揭露他們醜陋的嘴臉;最後,他又堅決的從這罪惡的家庭出走。作品突出了覺慧熱情,叛逆,追求的精神,這正是”五四“時期接受新思潮衝擊的激進青年的特徵,也是覺慧這個形象所以能給人巨大鼓舞的主要原因。

  《家》中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覺新。他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卻又不敢行動的人,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他也受過”五四“新思潮的影響,清醒的認識到是舊家庭和舊禮教奪去了他的青春和愛情,但封建主義倫理道德特別是所謂”孝“的毒害,長房長孫特殊地位的約束,舊意識的沉重的十字架,已經將他的生命活力消磨殆盡,造成了他逆來順受,委曲求全的性格特徵。”家“對於他來說,意味著一種精神束縛,覺新是個善良的弱者,思想與行動的矛盾使他經常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他那清醒而又懦弱的性格使他不能擺脫嚴厲的自我譴責,這些都大大加強了人物的悲劇性。巴金對覺新充滿同情,同情之中又不無批判。《家》的結尾,瑞珏慘死的教訓,終於使覺新有所醒悟,他痛苦地感到”我們這個家需要一個叛徒“,並表示支援覺慧出走。

  除了高老太爺,覺慧和覺新這三個典型外,《家》還刻畫了其他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像純潔,剛烈的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丫頭鳴鳳,溫和善良的忍受著舊禮教束縛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的女子瑞珏,勇敢的爭取個性解放的青年覺民與琴等等,《家》所揭露的舊家庭的腐朽使人憤怒,激起人們反封建的決心,促使舊制度的滅亡;《家》所揭示的抗爭之路又使人們看到勇氣和希望,鼓舞人們去探索光明的未來。

最近訪問